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来什么? 文/贝加 我们常说“心想不一定事成,怕处一定有鬼”。我们越是担心的事它越是要发生。仿佛冥冥之中真的有命运安排,有超能力使然,于是,我们常常会归结为命运本该如此。 “怕什么来什么”,更多集中在人际关系上,亲情、爱情、友情。 我一个女朋友,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担心老来无依无靠,安全感极低。尽管其对母亲百般孝顺百般照顾百般讨好,她的母亲还是唉声叹气,消极悲观。多年下来,女友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像空气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依然无法使母亲快乐起来,这种关系让女友很累,再也不想费尽心思讨好母亲。她的母亲终于像实现愿望似得唠叨“我就是可怜,老了没人管,你们都讨厌我”。 爱情上亦如此,初恋的女人总是怕男友不爱自己,一天男友不打电话就怀疑他干坏事去了,稍微做的不好,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慢慢地,男友面对百般折腾的爱情再也体会不到爱的味道,结果真的不爱了。 我以前接过一个咨询,求助者觉得自己太内向,朋友们肯定不喜欢自己。为了掩盖内心的担忧,他还故意伪装自己,显得自己什么都不在乎。朋友们也渐渐疏远了。后来,侧面才知道,朋友们开始觉得他挺实在,不焦躁,也很愿意交往,结果发现他的行为有点虚伪,慢慢地就淡了。 为什么人际关系上更容易出现“怕什么来什么”? 心之所至,行知所往。你的心念,引导了你的认知,你的认知又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行为会影响别人的行为,而别人的行为恰好就印证了你的心念。这是一个死循环。不过,你的心念只能影响到和你有关系的人或事。和你没有关系的人或事,就算是你担心,它也不会发生。比如你担心战争,战争却不一定发生,你担心外星人入侵,外星人至少在你有生之年不会毁灭地球。因为战争不由你的心念决定,外星人不由你的心念决定,所以你担心与不担心都不影响结果。 只有存在关系,才有可能出现“怕什么来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是通过关系影响他人的。所以,在人际关系最亲密的亲人或恋人之间,经常会发生“怕什么来什么”。 就如同上面谈到的母亲。母亲担心无依靠、被抛弃。于是,总是表现出自怨自艾,面对女儿的一片孝心也总是不鼓励不赞扬。久而久之,母女相处越来越不快乐,女儿就会尽量避免去见母亲,结果母亲的“被抛弃感”更重。 同样,如果一个妻子对于婚姻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弃。那么在她的行为模式里就会时刻集中在这个方面,总是把问题往这个方向引导。比如丈夫和别的女人吃个饭,她就会担心丈夫是和别人有暧昧。这种担心如果无法抑制,那么就会表现出对丈夫的质问、不友好,让丈夫在夫妻关系中感受不到信任,缺乏人际交往自由。为了避免争吵,丈夫会进一步选择逃避,隐瞒;妻子就会进一步感受到“被抛弃”的威胁,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怕什么来什么”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影响了他人的行为。但是,我们的行为从哪里来的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认知决定的,而认知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受个人经验、情绪等影响。 “怕”作为一种情绪,会直接影响认知 想象一下,如果你穿着不好怕被笑话,是不是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看你的衣服,如果你觉得自己丑,是不是觉得所有人都在看你的脸? 心理学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先在志愿者脸上化妆出难看的伤疤,拿出随身的小镜子,让志愿者看看自己伤疤的模样,然后收走镜子。接着化妆师会以固定伤疤、让其更持久的借口偷偷把伤疤擦掉,但是志愿者们并不知情,他们以为伤疤还在。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在人潮密集的医院呆一会,让志愿者们在这里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当时的情况。有人说别人对他露出鄙夷的目光;有人说他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自己,太缺乏同情心;也有人义愤填膺地说两个女人私下嘲笑自己。总之,志愿者们的感受出奇一致,普遍认为别人在盯着他们的脸看,透露出厌恶和恶意。估计恨不得溜着墙根走。 当这些志愿者们走出化妆室的时候,他们担心什么? ——担心被议论,被嘲笑,被鄙视,担心不受欢迎。 那么,他们在别人的眼中看到了什么? ——鄙夷、躲避、嘲笑、厌恶、恶意。 那么,当他们“看到”了别人这些不友好的反应之后,志愿者们什么反应? 志愿者们觉得别人缺乏同情心,为此义愤填膺。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志愿者脸上根本就没有伤疤,旁观者也不可能真的在嘲笑他们,或者讨论他们。这一切都是他们担心来的,由于这些志愿者怕被嘲笑、怕不被欢迎,他们就真的“看到”了这些反应的存在。 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就这样被误导了。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无形的“疤痕”。这也是“怕什么来什么”的“疤痕心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值得被爱,不够聪明,没有用处,甚至一无是处,担心被抛弃,担心不受欢迎……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来反复验证、反复确认。然后确认到自己信以为真。 “怕”是如何误导认知的? 当一个人处于“怕”的情绪中,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处于“低安全感状态”。而一个人在低安全感状态的时候,他的本能反应一定是拼命保护自己。试想:如果你身处一个黑暗的环境,你刚躲避过一只射向你的剑,这时候你身边出现了几个人。你害怕,紧张,如果有能力,你会不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只要这些人无法向你证明他没有杀你,你会先假定他们都是想杀你的。 听起来很残忍很不理智,但是处于低安全感状态的人就会采取这样的策略保护自己。这类似于法律上的“有罪推论”,即一个人一旦被怀疑为有罪,那么,只要这个人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他就有罪。 当一个妻子非常担心婚姻不稳定的时候,每一个出现在丈夫身边的女人都会被她怀疑有不正常关系,但凡有说不清楚关系的人,那就是丈夫出问题了。也就是,只要丈夫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出轨,那就是出轨。比如,看到丈夫和其他女子说话。正常人会做出合理的解读,有很多原因造成他们两人在说话。但是处于极度不安全感状态的人,也就是“怕”到至极的人,因为她极其关注结果,那么当她看到与结果相关的行为,比如,丈夫和其它女子说话。那么,只要无法证明他们俩没关系,那他们就是有关系的。她的“有罪推论”模式就会立刻启动,对这种结果做出负面解读。 负面解读就会导致负面行为。在开始的时候,丈夫或许会理解,会解释,会拿出证据证明清白之身。但是,人总会厌倦被误会、被怀疑而自证。那么,只要有一件事丈夫没能或者不愿意证明,那就会被视为出现了问题。当一系列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出现时,结果注定是婚姻的破裂。妻子害怕的事最终出现了。 “怕”本来是一种正常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我们趋利避害。但是,一旦“怕”的过度,情绪超越了一个人的理智判断,那么“怕”就成了这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的主宰,一切结果就由此而生。而在这里,结果产生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内心由于恐惧而产生的认知和解读。 “怕什么来什么”——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