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爱中,上瘾无法自拔 一一把爱变成一个可提现的银行,爱就变味了 在你心中,爱是什么?在很多次讲座中,我都这样问大家,我发现会收集到很多关于爱的定义,然而在所有定义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爱是付出和奉献。 这个定乂很有趣,有趣之处在于,在本质上,爱是一种充满占有欲的游戏,它的最终目标是拥有。然而,什么时候我们最感觉到爱呢?大家都有这样体会:一个是快要失去爱的时候,一个是当我们为了挽救爱而不停付出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觉到爱的力量。 有人这样定义爱:爱是欲求不满,爱是得不到,爱是痛苦的。没有缺陷,不成其爱。若无阴晴圆缺,月不是月;若无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没有爱的激情万丈。 两性关系中有两种爱,一种爱是激情爱,一种爱是友伴爱。第一种爱发生在我们相爱的初期,它被称为浪漫爱,这种爱表现为过分集中的注意力——辗转反侧,相思成疾;对于甜蜜时刻的反复回忆——精神欣快、渴望;饭不思茶不饮夜不寐——强迫性的观念;对爱情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强迫性冲动;情人眼里出西施——歪曲观念;在爱情状态中从一个木讷的家伙变成一个温情款款的情圣——个性改变;无法离开对方,像孩子一样渴望永远和对方在一起——情绪和身体的依赖;参见各种好莱坞影片的情节一不合适乃至危险的行为;为爱而终日哭泣乃至抑郁成病一一失去自我控制;见到情人就神采奕奕,不见情人如丧考妣——戒断反应(指吸毒者在戒毒期间的一些身体反应,如浑身难受,如百蚁噬身,鼻涕眼泪俱下,哈欠连天……)。 在破折号前,我用的是文学的语言,在破折号后我用的是心理学的语言。两者是有反差的,前者美,后者有些枯燥,乃至大煞风景地描绘如此美妙动人的爱情。但可惜的是,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社会,就不能避免科学侵入到爱情中。爱情之美在于诗人们和小说家以及编剧们华丽动人的辞藻与令人肝肠寸断的桥段,但是如果你真的完全照搬这些,你一定要成为主人公。我想说的是,可惜没有日韩剧电影中那么多的“偶然”等着你,现实则会打击你。 科学家做了一个更加大煞风景的研究,他们发现,沉浸在爱情中的人,神经活动与因可卡因快感引起的表现相同。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大脑里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做Phenylethylamine,简称为PEA,中文译为“苯基乙胺”。PEA这种爱的激素会给人如痴如醉的快感。无论你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恋人的一个微笑,就让你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就像服用了抗抑郁药物“百忧解”(Prozac)一样,进入一种陶醉的快乐之中。 但老实说,我们都知道人是无法承受长期的高强度刺激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刺激就会慢慢消失。比如说,当你饿急眼了,吃第一块饼的时候,你会觉得天下第一美味莫过于此;但当你吃下第五张饼时,你已经饱了;现在再让你吃五张饼,这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受罪。或者你也许可以用另一个比喻,当你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好吃的;当你已经不太饿的时候,你会开始挑剔,要想让你吃得满意,厨师的手艺开始变得越发重要了。就像喝酒的人,一开始一杯酒就会让他脸红,但将来可能要喝两杯、三杯才有办法回到同样兴奋的感觉。我们都以为人通常有五种生理成瘾:食物、酒精、药物、赌博和毒品,也许浪漫的爱是另一种成瘾。 一个人一生中总要在某个时刻对爱情上瘾,但是总会醒来。有人说浪漫爱情的保鲜期是三到六个月,有人说起码是两年,但无论如何,它都会面临终结。所有身在局外的人都能看到这个结局,然而身在其中的人,看不到,也不愿看到。 安妮就是一个沉浸在爱中不能自拔的人,有趣的是,虽然同样是成瘾,我们对爱的瘾君子的同情乃至歌颂,会让其它类型的瘾君子们嫉妒。她已经32岁了,还住在父母家,对父母的感情,她是又爱又恨,爱他们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恨他们对她生活的处处干涉。 她和男友的落差比较大,很明显,她的父母不会欣然接受,周围的人也一致反对,但是她却好像着了魔一样,非他不嫁了。为了他,她和父母断绝关系,和最好的朋友也吵翻,甚至连工作都辞掉了。因为不能有时间和他相会,她几乎每天都会给男友打十几次电话,短信更是频繁到每隔几分钟一次,至于收发邮件那更成为她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她甚至花掉了所有积蓄,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去找男友一次。可是男友经常在野外工作,她没法经常见到他,他也不是有固定住所的人,于是她就经常住很便宜的旅馆,为的是省钱可以更经常地看他。 她爱上的这个男人不仅比她大十岁,工作还很不稳定,收入不高,更重要的是他长期在西藏工作,和她相隔万里,最终连男友也不堪长期的分离,而提出分手。她很心痛,很想挽回他们的爱,可是他一次次说,不要这样,我已经欠你太多的情了,你这样,我会很难过的。 她始终琢磨着这句话,他们的分手不像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撕破脸皮,视若仇人,而是如此情意绵绵,于是总让她心存幻想。 她很想知道,是不是像朋友说的那样,自己的爱太多了,给了男友太多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 时空的间隔、长久的分离,都会给一个喜欢幻想的人以广阔的舞台,上演一些他们最喜欢的剧目。很多网友都可能会有这个体会,我们往往会在网络上非常相爱,但是就怕现实中见面,因为很容易“见光死”。因为当幻想成为爱的主要成分时,爱会非常迷人,但也会让我们迷失在自己创作的爱中。这个人往往会和我们想象中的人根本不是一回事,或者说,对方只会成为我们爱的“躯壳”甚至只是“包装纸”。我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发生“买椟还珠”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充满了神性的高原上,同时又是浪迹天涯的行者,还拥有充满了沧桑的皱纹和智能的眉眼,以及一些足以让你泪下的爱情故事,那么这个人就是绝好的符合想象的外壳。 于是我们爱上了我们的爱,而不是对方,我们的付出也好,奉献也好,其实都是奉献给自己,而不是对方,对方想不想要,对方能不能接受,都不是很重要了。在我们往杯子里倒水的时候,我们不用征求杯子的同意,可是爱的对象是个活物,他是有感受、有决定能力的人,所以,他可以告诉你,他玩不起你的爱了。 安妮的男友到底需要什么?不知道她在一腔热血地爱对方的时候可否想过。爱永远不嫌多,但是如果对方嫌多的话,那就说明这些爱不是他想要的,也不是他能要的。 其实话说回来,当男人宁愿分手也不要继续背负沉重的感情债务时,也许这会让女人从自我恋爱的陶醉中清醒过来。 其实这个男人已经一次次告诉了女人:跟你在一起就像不断借贷高利贷一样,巨大的内疚感已经让我无力偿付了。爱的两大毒素一个是嫉妒,一个是负疚。当它染上这两种病菌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容易会被这两种毒变成另一种东西,它只有爱的皮毛,可是内里已经不是爱了,只变成了无形的控制。 这个男人选择留在西藏不回来,也许和女人给他的压力过大有关。也许对他而言,他需要的不是女人更多的爱,而是更少的爱。对安妮来说,她的爱是不留给对方喘息空间的类型,这种爱以强烈地侵犯对方空间为主要特征,以让对方失去自我,让对方欠债以使对方无法离开自己为手段。 这听上去似乎是一种很可怕的分析,因为当事人一定会跳起来说,我根本不想控制他,我只是离不开他,我只想为他做更多的事情。 但这种爱,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富有攻击性的带着爱的气味的恨,真正的爱不会让对方难受,不会让对方感觉想要逃避。真爱是双向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单行线。爱啊,多少伤害假汝之名!不是说到你爱他,你就可以理直气壮一样。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母亲将女儿打死后,很委屈地说,你们知道我有多爱她?我相信她说得很对,她一定很爱自己的女儿,但当一种爱可以将一个人毁灭和吞噬的时候,这种爱就不该继续下去了。 《大话西游》中,周星驰说过一句经典名言:谁能告诉我,我怎么会讨厌一个我喜欢的人?同理,我怎么会恨一个我爱的人?但人的感情就是如此复杂。和他在一起,意味着安妮可以依靠他对抗自己的世界,比如,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朋友对自己的控制——如果一个朋友因为不满意你找的男朋友就可以和你闹翻,说明他们是何等地需要控制你!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爱情可以成为将我们救出火坑的救世主,可是爱情并不是供我们逃避困难的城堡,也不是对抗我们旧有世界的武器与灵丹妙药,爱情就是爱情,它不能承载和它无关的东西。所以如果你一定这样做,最终一定会失望的。 为什么有些人的爱情之路会越走越窄?为什么有些人的爱会从双人舞变成独舞?原因之一是这种爱是吞噬之爱,而非有交集的爱,只有“口”的爱,而没有“耳”的爱。 这样的爱会是一种僵化的程序,如果对方不按照自己先天的“设计”程序接招,对方所承担的巨大负疚感就回到自己身上,不管安妮是否愿意承认,她和男友在玩一种经典的负疚与被负疚的游戏。 总的来说,两者必须要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中,因为负疚的内容是双方都要认同,或者说这个文化要强行规定某些东西是你必须要接受的,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比如一个女人的青春和贞操,比如一个男人的责任和辛苦,这些东西都被我们的文化规定为是好的,同时也必须要接受。 或者换句话说,一旦对方为你做了这些,你不接受也要接受,如果你不接受你就没良心;如果你接受,你就是对不起自己。这个强买强卖的逻辑在其它地方是行不通的。比如你走在路上,忽然有人把你拉到饭馆里,非要让你吃你不爱吃的饭菜,最后还要你结账付款,如果不结账付款就游街示众,这叫“欺行霸市”,是黑帮行为。但奇怪的是在感情的领域,如果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呕心沥血,掏心挖肺,乃至做出种种壮烈行为,好像对方就必须要接受一样。现在还有新闻说有的痴情男人当街跪倒,挂个忏悔牌子,割腕跳楼,寻死觅活,要对方原谅自己,此时观众们纷纷开始同情这个“痴情男”,觉得那个女人未免有些太“不近人情”;女人当然不会做出如此强横的表演,她们更多的是“软性控制”:对你好,好到你无法下咽,好到你无可挑剔,满足你一切需要,最终是要你乖乖投降。 什么是好?好是买卖达成,你情我愿;好就好在需要的彼此满足,而非强迫对方吞咽,哪怕是琼浆玉液,也要对方愿意吃才行。 可是这种专制的文化,从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就开始教育我们一一“爸爸妈妈这是为你好。”有了这句话,父母可以做任何让你无法忍受的事情,你不能拒绝,因为这是爱;哪怕你胃已经快被胀破,哪怕你的嘴快被烫坏,哪怕你心难过到想死,可是因为是爱,你就必须要一并接受过来。一旦爱成了“不可拒绝”之物,它就不再是爱。 爱一旦无法选择,也就不再是爱,就像水如果没有交汇就会成为死水一样。 负疚感不是爱,而是爱的枷锁,它让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爱转变为债权关系,即使对方不得不偿还你的爱,你也很难完全“解渴”。因为在潜意识中你知道,这不是对方发自内心的主动的爱,而是“不得不爱”,最终这个枷锁也会让你失去感觉真实情感的能力。 如果你也在这种“内疚万岁”中循环,那么你很难感受到也很难让对方感受到真正的自发的爱的流淌。 人生的一大悲剧或者一大本质就是,往往不是我们决定如何爱或者幸福,而是我们的习惯。我们当初所痛恨的模式在主宰我们,而人一生的努力其实都在试图用各种方法打开当年挂在我们身上的枷锁。这些枷锁或者说铠甲当年一度保护过我们,避免我们受到更大的伤害,而当我们一旦成人,这些当年保护过我们的铠甲,开始成为我们前进的桎梏。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停止过度自责,停止用内疚感伤害别人,更不能用来伤害自己。 第二,停止扮演弱小的脆弱的角色,也许对方正是因为看到一个女人像温室的花朵,觉得伺候不起才放弃的。 第三,可以想想,如果不用内疚控制他人,你用什么方式表达爱,你究竟怕什么?也许从小,我们就发现不能真正地表达内心,不能用一致性的语言,说出内心的语言,而不得不靠不断紧逼获得勉强的爱一这是一种生存之爱,温饱之爱。当一个母亲跟女儿诉说自己养育孩子有多么辛苦,并以此要挟孩子屈服的时候,她已经无形中教给孩子,如何让对方屈从于“债务之爱”。 第四,很多愿意让对方欠感情债的女人,往往会选择一个各方面条件不如她的人,因为只有有了“电位差”,爱才会有流动的可能。对这样乐意付出的人,一定要找一个比她本人还弱的对象,以此来让她可以尽可能地献出“爱情”,如果对方能力太强,她岂不是少了很多付出的“空间”? 其实如果往深里说,我们转嫁给伴侣的很多压力根本不是自己的压力,我们在感情中往往只是一个二传手,把父母对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对方身上了。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从现在开始就面对父母的压力,不要让对方成为替罪羊。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也用负疚游戏控制我们,我们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再玩下去。表达真实的感受,面对恐惧时,恐惧才会真正地减少,鸵鸟是逃不掉恐惧的。 卢悦解“毒” 爱是欲求不满,爱是得不到。 爱的两大毒素,一个是嫉妒,一个是负疚。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