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我们过得快不快乐,有时决定于,我们给了这个小孩多大的心房。
世界太过庞杂,庞杂到我们身在其中会听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看不到自己高举的双手,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容身之地。我们牵扯其中。有多少人,到了三十岁,还敢说是在为自己而活。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意愿,失去自己的梦想,失去自己的主张,因为我们的举动和走向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还会牵扯到别人的日子:我们有太多的身份,扮演了太多的角色,我们必须考虑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支柱,是朋友的依靠,是企业的形象,是国家的栋梁。我们甚至,越来越少有时间可以仅仅代表我们自己。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遗忘了自己是谁,只能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己。
生活对我们有太多要求,而懦弱的我们又总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我比他成功,所以我是幸福的。我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我感到沮丧。这个社会唯一教会我们的,就是去在意别人的眼光,整个生命掉进一个竞技场,用别人的失败来奠定自己的成功,用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迷失了,在被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中,完成着所谓的自我同一,我们用众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敢在发型、所选汽水的味道等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而其余的所有时间,都用来不断地随波逐流,生怕被众人落下了脚步。我们不断欣然接受社会的要求和检阅,如一粒玩偶般按照提前设定的路线履步维艰。
这个时候,我们心里的小孩已经渐渐沉睡。而他是我们生命的种子。你还记得吗?当我们还是婴孩的时候,活得多么无所顾忌。我们不知道这个社会的规则是什么,只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而我们身边的人们,也总是给与最多的宽恕和保护。我们感到无聊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地哭泣,看见不喜欢的阿姨就会撅嘴走开,老师问到我们的梦想,我们会说想做科学家或者公交车售票员,根本不会在乎那个职业多么不切实际或者多么卑微。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收起自己的天性,报考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恭维自己并不喜欢的人,过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这个时候人生的主题词,已经从“喜欢”变为了“应该”——我应该这样做,我不应该那样做。
我们都无奈地,被这个社会改变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越变越像了。可是,我们是不是至少还有时候,让心中的小孩主宰自己的生命,让他成为身体的主人?当我们在真心所爱的人面前,是不是还肯放下所有的不安全感和社会评价的压力,让最真实的自己得以喘息?当我们面临改变人生的重大选择的时候,有没有至少那么一次,听从了心中的小孩的声音,忠于了自己的本心?有没有那么一件事情——唱歌、写作或者运动,能够使我们的小孩尽情喜悦,奔跑和欢笑?我们总要给自己一点时间,释放天性。
心中的小孩,就是我们的天性。他不能被完全掩埋。社会给了所有生灵一个标准,一个旋涡式的生存法则,逆流而行似乎就只有灭亡。我们没有力量去抵抗外界的所有要求,我们要遵从作为人类这种生灵的社会属性,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忠于自己,记得自己是谁。多一点纯真,多一点率性,多一点没有保留。多一点自然,多一点诚实,多一点自我坚持。让心中的小孩经常出来踱步,望天上的云彩,看地上的流水,念内心的独白。至少找一个人,说说真心的话,唱唱真心的歌,喝喝真心的酒。远离蒙蔽、麻痹、逃避。永远记得,那个生下来就存在的,最为原始的自己。即使充满缺陷,充满无助,甚至有点邪恶,但那毕竟是我们自己,最真实纯正的自己,给他生长的空间,承认并喜欢他的存在,让这个看起来有点懵懂又有点不懂事的小孩永远留在我们的体内和心间,而不是被社会无情地歼灭,那么,我们才能最完整地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