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 两个人平时沟通还是顺畅,一旦在你想和他进行重要但困难的沟通时,对方就会开始以沉默来应对。不管你如何要求他开口,希望他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对方依然只会沉默。慢慢地,你觉得自己越来越生气,可对方却丝毫不为所动,甚至让沉默更加彻底,让沟通陷入僵局。 沉默,可能真的是人类的互动方式中最令人费解,也最容易让人误解的一种。这样的沉默在亲密关系中,可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令人抓狂的。那么今天就来讲一下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僵局。 为什么你越激动,TA越沉默?沉默,有时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策略,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被动启用的防御机制,一般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沉默是一种武器,我用它来伤害你” 故意的沉默相待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操控方法,也是一种被动型攻击的形式。这样的沉默是一种对对方的惩罚。当沉默被用作一种策略时,他们的沉默有明确的目的——获取权力、表达愤怒、引起关注,他们也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包括对对方造成伤害。 在对方急切想要沟通的时刻,保持沉默的那一方,与情绪激动的一方相比,通常是处于权力上风的。至少在那一次特定的沟通中是如此。 因为比起对方,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量,感受到更多的确定性。他们基本清楚对方现在的感受如何,想要什么,以及期望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而是否予以回应的权力却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此时,沉默是他们刻意给对方制造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除了沉默以外,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有的时候,在特定的沟通情境中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对关系和对方的保护的本能反应。当沉默作为防御机制时,通常有三种情况: 1、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在话还没有说出口之前,沉默者就已经抢先“无效化”了自己的话。他们预设了对方不会听、也不会理解自己,觉得自己说的没有意义。这种对沟通结果的悲观预期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过去负面的沟通经验有关系。 2、因为对情绪的焦虑进入了僵死状态 会遭遇沉默不语的,往往是会让人感到一定压力的场景。比如谈论严肃的话题,或是对话的另一方情绪十分激动。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与研究者们都认为,人们在压力状态下会做出“战或逃”的选择,或者投入战斗,或者转身逃跑。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战或逃”,人们还会出现一种叫“僵死”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中,沉默者可能真的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而“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任何话来”。那些过于恐惧和紧张以至经常陷入“僵死”的人,也存在一些共性。 他们可能本身就是焦虑水平更高的人,这使得他们总是对这些情境作出“灾难化”的解读(“慢性忧虑”);他们还可能是本身就对他人情绪更敏感、也更容易被蔓延过来的情绪浸染的高敏感者;又或是由于自小没有习得处理冲突和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得他们在这样的情境里格外的如临大敌。 3、对争吵的避免 部分人对沟通抱有的一个误区是:争吵才是最糟糕的情况。而只要自己保持沉默,双方就“至少没有吵起来”。 即使对方因为自己的沉默丧气离开,也会比吵起来要好。如果抱有这种迷思,他们甚至会觉得沉默是一个还不错的计策,至少能让对方先“冷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