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不知道余秀华是否读过美国作家苏珊·桑格塔的一句话,“尽管机会渺茫,尽管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但一个人总是可以拥有其他选择。”也许没有,不过她选择离婚的这种行为,恰恰就证明了她对这句话的认同。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走红更像个意外,她的诗酝酿于艰难岁月和病弱身体之中,有一种原始和野生的激情,特别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都说苦难出诗人,余秀华的人生真是又苦又难。出生时倒产,4天不会吃不会喝,长时间缺氧窒息而造成脑瘫,虽然没有引发智力缺陷,但是造成了行动障碍,说起话来口齿不清,留下了终生的残疾。
别的孩子会走了,她只会爬来爬去,“一冬一春,爬烂两条棉裤”,请来医生在家里住了半个月也无济于事。6岁站起来学走路还直摔跤,后来换成拐棍练习了很久,才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自主行走。8岁上学,父母背去背回,在学校上厕所,只能找同学帮忙。
一直读到高中,高一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八十多人的班上是前十名。但之后成绩一直往下掉,高二她辍学了。回家后一把火烧了教科书,绝了自己的读书梦。
从学校回到家,一个残疾的农村姑娘能有多少条路可走呢,农活干不了,谋生都存在问题,那就只有一条路,嫁人吧。
父母做主,给她招了一个上门女婿,比她大11岁,是个健全人。父母图的是家里能有个男人帮衬,也能照顾她后半生。他们之间,一点感情都没有,都是为了生存。他如果不是穷到一定程度,怎么会给一个残疾姑娘家当上门女婿;她如果不是残疾了,又怎么肯拿自己的幸福做交易。
在以生存为第一人生目标的层次中,一切都得服从利益交换的原则,这里不接受眼泪,更容不下梦想。
19岁,余秀华就嫁了,成了一个已婚的妇人。她看他觉得陌生而恐惧,他看她,也差不多,“我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交流,家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在春节过年的地方”。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这个婚姻只有一个空壳。
结婚第二年余秀华就想要离婚,父母不同意,残疾人找了一个健全人,不吃亏,将就过吧。后来又有了儿子,父母帮着带,更没有了离婚的理由。
生活的苦闷,终于令余秀华在写作中找到了出口。作为一个失去了平衡和运动能力的脑瘫病人,每写一个字对她来说都非常艰难,需要用最大的力气先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所以她选择了写诗,没有别的,因为字数少。
写作就是她救赎自己的方式,唯有沉浸在诗的世界中,她才能超越现实的窘迫。从33岁,她开始在网络上大量发表自己的作品,逐渐引起关注,并走红。两家出版社抢着出她的诗集,她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
余秀华重新把离婚这个话题捡起来的时候,父母已经预见到会有人说三道四,“你一下子出了名,就提离婚,别人会说你一出名就把老公给甩了。”果然,虽然离婚是在去年10月份,可前几天传出消息之后,依然有人认为是她有了名气觉得农村老公没有利用价值了,有网友在新闻下有网友评论,“为什么早不离婚,那时养不活自己,为什么现在才离,能挣钱了,有点忘恩负义”、“没有她老公的支持,她一个脑瘫,能出书吗?”
离婚,真的和出名有关吗?不,20年徒有虚表的婚姻,就像套了20年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她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已经牺牲了一次,现在孩子上了大学,她想为自己而活了。“很早就想离婚,当我快40岁的时候,我真的等不起了。”
以前的婚姻才是互相利用,无视人的精神需求,仅仅为了索取对方身上的价值,硬把无爱的两个人捏到一起。不是出名让余秀华觉醒了,而是当她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活下去的时候,勇气自然而然产生,让她可以去面对早就应该做出的选择,就像苏珊·桑格塔说的另外一段话:“总有一天,你会意识到,你不能把一件事情无限期地推迟下去,事实上你已经做出了选择。”
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和一种姿态,而任何一种改变,都需要无限的勇气。给不了对方爱和尊重,甚至给不了基本的温情,就不应该继续躲在一个婚姻的空壳之下,依赖着一个男人,然后又看不起一个男人。分开,还彼此一个解脱,才对大家都公平。
不是所有的分开都叫变心,假如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爱过。
父母依然习惯了插手余秀华的生活,离婚后还想让她再找一个,“我和你妈妈若走了,你身体不好容易生病,以后谁来照顾你?”余秀华却再也不想听从父母的好意,随随便便就把自己的后半生交代了,她现在能养活自己,版税、稿费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生活也很充实,忙着写书、接待客人、外出参加一些聚会活动,日子这么圆满,有些事不用急,都可以慢慢来。
余秀华让父母看到不是只有男人才能托付,自己才是自己最终的救世主。她并不忧愁未来,“生活不用我去扛,生活怎么来,我就怎么过。”
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现在还有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婚姻,但残酷的现实总是告诉我们,有的,依然有的。不仅是在偏远的农村,就算在喧闹的都市,依然有这样荒谬的故事发生。父母为子女选择婚姻,就像上菜市场挑茄子黄瓜,没疤瘌没虫眼就行了,至于说茄子是不是爱黄瓜,谁管呢,搭配在一起能做菜就行。
比如前几天我接到一个情感咨询,咨询者说自己和丈夫是相亲认识的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听父母的安排就结婚了。婚后才发现丈夫没责任心,婆婆十分强势,什么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加上她又生了两个女孩,自己在婆家的日子很不好过。她想离婚,丈夫也同意,可是婆婆不赞成,说如果离婚就得把孩子带走,如果不离婚可以带她去打工。婆婆还说,男人别理他,自己该干嘛干嘛,女人还不就是为了孩子而活。她很犹豫,舍不得孩子,又不愿意将就没有感情的婚姻。
看完这个故事,正好遇到余秀华离婚的新闻。我想,余秀华就是这类女性最好的榜样。
像余秀华这样一个病弱的“孤岛般困居于乡下的女人”,能将命运的舵盘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靠的就是对生活的不屈服,即使在毫无希望的婚姻中,在被视为异类的村落中,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不合群,她写诗、造梦、幻想,大脑玩命运转,不停歇地对抗黯淡的现实。她折腾着折腾着,精神上的不断追寻,新的生机逐渐萌芽,另外一条路在眼前展现。
不这么折腾,她听从了父母的安排,麻木地过下去,那现在,依然不具备独立的资本。
余秀华拥有倔强的个性和聪慧的大脑,只是被困在自己的身体之中,而很多比她更健康的女人则被困在自己的灵魂当中,她们身体无恙,四肢健全,可是个性残缺,头脑锈死。所以她们要改善自己的命运,要走的路,可能比余秀华还要艰难。
我很想对那个咨询的读者说:过去你听父母的已经掉进坑里了,现在你还想听婆婆的吗?只有摆脱那被固化在骨子中的依赖感和懦弱心,想开了,看透了,去努力,去折腾,才能发现自己身上无穷的潜力,打破现有生活的牢笼。
女人都渴望幸福,希望自己能被幸福眷顾,可幸福是什么,余秀华说,“幸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是一个一直与身体和现实争夺自由的女人的心声,也正是幸福的本质。没有自我的意愿来铺垫,不活出真正洒脱的自己,幸福永远都不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