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道德的超我如此强大,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不得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晚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荣格为此提出了角色面具和人格暗影的理论。角色面具(persona),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戏剧中,是演员为了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荣格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需要戴上某种角色面具,这样可以使一个人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也可以使他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荣格指出:角色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角色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角色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角色面具跟人的年龄和融入社会的程度成正比,为什么我们会说孩子最单纯,因为孩子跟社会接触少,无须戴上角色面具;而成人世界很复杂,因为他们要戴上无数的角色面具。 角色面具是一种折中,介于真实自我和社会道德的要求之间。为了引人注目和获得社会的认同,我们总是极力掩藏那些影响自己美好形象的东西,这就产生了人格暗影,即我们自身不为社会所接纳、无法面对的一面。同任何被掩盖和回避的东西一样,它们总是会时时地显露出来,而且欲盖弥彰。倘若我们的某个错误行为被人逮个正着,而这一错误行为又恰恰暴露了某个人格暗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无地自容——自己的人格暗影是让彼此尴尬至极的东西。 人格暗影是指人格的最底层具有不被外人所知的隐秘的真实的想法,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情结和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是人性深处的暗流,也容纳着人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最卑劣的部分。荣格说,绝大多数人在公开场合展现出来的善良正直有夸大的因素。我们所有的人都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贪婪,也更喜欢嫉妒。人身上的一切邪恶的根源存在于暗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恶,就必须压抑和排斥暗影中的兽性一面。然而,暗影好像一种可怕的病毒,总是难以根治,必要时还会伺机反扑。所以人经常在善与恶、人性与兽性之间徘徊,如同一个正常人总是处于健康和疾病的搏斗之中,他多数情况下是健康的,偶尔也会被病魔袭击,人性的善与恶就仿佛是这样一种关系。 荣格认为:人的外部越完美,内部暗影就会越大。也就是说,人越面向社会,越会压抑自己,这种压抑有的是被动的,有的则是主动的。前者来自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后者是从小受到教育、文化和道德的制约。然而,压抑不代表不存在,人的原始欲望仿佛一只猛兽,你把它压抑住了,相当于把它关进了牢笼,一旦适合的条件出现,或者压抑到一定程度,猛兽就会破笼而出,此时这个人好比魔鬼附身,种种的表现绝对跟以往大相径庭,此乃人的两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