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怪异”的小习惯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自己“这样的行为正常吗?”“你正常吗?”例如: 朋友圈屏蔽父母…… 很不喜欢旧旧破破的钱,总想快点把它花掉…… 看过的书要像新的一样,没折痕没印记…… 剪指甲总是剪到最短…… 答应保密却忍不住告诉别人……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列举了20种“怪异”的小习惯,诸如“一定要把东西放回原位”“放在一起的东西必须要摆放整齐”“喝水时总是在杯底留出一些不喝”等,看到下面的回复里很多网友留言都是“中了15个”“中了12个!”“只漏了3个?!”等回复,这样看来具有类似习惯的人实在不在少数,又怎么能叫做“怪癖”呢? 人们有时会承认、甚至标榜自己“与众不同”,但那一定是他们明确知道这种“不同”是别人所向往而难以实现的,从而对此具备足够的信心。而真正的“与众不同”却正好相反,往往会因为得不到任何确认而让人心虚。“众”是人的本能所趋向的,寻找同类是每个人内心自我肯定的需要。 心理解读: 为什么现代人的与众不同越来越多? 1.因为我们的镜子多了,以前我们人和人之间分享自我的渠道非常少,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始越来越多,从博客到微薄到微信,从需要平台到可以自我经营平台,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2.过去,我们从国营商店式的配给制的注意力分配,那时获得资源的方式是迎合主流价值观,成为“标兵”或者“模范”;现在赢得资源的方式是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求同变成了求异。 3.自恋成为现代人心理的主要需求,表现为我们需要通过别人看到我们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们的心理满足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只要关注,而不在意关注的内容,比如当我们看到芙蓉姐姐可以通过负面关注赢得了成功,我们就会更在乎传播度,而不在乎美誉度了。 各种各样的与众不同会带来的好与不好分别是什么? 1.好处在于,通过这种对注意力的竞争,我们可以最大化的发展自我,突出个性,这就带来了竞争,而竞争则会引发我们不断发掘自我。而社会的动力就来自我们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而不是一块块可以随意摆放的砖头。 2.不好的地方在于,如果说过去我们过分求同,那么现在有些过分求异。尤其是80后一代,被竞争文化所鼓励,希望用输赢来解决人际关系,而往往忽略了“双赢”和“共生”“共荣”,这就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恶化,无法形成凝聚力,而无法创造共同发展的空间。 该如何鼓励人们接纳包容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建立更和谐从容的生活状态? 1.有些人是因为过去,自我的部分过分被压抑,而导致在长大以后有一种反弹,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伤口没有痊愈,所以遇到需要和人协调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动穿越到被自己的父母逼迫而丧失自我的意象中去,这种穿越会让我们失去现实感,而混淆了协调和妥协的区别,妥协在于我们要牺牲自己或者别人来达到目标,而协调则在于让双方多方的利益更好的实现。 2.有些人则是因为从小都没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一直都生活在学校里的竞争的气氛中去,换句话说有些书呆子化了,他们的信念是我必须要和别人不一样,否则我就会失去关系。或者,不知道如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特性,也就是说缺乏共情能力以及影响他人的能力。缺乏共情能力就是很难允许别人和自己不同,而无法理解他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无法影响他人,是无法帮助别人真正理解他的行为,这都需要我们能有很好的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我们需要拓展自己的内心的容器,放弃对错观,而树立“效果”观。我坚决捍卫你和我不同的权利,我相信你这么做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但如何有效地实现我们的共存共处,这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不会逼迫狼吃草,也不会强迫羊吃肉,我们只是承认彼此的存在。这是最重要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