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逃避表达自己吗? 文/贝加 毕淑敏在自己的一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伙子,聪明,随和,从不发火,大家也很喜欢他。由于他个子矮,大家就给他起名“白矮星”,简称“小白”。也有人把他称为“碌碡”,简称“老六”。同学们也习惯如此称谓。见面总是呼噜一下他的头,叫一声“六儿”或者“小白”,他一概应承着。似乎你情我愿。终于有一天,在一个校际联欢会上,一个外校美丽女生在知晓他的名字后,问他“你不姓白,为何大家都叫你小白。你是家中老六?”他面部抽搐,猛转身离开会场。第二天,校园一角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何选择轻生。后来在他留下的日记里写道:“为什么别人的快乐要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每当别人呼噜我头顶时,我都恨不得把它的爪子剁下来。可是,我不能,那是犯罪,要逃脱这耻辱,我只能到另一个世界了……” 他真的别无选择吗? 看着这个故事,我们都会说“当然有选择啊,他可以告诉大家他不喜欢这个称呼,或者就接受这个称呼,毕竟大家是开玩笑嘛”。 作为这个小伙子的同学,大家也都很后悔和惋惜,因为谁也没有想到自己亲昵的举动却给他留下如此重的创伤。然而,悔恨之余,大家也惊诧于他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愤怒。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估计大家都知道如何做。但是试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绪压抑? 为什么?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找出各种原因为自己开脱。比如,不想得罪人,不想显得自己太小心眼,不想显得自己太在乎,等等。其实,你的这些想法都是一厢情愿。就如同这个小伙子,他一厢情愿地忍受,而大家完全不知情。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考虑问题。 比如这个小伙子,可能认为表达愤怒就会引发矛盾,故而不敢表达?也可能认为表达出来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太在乎身高,故意掩饰自己的在乎?也许后者的顾虑更重一些。 然而,你在乎的东西它永远都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碰它或者不碰它而消失。长久的压抑只能让其像一个毒瘤,肆意生长。 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慢慢地你自己就会接受它的存在(比如接受个子矮,接受皮肤黑)。但是,短期内无法接受它的存在(比如无法接受自己个子矮)怎么办?那么就学习接受“自己无法接受个子矮”这个事实。 基于此,在同学们开玩笑的时候,这个小伙子完全可以向同学们表达“个子矮让我一直感到纠结和痛苦,所以也不喜欢大家拿个子矮开我的玩笑,这是我的痛点”。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尊重他的意愿,不会故意挑衅他。 但是他没有说。 因为他希望自己在同学心中是完美的:脾气好,人缘好,积极开朗,不在乎自己的外表……于是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不敢向他人表露自己的不完美。但是,这一切,都是一厢情愿。同学们未必真的喜欢一个完美的人。 真正的完美,其实也是可怕的。 首先,你越完美,朋友们越有压力,会产生一种不被需要感,未必是人际交往的好处。其次,过于完美的人总是让人有点不真实,缺乏真实感的交往是无法深入的。再者,适当表露自己的忧虑与缺点,会增加身边朋友们的价值感。朋友们觉得你也有烦恼,也需要照顾和关爱,他们在你身边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看似完美的人注定是虚伪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世界也有两面性。有人喜欢你注定有人讨厌你。如果人人都喜欢你,你一定很能装,伪善一时可以,伪善久了,谁都知道了。 心理学做过一个研究:如果一个看似完美的人犯个错或者暴露一个担忧与弱点,大家往往更喜欢他。因为他变得更加真实了。无论承认不承认,人类都是渴望真实相待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最受欢迎的积极品质排序中:真诚是第一位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消极品质排序中:撒谎是第一位的。 其实,我们有意无意的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又何尝不是撒谎? 尽管我们是社会动物,存在很多人际交往的考虑。我们可以做到“不出口伤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做到“不委屈自己”。恰当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压抑自己满足他人。 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电影“头脑特工队”中,让莱莉回到父母身边的不是代表快乐情绪的“乐乐”,而是代表忧伤情绪的“忧忧”。尽管乐乐每天让莱莉都很开心快乐,但是接受了忧伤,才会让一个人成长和理智。适当地表露自己的忧伤与不满,恰恰是获得真实人际关系所必需的。 上期文章写道一个问题“为什么讨好别人还不得好”,很多人在后台问“那怎么改变”。改变真的不容易,但是也很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时候就是一个契机,或者一种体验,就会让一个人领悟到。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非一招一式就可以见效。日积月累到某一天,就是一个腾飞。就如同佛家说的“悟了”。所以今天这个问题也算是改变的第一步:除了表达自己的快乐,学习表达自己的忧伤和不满。 我知道,又肯定有人问“那如何表达不满”。 篇幅限制,简单说几条原则,以后逐渐补充: 1、对事不对人。要针对某件事或者某个做法,不要上升为对方人品的攻击; 2、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对方。比如女朋友迟到,你可以表达自己在等待期间的身体感受或者情绪感受,但是不要评价对方“你总是爱迟到”“你就是不守时”。 3、以“我”开头,不要以“你”开头。这样可以避免矛头指向对方。 4、如果你期待你的表达让对方有所改变,避免使用“你总是”“你从来没有”,这种表达封闭了对方改变的大门。 5、总原则:多说自己。 其实,上面的每一条都是一门学问,比如“如何做才能对事不对人”“什么是表达感受和评价的语言”,都是需要慢慢学习和体会的。然而,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