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我们看到的更多家庭图景是焦虑的妈妈和空缺的爸爸,我们都挣扎在马斯洛需求塔的第二道(安全感)、第三道(归属感)和第四道需求(自恋需要)基座上,我们在内心的层面都是穷人,都无法拥有丰沛的爱,并让它流淌给孩子,流淌在男女彼此之间。 我们在情感中到底该如何处理彼此的差异?当我们的爱的蓝图有了那么大分别的时候,君往东兮,妾奔西,南辕北辙,却奈何?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竞争文化滥觞的时代,从小就被告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信仰缺失的世界,唯一能让我们活下来的,是我们的实力或者厚黑学,没有费厄泼赖,当这种丛林法则已经成为我们从小到大生存的信条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在情感中的差异和矛盾? 我们从小学会的是如何做一个强者,可是没有人知道我们该如何脆弱相对。我们从小最恐惧的莫过于如何才能在一切难过的时候,获得被安抚、被支持和被认同乃至被理解的经验,我们只是知道,只有我们优秀了,才会拥有父母的笑脸,否则,就要面对被疏远、被冷遇,被批评…… 太少人知道,什么才是爱?什么才是真爱?爱了如何长期拥有?爱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们在爱中想要寻找什么? 这些方面,哲学、宗教都会有一定的三观的输入,可是最佳的答案是心理学,它不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还教会我们该如何去做。 心理学教会我们,该如何发展一种合作的文化,基督教告诉我们:既然你是罪人,就好好改造吧;佛教告诉你,既然一切都是空,你何必为虚妄之物执着?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如何更有效的获得我们想要的。 但无论如何,信仰可以给我们如下的资源:
想象一下第一个从树上跳下来的猴子,它决定离开森林,去草原寻找食物;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猿猴,它决定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想象一下第一个使用火的原始人,他决定挑战自己的恐惧。 人类,到底是靠什么,进化到今天? 在进化树上,那些在恶劣环境下放弃了希望和自我激励的物种,都永远停止在进化树的终端,而那些不断延续下来的物种,都是在努力为自己的生存赋予意义,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一切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除了心理学家,他还有一个身份: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人被剥夺了一切人的权利,像一个畜生一样活着的时候,他还能让自己的精神活下来。弗兰克在集中营得到的唯一的真理就是:在一切苦难中,当我们被剥夺了一切选择的时候,有一种事物是永远都无法被剥夺的——那就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 就是这句话让他活下来了。他的把经历写成《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畅销书,我推荐所有在生命中遭遇苦难的人都看看这本书,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如何活下去;当我们生存的躯壳都被剥离的时候,我们可以如何活下去;到底我们拥有什么,是任何苦难都无法夺走的? 那就是,我们赋予自己的尊严和爱。 ——THE END——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