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端午节了,我问一个外地的小同事:“放假回家吗?”她无精打采:“不回去,回去和父母也没什么话讲,整天就是怎么还没结婚,你不要眼光太高,都听腻了,不爱听。” 是的,这是很多异乡青年的生活常态,到节假日回家本来是为了让身体和精神都回到最安全的起点来休憩,用亲情来滋养疲惫的身心。但这个美好的愿望却很难实现,回家了,父母没完没了的问,“怎么还不结婚,有对象了没有,为什么还不领回来给我看看”,还有亲属之间有关你家我家孩子工资收入、公司规模、未来前途各种的攀比。 因为害怕被父母和亲人逼婚,无限制的追问,有的人都不想回家了。恐归变成了年轻人每年都要发作几次的流行病,在春节期间达到了顶峰。为了减少一点口水仗,还有人甚至会想出租男友或者女友回家过年的戏码,但这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善后更麻烦,因为下次回家父母问的就不是有没有对象了,而是,“什么时候结婚啊?” 有人创作了这样的段子:“去年春节被催婚,一气之下,我假装出柜了,终于就安静了。没想到今年他们一咬牙一跺脚,催我带个男朋友回家了。”可见逼婚无止境,只要肯结婚。 客观地说,父母询问孩子的婚姻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不能一概打入逼婚的行列。问题是尺度,适当的问是关心,见天问就是骚扰,让立马结婚,不管“白猫黑猫只有嫁出去才是好猫”的态度,那简直就是迫害。 小素姑娘今年27岁,按照阴历算法是28岁,在当地已经属大龄,父母对此非常“非常忧心,非常急!”急到什么程度?已经从关心询问,帮着出谋划策,直接跳到指定“产品销售商”环节,要求她必须嫁给一个他们觉得条件很好的男人。 父母的理由是,该人“有房。技术工,孝敬父母,老实,不抽烟不喝酒”,对于普通人家,这样的男人当然是首选。但小素和他接触过几次,却很不喜欢。不,简直不能说不喜欢,而是非常不喜欢,甚至反感、厌恶。而且这个男人也坦承,对小素也印象一般。 她和父母谈了自己的意见,“我说,我不喜欢他……为此吵了一场大架,简直到了火星撞地球的程度。”父母觉得,“好不容易有个条件不错的,你怎么能不喜欢呢,还想要选什么样的呢?”父母在她面前哭哭啼啼,还发动很多亲戚来劝她,小素试图妥协,可是再次面对这个男人,她还是觉得内心的强烈抗拒和抵触。 小素说自己的妈妈简直“以军人强硬的手段逼着我要跟他交往”,只要一谈起这个问题,妈妈就暴怒,“你是不是想逼死父母啊……”所以小素不敢摊牌。 “到底应该怎么办?”小素问我。我的回答是:对于以死逼婚的父母,必须以死抗争。这没有丝毫讲价的余地。 否则,结婚一定是不幸福的开始。因为你始终会委屈,始终都觉得自己是父母的傀儡,被命运搬弄,这些委屈积压在心里,就是幸福的最致命杀手。从来叫女人不幸福的都不止是男人,更重要的是心态。 既然都知道不幸福,又为什么要妥协?或者说,以妥协和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父母的满足,那又怎么解决“父母担心我嫁不出去会不幸福”这样的命题呢?到头来还不都是两代人都失望吗? 至于说抗争的方式,则可以因地制宜,结合父母的性格打好这场持久战。比如他们这边唠叨,你就在那边闲扯,“我三舅妈二表妹的孩子现在学习怎么样了?”没准就扯到别的地方了。又或者没事多讲点谁谁谁仓促结婚又离婚的故事恐吓他们。再比如他们让相亲就去,就当认识新朋友了,反正过完年又该脚底抹油溜了,怕什么呢? 烦不烦,累不累?烦,累。但这是单身生活需要付出的代价之一,连这点压力都抵抗不了的人,没资格单身。 很多年轻人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父母还不是为了我好”,这个念头会让他们的反抗更软弱,更不彻底。要消除反抗父母逼婚而带来的道德负担和歉疚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多父母并不真的关心孩子是不是幸福,他们只是更关心自己的意志是否得到实现,以及“我给的才是幸福你自己不能瞎安排”的自大感在作祟。 有的父母说:你不结婚我们脸上无光,这说中了逼婚父母的一部分心态,传统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延续,他们信奉什么生存原则,就会把这种生存原则传递下去。他们觉得不结婚是丢人的事情,所以也就不允许孩子不结婚来损害自己的颜面。 中国的孩子可怜,中国的父母也挺可怜。不要以为只有被逼婚的人难受,那逼婚的人更难熬。被逼婚的孩子是春节难受几天,而逼婚的父母则是在“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里,天天都闹心。一旦想起自己的孩子还一个人单着,马上痛不欲生。《东北一家人》里的牛大妈也曾逼着女儿继红和孙明复婚,继红纳闷,“是我守寡,又不是你守寡。”牛大妈痛心疾首的回答很暴露实质,“你守寡就是妈守寡。” 逼婚的父母迫切的需要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人生轨迹来生活,这样就能卸下自己的人生负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寄养在孩子的人生之上,如果自己的人生没了惦记和念想,他们就来琢磨孩子的。而做女子一旦屈服,之后则更加是没完没了的操纵——有对象只是第一步,什么时候结婚啊,结婚了什么时候要孩子啊,要了孩子怎么教育啊,上什么学校啊,夫妻关系如何经营啊,都要来插一脚。 这样的人生,活到最后,品味一下,不过是父母的小傀儡,没有活出一点新意。 台湾诗人席慕蓉也是一个画家,每当她看到一些母亲会拿着幼小的孩子的手教他怎么画树和山,她心里就会很着急。“帮助孩子长大不是这样帮助法的,很多问题是不可以混淆的。”因为这抑制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和感受来观察世界的权利,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她谈的是绘画的技巧问题,其实也代表了所有教育问题的核心。 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理智的父母都应该明白,小时候,非要孩子买一个他们不喜欢的文具盒他们尚且会拒绝,更何况是结婚这样的大事了,不让他们遵从他们自己的意志,再好的设计都是一种自私。即使日后他们会后悔,那也是他们自己体验人生的机会,不能由父母全部代劳。 正如纪伯伦所说: 孩子并不真的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产生于“生命”对它自身的渴慕。 他们经你而生,却不是你所造生。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供他们的身体以安居之所,却不可锢范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的明日之星,甚至在你的梦中也无法探访。 你可以奋力以求与他们相像,但不要使他们肖似你。 因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滞恋昨日。 你是一具弓,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送向前方。 射手看见了在无限的路程上的标记,而用它的臂力弯曲了你,以使他的箭能射得快而且远。 愉悦的屈服在他的手中吧; 因为正如它爱那飞驰的箭,同样它也爱强固的弓。 这才是最正确的两代关系:做那飞驰的箭,从父母的弓中去向远方。 我有位老领导女儿三十多了还是单身一人,独自在北京生活,老两口经常去看她,却很少就感情问题问东问西,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也是坦荡的承认孩子独身,并不遮遮掩掩,觉得自己颜面无光。这位可爱的父亲说:“因为孩子是一个人,所以更需要父母的疼惜。” 是啊,为何她要因为一个人就受惩罚,或者因为没有把自己嫁出去就不爱她那么多呢?难道不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找到爱人而更要去疼她吗?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接近神圣的一种爱,可千万别让它再有附带条件,那该多叫人绝望啊。 孩子在父母那里想要得到的只是爱,而且是那种“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只有你不会”的爱。有了这样的爱,结不结婚又如何,我们会殊途同归,沿着不一样的轨迹,而到达一个同样的终点——做一个有人爱的幸福的人。 被逼婚的人们啊,你们必须要让你们的父母明白这一点。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