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在某个外国文献上看到了一组关于“婚前同居与离婚概率”的数据: 婚前同居使男性初婚离婚概率增加了2.66%。 婚前同居与离婚风险的正向关系只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中存在,对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 婚前同居更可能成为提高离婚风险的信号, 尤其是女性, 教育使女性初婚离婚概率增加了0.10%。 看起来讲了挺多,又是“婚前同居”,又是“性别”,还提到了受教育程度。 直观地看好像是说,婚前同居过的情侣容易离婚,尤其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影响更大。 如果按这个思路想下去,或许我可以再找找资料分析一下,为什么婚前同居会更容易导致离婚,以及“高学历女性”在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但仔细观察一下我发现,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 婚前同居对离婚概率确实有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多大? 2.66%,和0.10%。 一百个里面能出一两个的小概率事件,这在很多统计数据里都可以被忽略不计了,甚至这项研究里也没有提到其他的变量,很难说这个高出来的一点点,到底有多大程度与“同居”有关。 其实这是我一直想探讨的一个新观点。 很多人认为,情侣婚前有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是有必要的,它是对婚姻状态的模拟,能让你看到伴侣更真实的样子,在这个阶段发现生活习惯合不来,及时分手总好过离婚——所以同居对婚姻有好处。 与之相对的反对派意见则是,同居就等于提前体验了婚姻生活,反而会降低结婚的意愿,让原本能走进婚姻的情侣最后都没法结婚了。 两种观点的共性都是,认为“同居”对“婚姻”的影响很大——无非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但我想说,也许不一定。 02 为什么有人认为,同居对婚姻影响很大? 上面我已经划了重点,因为大家普遍觉得,同居是在“模拟”婚姻状态。 不是的,婚姻和恋爱最大的区别不是有没有住在一间屋,睡在一张床上,婚姻的本质,是用法律来进行一种关系的“绑定”。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离婚自由,但说一句离婚比分手麻烦很多,应该没人反对吧? 这就意味着,恋爱的时候一点不开心不满意你都能甩手走人,结婚之后,很多事儿没严重到离婚的程度,得忍,得硬着头皮面对。 “同居”能模拟出这种绑定吗? 不能。 同居了你们还是情侣,说分手还是可以随时分手,无非是多一个搬家的步骤,对漂泊异乡的年轻人来说都不算事儿。 而且,婚姻里最沉重,也最深刻的牵绊是什么? 是合作,尤其是合作共担风险。 能走到最后的婚姻,往往都逃不开共同面对“生老病死”,要一起生养小孩,照顾对方的重大疾病,陪ta变老,甚至目睹ta的死亡。 这个“一起扛过大事儿”的过程,才最能看出来一段婚姻的质量,以及你选择的伴侣品行究竟如何。 同居能模拟这部分吗? 同居当中的“合作”,多半也就到你做饭我洗碗的程度,连钱都不一定能放到一处花。 这模拟的不是婚姻状态,充其量模拟了个合租室友状态。 03 我知道现在会有很多情感自媒体说,大部分的婚姻不是毁在大事上,而是消磨在无数个日常小事上。 可能有些人会用这个观点来支持“同居模拟婚姻”,觉得虽然同居阶段体验不了一起生老病死,但至少能看看生活习惯,看看他会不会主动做家务,睡觉打不打呼噜,能不能每天洗澡。 这我不否认。 但还有一个问题,大部分人,同居和婚后的心态,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我们说是用同居体验婚姻,但大多数人同居阶段,还是会抱着“男女朋友”的心态去相处。 男女朋友关系有一个特点是,可以很相爱,但也可以“分得很清”。 这本来不是个坏现象,反而是一种边界感——虽然我们相爱,但我们各自管好自己,尽量不入侵对方的领地,不强行改变对方,也不会过多地为对方改变。 举个例子,你爱吃面条,我爱吃米饭,大不了叫两份外卖,坐在一起吃就是了。 你总把内裤和袜子一起洗,我洁癖受不了,那顶多也就是我不和你一起洗衣服,各洗各的。 回想一下,是不是很多同居的小情侣,是抱着这种心态相处的? 别说情侣了,很多新婚夫妻都是抱着这种“大不了互不干涉”的心态,觉得不必为这种小事伤和气。 直到婚后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事情并不简单。 当你逐渐认同和适应了,你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家人”之后,或多或少地就会开始期待,对方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你不再认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更倾向于认为,他和你,都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这一部分我跟很多对情侣和夫妻聊过,我发现,比较年轻的热恋情侣通常都不太能理解,但结婚五年以上,有子女的夫妻都会表示,太真实了。 很多人都目睹过父母的婚姻,父亲的衣服总是随便丢到沙发上,母亲就受不了,一边收拾一边唠叨。 以前我也不理解,觉得妈妈不想给爸爸收拾烂摊子,大可以只收拾自己的衣服,不管他,为什么要为这种小事生气?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对于结婚多年的夫妻来说,丈夫的行为不再是“把自己的衣服乱丢”,而是“破坏了妻子眼里的家庭整洁”。 夫妻处在一个家庭里,很多行为都不再是“自己的事”,而是“这个家的事”。 一年半载的同居能体会这种状态吗? 恐怕也很难。 04 我说这么多,也不是反对婚前同居。 对于感情稳定,以结婚为目的的情侣来说,同居肯定也还是有好处的,能多一点时间相处,互相照顾陪伴排遣孤独,也确实能比一周一两次的短暂约会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对方。 说穿了,能更方便发生亲密关系都算是好处之一。 而且我再补充一点,同居未必能测试出来,你当下的伴侣是不是适合跟你结婚,但它会从某些方面折射出,你本人是否适合进入婚姻。 拿我自己说,我是个对私人空间要求高到变态的人。 我从小就必须住单独的房间,如果我房里有人,我就睡不着觉,也没法专心学习工作。 读大学的时候,我宁愿省吃俭用,也必须出去租房,没法住在集体宿舍。 我曾经体验过和女朋友短暂地一起生活,是一次十多天的长途旅行,同吃同住。 说实话,我真的非常不适应——也就是那段时间的痛苦体验提醒了我,现在我还不适合结婚。 当然我也知道,这么矫情是我的问题,所以从那之后,我作为一个还是对婚姻有向往的人,就一直在刻意地强迫自己调整这方面的习惯。 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能够接受和女生长时间共处一室了,那也就意味着,我距离进入婚姻,又准备好了一大步。 这就是“同居”对我最重要的作用。 所以,有相关需求,想要尝试同居的情侣,我也并不认为有错。 我只是觉得,把“同居”等同于“试婚”,认为同居能处好,婚姻就一定能顺利,这个逻辑有点草率。 事实上,婚姻是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认为一年半载的同吃同住就能“提前体验婚姻生活”,“规避婚姻风险”,本身就是个有点偷懒的想法。 想要经营婚姻,最重要的真不是“模拟”,“演练”,而是在选对人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做好心理准备:婚姻中的太多风险和波折,都是没法“预知”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每一步都尽量走得足够稳——同时,把对方的手抓牢。 爱情里,多一点期待和神秘感,反而更能促使对方对你产生兴趣。相比“同居”对于女性的风险是很大的:意外怀孕,未来的感情发展等等。 但如果恋爱注定要走向婚姻,那么即使同居,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我们都可以对彼此抱有更多的期待和幻想,让爱情走得更远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