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中,Jack和他的同伴们在孤岛上为了生存猎杀野猪。他们在脸上涂满了各种各样的颜料,用来掩护自己。Jack说,脸被涂上颜料的感觉非常奇妙,就好像一部分的自己被隐藏了起来,而在那片颜料下的自己,就好像是整个事件的一个旁观者,罪恶感被慢慢地淡化,最后觉得带着颜料的自己做任何事都再平常不过。 这就是面具的力量。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和面具有关的事。 面具与自我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内心都至少带了两层面具。在这里,我们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我们内心的结构: 在圆圈最里面的是“真实的我”,这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难被我们自己完全认知。原因在于,我们在最初展露自己真实人格的过程中发现,“真自我”经常会与社会的期望、价值、标准相悖。 圆圈的第二层是“错误的负面认知”,那是我们隐藏的东西。比如说,一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对于男性的认知是坚强强壮的,童年时“柔弱”的内在性格就会被自己否定、隐藏,从而使自己的人格能够像他人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说,挫折会导致我们隐藏自己。 而圆圈的最外层则是“错误的正面认知”,即我们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棒”的那部分。我们尝试着让自己穿上社会所称赞的外衣,比如积极向上、考出高分、体面工作、努力社交、按时结婚等,用标准化的模子来迎合他人。 让你选择面具的2种想法 在我们童年时,戴面具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开始变成有意识地戴上面具的人。 是什么让我们戴上面具? 1. 我不敢面对不够完美的自己 我们的自卑与防卫心理,是戴上面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部分原因显而易见: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很难的,正视缺点、自我批评更是困难的,人们更倾向于承认自己的优点,而否认自己的缺点。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即使我是一个有着不良嗜好(如酗酒)的人,当他人对我进行指责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你说得好对”,而是“什么,我怎么会酗酒?”即便我们的内心明白他们说得没错,内心的防御机制还是会本能地选择肯定自己。 因此,当一部分的自我被反复暴露在公众的视窗下,我们被不停地指责、被要求改变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并不会选择艰难地认识和改变自己,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否认,继而用自己的行动掩盖自己的内心,觉得这些缺陷根本没有存在过。 渐渐地,我们丧失了区分面具与自我的意识,不再去划分真实的自己与他人期待的自己。 2. 我害怕真实会伤人 有时,我们的面具不仅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他人。 你的另一半给你精心做晚餐,满心期待,但Ta的厨艺实在不怎么样。但你依然选择真诚地称赞这顿晚饭,假装自己非常享受,因为你知道,对方需要你的正面反馈。 比起说出真实的想法,相爱的人往往会倾向于假装满足。因此,一对夫妇可能一辈子都彬彬有礼,假装满足于实际上并不满足的性生活;孩子也可能会逼着自己去咽下一些他觉得并不好吃的食物。 在这些事例中,我们总会因为过于关心我们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而选择沉默,特别是当影响的对象是我们深爱的人时。因为说出真实想法的结果我们无法预测,所以只能通过掩饰自己,假装自己非常满足来避免改变的发生。 这通常会导致我们回避亲密关系中已经浮现的一些问题。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即使有所不满也不会表示,或者最多是委婉地表现一些暗示。因为我们知道,对方在做这些事时并没有怀着对我们的恶意。但那些平常积聚的小小不满,堆积着,在争吵中爆发。 其实,虽然真实会伤人,你依然需要对亲密的人说出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造成暂时的不快,因为真诚是保证一段关系长久亲密的必备条件。 过度使用面具的后果 面具戴久了,我们会对那个真实的自己是否存在、以及那个真实的自己是否值得喜爱产生深刻的怀疑。这是我们日常都能体验到的影响。 我喜欢过一个人,Ta是一个自我节制力很强,面具很厚的人。当我执念要剥开Ta一层层的面具,想要看到Ta的内心时,Ta拒绝了。Ta说Ta不愿意这样做,只因为Ta害怕:当一切都被剥开来之后,里面其实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的自己”在那里。最里面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Ta害怕面对这样的可能。 而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真自我”、“假自我”理论则认为,人如果不能按照真实的自己那样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后果还不仅如此。 温尼科特认为,“真自我”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自发、真诚的体验。真自我让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活着。 一个人在“真自我”的状态下,能够有一种“现实感”,即能够觉得自己的感受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相的,比如“当我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是因为真的有些事让我不舒服,而不是我自己的感觉问题”,这种感觉是很重要的,这是人们能够维护自己利益基本前提之一。一个从来不维护自己利益、任人欺负的人,很多时候都是把“我不舒服”的原因归因为“一定是我感觉有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 一个人在“真自我”的状态下,ta的行为是发自自己内心的感受作出的,而不是出于对别人的感受的揣测而作出的。 “真自我”的状态会让一个人觉得生活是值得过的,人生是值得活的。 而正相反,“假自我”是一种防御式的虚假的外观。在假自我的状态下,一个人的行为是基于对别人的感受的揣测作出的。 在极端的情况下,过于强大的假自我会让一个人完全丧失自发性,不能体会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感觉自己像个活死人,感到无穷无尽的空虚。 一个人在“假自我”的状态下,会和他人建立起很多虚假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内化,一个人的假自我可以看起来很“真实”。可事实是,无论这些关系看起来多么好,这个人也无法感受到自己和他们之间有什么深刻的链接。Ta无法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喜爱。这些关系也无法填补Ta内心的空虚。 温尼科特的真自我、假自我理论是指婴儿时期孩子由于母亲的不同回应形成的两种自我,和我们成年后主动选择戴上的面具还是有很多不同。 成年后主动带上的面具带给我们的并不全都是坏处。适度地伪装自己,使脆弱的自我不受伤害,既可以保护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人际生活更加顺畅。关键是考核你对面具的使用是否“适度”。如果你读到这里觉得你对面具的使用可能已经过度,本文后面的部分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摆脱面具效应? 适度是最重要的:面具对你生活真正的影响取决于你对它的依赖到底有多少。你越依赖它,它就越容易主导你的生活,蚕食你的“真自我”。重要的是能分清楚面具和真实自我的距离和区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迎合他人之后产生的人格,把握二者的平衡。 如果戴面具已经让你觉得太过辛苦,忍不住想摆脱它的控制,那么,建立自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当你充分地认同自己的内心,他人的言语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伤害的时候,你才可以自信地肯定自己的内在人格,将它们与外在人格区分开。 把外部的声音抛开,正视自己的一切,欣赏自己的优点,客观认识自己的缺点,你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无法代替性。在这个过程中,你为自己找到了意义,而不是由他人牵引和主导着。 为了帮助你分清楚面具和真实自我的距离和区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迎合他人之后产生的人格,把握二者的平衡,你可以思考以下3个问题: 1. 你的身份是什么,需要你展现出什么样的能力? 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再客观思考这个身份相匹配需要哪些能力?比如:你做什么会得到称赞,做什么又会被批判?别人对这个身份有哪些期望?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你最初戴上面具的起源之一。思考这些问题能够帮你认识到你身上的哪些部分可能并不是最核心的你自己,而是你的面具。 2. 你的性格或者为人处世曾经受过什么指责? 指责也是面具的一种起源,能够回忆起来的指责,更说明了它们对于你个人的重要性。 3. 在这些事件前的你有着什么样的性格,之后的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你觉得这些改变困难吗? 改变的困难与否,意味着你原先的性格与这些标准相差了多少,特别是当你觉得这些改变非常为难的时候。 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性格是怎样改变的,哪些事件对你的性格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对于你了解真实的自己非常重要,当你觉得自己在做出这些改变时非常勉强,或者是被强制要求做出这些改变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假自我”是怎样慢慢地形成的了。 美国诗人、导演、摇滚歌手Jim Morrison 在谈到追求自由的社会变革时说道:“在所有的自由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成为你自己。你放弃你的现实换取了一个角色。你放弃你的感觉换取了某种行动。你放弃了感受自己的能力,带上了一个面具。这个世界不可能出现任何大规模的变革,直到私人层面的变革首先出现。自由首先要从我们的内心先去发生。” 自由不是说一个人完全不戴面具,而是指,你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面具,你能决定什么时候戴上、什么时候摘掉它,而不是反过来,让面具控制你。 你怎么看面具这回事?你多久没摘下你的面具了?那个面具后的你,还好么?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