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上海做新书《美女都是狠角色》分享会,互动环节一位读者提问:为什么我很难感到快乐? 我觉得这是个比较私人的话题,于是请工作人员悄悄邀请她私下交流。 散场一见面,我们俩都笑起来,她说我看上去有点呆萌,我说她也不像个不随和的人啊,怎么就这么难开心呢。 气氛一轻松,话题就聊开了。 我请她告诉我三件能让她开心的事,她歪着头眨着眼很努力地想了好一会,说:“老公调回上海工作,儿子成绩进入前5名,自己能瘦10斤。” 我乐起来:“你这哪是快乐的事,你这简直都是年度愿景,甚至三年规划啊,让你快乐成本太高。” 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是呀,说出来我才觉得要求高。老公已经在外地工作一年,至少还要两年才能调回上海;儿子现在成绩是班里15名,距离前5名还有挺大的距离;我自己呢,体重常年120斤,要瘦下来也不容易。” 我说:“能让你快乐的这三件事,除了瘦10斤或许能由你自己独立完成,老公的工作和儿子的成绩都不是你个人能左右,它需要老公、儿子甚至老公的上司、儿子的老师等等很多其他人的配合,达成的难度非常大。” 她点点头很无奈地认同:所以,我不快乐。 这些年,我见过的不快乐的女人们,不开心的原因大多是两类: 一类是把“乐”点定得很高,而自己的世界又太小,在“小世界”里找到“大快乐”,当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第二类是“快乐”的外因太多内因太少,个人的快乐却需要很多人配合,凭借一己之力完不成的事儿,自然难办。 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要把快乐的起点定在那么高的位置呢?在市中心有好的学区房,在郊区还有一栋空气清新绿化丰富的度假屋;拎着大牌的包大人,里面各种金融卡的面值不会让自己心慌气短;嫁个至少年薪40万还体健貌端父母通情达理的男人。 如果我们快乐的基点如此高大,确实很难high起来,因为大多数女人的世界往往很小,小到只有爱情+工作之类少少的几件事,不旅行,没爱好,很少读书,很少与他人交流,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却按照社会通用的价值观要求自己,觉得这辈子没有个好工作好归宿好男人简直就是生活的失败。 这么“大”的快乐需要在更“大”的世界里才找得到,而我们又自动关闭了通往“大”世界的很多路径,怎么能乐呵起来呢? 假如换个思路,把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活得开阔点,在“大世界”里找点“小乐子”,就要容易得多。 我曾经看过一篇陈文茜的访谈,她说,女人一定要向男人学习,把自己的世界活得很大很大,取得成功后更要学会忘记成功,把快乐活得很小很小。她说“我从成名那天开始,就一定要让自己学习当个平凡人。我星期六去菜场买菜,我的装扮,我的态度,也没有让别人觉得像个明星,到后来别人就习惯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一个真正的明星,却把快乐的起点摆得很低,逛个街买次菜,插盆花弄根草,喝杯茶看场电影都能乐得笑出声,这样的快乐遍地都有,还怕难找吗?这样的开心俯拾皆是,还怕自己高兴不起来吗? 在大世界里发现某种小确幸并不困难,陈文茜于是成为豁达开心的女人。 把自己的世界和视野扩大再扩大,丰富再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很多的支点,不会因为缺少某一项支撑倒塌,而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完善。 比如,尽管少年时代我们用了大量时间读书,但绝不代表以后的光阴不需要阅读和进步;尽管在青春期我们常常思考自己是谁,未来要过怎样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而立之后就不再需要向自己提问,随便跟着日子往前滑着走;尽管在成年的初期我们沉浸在某场心驰神往的爱情中,并因此走向婚姻,但并不代表往后的时间里不需要爱和沟通。 女人在任何年龄段,在爱情、工作、家庭之外,依旧能够坚持对社会的了解、对友情的培育、对自我的探寻和对思考的要求,她的世界就会因为丰盈而有趣得多。 我曾经问过一位喜欢跑马拉松的姑娘,这么枯燥的运动为什么让她乐此不疲?她说:因为要学会一个人的快乐。 她羽毛球打得不错,马拉松和瑜伽段位更高,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拍档陪她打球,她就独自穿上跑鞋,或者拿出地垫,安静地奔跑和舒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热闹的生活必须留住很多人,安宁的世界却只需要一个人平静的内心,靠别人给的欢腾,和自己源于内心的喜悦,前者要看他人的脸色和意愿,后者却在自身能力许可之内,这样的快乐,或许得来更简单。 而每一个快乐的成年人,不是生活中值得高兴的事情比其他人多,而是懂得自我调节,降低快乐的门槛,降低别人配合的难度。 长久不快乐,人的“快乐基因”会逐渐消失,不自觉嘴角下垂眉间纹深邃,长出苦大仇深的样子,而这副面孔又会吓退很多原本能带给我们愉悦的人,恶性循环之后,我们就成为一座不开心的孤岛。 不要成为生活中那个难以取悦的人。 临别,我亲爱的读者打算路过街角的时候买束花,再带点牛角包做明天的早餐,儿子周一的校服也要整整齐齐叠好放在床头。 世界很大,快乐很小。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越来越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