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曾经看过这样一则美式漫画:一对中年夫妻坐在沙发上,丈夫看报纸,妻子则干瞪着眼,一直盯着报纸的背面。妻子忍不住抱怨:“整个晚上你的眼里就只有报纸,我敢打赌,你甚至不知道我人在这里!”丈夫边看报纸边安抚她道:“我当然知道你在这里,你是我的妻子,而且我非常爱你。”说这话时,丈夫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一只手则轻拍着爱犬的爪子,那正是他妻子原来待的地方,而此时她早已离开了这个房间。 据说,在很多以中产阶级家庭为题材的美式漫画中,总是有一个沉默的丈夫和一个多话的妻子。丈夫一沉默,妻子就抱怨:“他总是不对我说话。”“他总是不听我说话。”“我都不知道他一天到晚在想什么。”“他到底爱不爱我?”“他还在乎不在乎这个家?”…… 其实,不光美利坚合众国诸多男性公民的太太们有如许烦恼,身处大洋彼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已婚妇女们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不久我作客一个情感节目,就听到了一个中年妇女的声声抱怨。 她投诉,结婚十五年了,丈夫每次下班回家,嘴就跟贴了封条似的很少开口。每次她好心地询问:“今天工作还顺利吗?”他要么随口敷衍一句“还好”,之后就没了下文,要么就把外衣一脱,往沙发上一躺,干脆一言不发。 可是每当两口子出去走亲访友的时候,丈夫就立马像换了一个人,他口若悬河能言善道,信手拈来的不是有趣的故事,就是幽默的笑话,人们全都听得津津有味。于是她更加不满:“在家里,他为什么从未对我说过这些?” 为什么一个在家里总是沉默是金的丈夫到了公众场合就变得滔滔不绝,是他和太太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正常沟通的渠道吗?还是他身未动、心已远,早已心猿意马、移情别恋? 事实证明都不是。这涉及男女谈话方式的歧异。 对正常人而言,谈话按区域不同分两种,一种是置身于公共场合(如单位、饭店、大街以及和一群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共同在一起交流的大众场所)的公共性谈话,一种则是栖居于私密场合(比如公园、酒吧、家庭、卧室、床上以及和情侣、爱人、配偶单独在一起的隐蔽场所)的私人性谈话。通常来讲,男人较喜欢公共性谈话,女人较喜欢私人性谈话。前者的谈话大都以资讯的交换为核心,故而被国外的心理学家称为报告性谈话;后者的谈话以情感的交流为目的,则被称为情感性谈话。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男人擅长的公共性谈话大都不离时事政治、体育赛事、股票行情,偶尔也涉及女人和性,但通常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他们的谈话更带有一定的理论性、逻辑性,也包含谈话者本人一定的炫耀性。就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博拉•坦嫩在她的一本畅销全球的两性情感专著《男女亲密对话》中指出的那样:“对大多数男人而言,在公众场合跟朋友之间的言语对话更像一场江山争夺战,他们借着语言来维系个人的独立性,并且掌握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他们展示自己高人一等的知识与才能,借着说故事、说笑话以及提供资讯等方式,将自己推向舞台的中心。”是啊,男人这个好斗的公鸡哪怕在酒桌饭局上也不忘在同类面前逞能。 女人渴望的私密性谈话恰恰相反,偏感性、偏零碎、偏散乱。而且话题大都围绕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如果说男人的公共性谈话更倾向于表达,就像一个参加竞选的总统急于在选民面前推销自己一样,那么女人的私密性谈话更侧重于倾诉,只要心爱的人专心致志地洗耳恭听她就会有种极大的满足感,哪怕废话连篇也在所不惜! 在女人的生活里,她一直尝试着把思想和情感在私人的对话中表达出来,所以女人总是愿意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独处时喋喋不休,或者让对方真诚地打开话匣子。可男人偏偏要说不,男人总是习惯于在公共性的谈话中一展才华,一到私密场合就三缄其口,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古训似乎像一记警钟似的不断在他们耳边敲响:男人不该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否则就会尽失男子气概!看中国的武侠片、美国的西部片,你会注意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沙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一面对心爱的美女,要么冰冷得就像块木头疙瘩,要么幼稚得好似三岁顽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