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oa,说四国语言的野生民谣歌手,四海一家的灵修写字人 我前两天第一次和德国室友用德语聊天,他说,你德语说得很好嘛。我说,我觉得我德语很烂啊。他说,没有口音啊。我说谢谢。 要是有个歪果仁字正腔圆语调准确地跟我说“宫保鸡丁很好吃”,我也一定会由衷地夸他,中文说得真好。 会遇到一些中外友人,问我英语哪里学的,或者怎么学的英语。后来开始有人说你竟然会三门欧洲语言你好棒哦,我说可是有两门没到working proficiency啊(非常流利),人们问我还会什么,我说粤语。之后这个对话就发展到需要解释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随着迎来了一次干瘪的寒暄的结束。 一门语言不学到能够与当地人流畅沟通的水平,根本没有用。不论学什么语言,虽然本质上比大多数国民想得要容易,但依然要经过漫长的黑暗才能迎来短暂的光明。 个人意见是,有兴趣学语言的人,跟着兴趣走。没兴趣也用不上,还学特别慢的,别把外语当什么大事。不会英语不等于不能走向世界,挣国际化的钱。但作为家长的,给小孩子学(至少)一门外语的条件,是一种基本责任。 一、说说说 语言本来就是用来与人交流的。不会说一门语言,和不会一门语言没有区别。 我妈妈是个英文教书匠,所以我从4岁左右开始学英语。我妈常说,不就是个说话吗,有什么那么难的呢?她前阵子帮朋友给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上课,发现现在的英文课本还和我当年用的一模一样,依然烂透了的时候,感觉到了国内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根本性失败。 这个世界上会说四五门语言以上的人多了去了。但真正要把外语钻研得很深,能用上很复杂的文学报告类表达,达到裸考GRE语文高分以上水平,一个正常聪明的人最多只能掌握两门外语。 说话真的没什么难的,需要的词汇量比起读写的词汇量小得多,语句也简单得多,还能容忍一定量的错误。可我就是没有懂,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中国人,为什么总是读写比听说要好。我可以完成一份关于战略采购的全问答题德语试卷,无法流利完成一场稍微有点内容的寒暄,可以读所有的法语报刊杂志,没有办法做一次完整的官方自我介绍。 很可能是学习顺序上的错误。回想小时候,谁不是先学说话再学写字的?因为说话需要反应快,学语言得先把反应牢牢建立在脑子里,而后阅读不过是将脑子里的东西书面化标准化的过程。就连背单词,都应该先背汉译英而非英译汉。 如果第一步学习的是如何说话,只要话说得溜了,各种英语考试成绩差一点,确实没多大关系。经验证明,如果你能用一门外语进行一些适当的撕逼活动,比如和房东吵架,或者和各种工人谈条件,那将会对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多说的方法: 1、多听。可以听电台,看电视剧真人秀,要有字幕的那种。可以模仿及跟读。 2、 找语伴,定期对话。 3、不要脸地强迫所有会这个语言的人,尤其是母语者,跟你说这个语言。 我起初在法国学法语的时候,没有人会跟我讲英语,我自然也就被憋得不得不说法语。后来去了德国,大家英语都很好,我稍微反应慢一点,他们就开始讲英语了。 没有办法,为了让他们陪我练德语,就只能在出门在外的时候装作不会说英语,或者他们说一句英语,我回一句蹩脚德语,到最后各地服务员都缴英文投降。 二、难简穿插 虽说小孩子学语言是最快的,但鉴于我们已经不是文盲了,所以不能要求我们按照不认字的模式开始学习一门语言,也不能要求我们不自动将另一门语言与母语相对应。 那么,是不是先得从“how do you do? I'm fine, and you?”开始学起呢,其实根本没有这种道理。我记得我最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常常进行一个猜词义的活动。一个句子里有一两个词看不懂,很多时候完全不影响理解。 所以你完全可以先认识一些简单的词汇,读一点简单小短文,同时开始看一个带字幕的美剧,或者Saturday Night Live,感受一下另一门语言的精粹。一边感受一边再回来学那些繁琐得要命的时态、动词变形、分类词汇等等。 语言不像数学等理科,不是非得学了第一章才能学第二章。要是有种的话,完全可以从一本高逼格的《傲慢与偏见》开始学英语,只是,中途会不会因为绝望痛苦而半途而废,我就不能保证了。 这样学的乐趣在于,当你发现自己一个三年级生能顺利读懂六年级的课文,但不一定能做对题目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棒棒嗒对不对?当然,简单的部分也不能太简单,还是要系统地学习比较好。 我小学五年级开始背新概念2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觉得通篇都不怎么认识的东西很难背。所有的假期都是在每天一篇新概念中度过的,后来记性不好了,就跟老妈讨价还价,说我做翻译吧,我每天背两篇,但只做中译英翻译,不过翻出来的句子必须是一字不差的原文。 这样过了三年,课堂外不做任何别的功课。到现在也没觉得,不背单词不学语法有什么大不了的。 三、学语法和背单词 其实所有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也就是发源于欧洲大陆上的绝大多数语言,都很类似。区别最大在于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程度,而英语除了发音和拼写不规律是小难点外,从语法和词汇上几乎是最简单的了。 相比起来,中文根本就没有语法(比如,请回答我什么是介宾短语),加上语法学起来又非常枯燥,所以对有的人来说,学语法可以彻底消除学习一门语言可以获得的所有快感。要记住一个动词在不同人称、时态和情境下的几十种变形,啊,不开心!非常不开心! 我非常庆幸,从小到大没怎么背过单词,至少是每一次背单词的尝试都失败了,后来就放弃了。我记性不好又非常怕无聊,小时候一个单词至少记三遍,现在要记八遍。我也没有系统地学过语法,也是因为学完语法要做题,最讨厌做语法题了! 我所知道的语法点都是在即将考试的时候查漏补缺的一些零碎片段,考完就忘光光。关于英语,一切都是靠读得多,听得多了之后的语感。这个东西很玄妙,说不清楚,但有了语感就相当于语言有了灵魂,轻松弥补单词量和语法的缺陷。不过,读得多了,单词量也不会小的。 但是培养语感非常需要时间。在语言环境中(比如去英语国家)从无到有可能需要一年,不在高强度的语言环境中,很多人永远只能靠对语法点和词汇的掌握去分析一个句子怎么说才是对的,这样口头表达永远无法提高。 那些会三门语言以上的欧洲人学任何外语都花了好些年,他们不强调学语法也不背单词,从不进行填鸭式教学,最后能把这些说得很好的原因都是,被扔到了一个语言环境中,不说不行,而后有了语感。 可是如果时间不够,非得记单词和练语法的话,不要沮丧,忘了就重来,多来几次就好了。没有必要见到似曾相识的词想不起来就妄自菲薄。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学语言,千万急不得,越急越痛苦,越痛苦越学不好。 四、语言环境 算一个简单的账,假设送一个孩子去美国或者英国学三个月英语需要八万元,这应该算一个略高的价格,每周送孩子去上英语补习班需要200元,很多情况下更多。那么孩子上八年补习班,完全不放假的花费和三个月的英美经验成本类似。 但他需要非常自觉、找到非常好的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在真正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炼化水平,不然很多小孩子都只是混课时,到最后也不知道能学出什么来。我的所有语言老师都告诉我,如果你上两个小时的课,那么意味着课后至少要有四个小时时间去练习这两个小时的内容。 我所认识的所有英语口音地道的人,除了我的语言天才朋友普里和我们这批经过外国语学校高渗透六年英语教育的,都是18岁之前在英美玩过一阵子的人。欧洲大陆的土豪家庭,孩子被送去英美读高中的很多,但读完了觉得还是欧洲好,又回来读了大学。 学语言没有捷径,最大的捷径就是语言环境了。我有个朋友17岁的时候来法国,英语不好,一点法语也不会,当时住在巴黎市郊一个非常危险的黑人区,出门被抢还被打了个黑眼圈,但她一年后已经非常流利了,从没上过课,几年后直接去考法语等级考试,也考了不错的分数。 五、一点应试技巧 我最后一次考到托福112和GMAT750之前,其实已经考到录取分数线以上了。只是不甘心,非想考个高分而已。但我性格过于自由,完全没有办法规定自己每天几个小时,做多少题,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我一度认为拒绝别人的邀约时说“对不起啊最近在准备一个考试”是一个非常loser的行径(后来事实证明其实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苦功,我最多只能坚持三天,还得有一天效率非常低下。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绝招。我去找了几个学生,我来教他们托福和GMAT。因为非应试的语言学习其实都不够精,对于细节的把握完全达不到考试的标准。很多人即使口语听力很好,考试考不好是因为对细节的理解没有追求。 如果你能够把这些考试的题目每一个都很好地解释清楚,清楚得让别人能够理解,经过一段时间,你也就有了相应的考试思维和细节把握的能力。而且这样我不仅不用孤独地对着书本,能和别的人交流,还能挣外快,一举多得。 作为一个完全不自觉的人,找到一些能够提供动力的别人,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注意,此法仅适用于母语国家的人出的考试,不适用于英语专四专八、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些非常不可控且不一定能显示真实英文水平的考试。 六、学语言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确定打死也不出国生活,其实学外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必要。只是出国旅游用一用的话,临时随便混几句就好。可是小孩子并不会知道自己想不想出国,所以从小学好一门外语,相当于给他们的未来打开了一种可能性,且学语言的难度绝对随年龄的增长快速递增。 第一门外语学好了,学任何二外都会容易很多,尤其是当这些语言都发源于欧洲大陆时,会比学一外的时候更有信心和经验。 我的德语老师觉得我听力很好,模仿语音很快很准,她问我小时候是不是学过语言和音乐。我说是。她说小时候学音乐的孩子,能够听出不同音色音调上细微的差别,功能开发得比较好。 我妈妈大学的时候二外学的日语,她从未去过日本,日语现在都忘光了,最多还能说三句话。我觉得如果不是抱着一定要去这个国家感受这个语言且有200%的强大动机,不要轻易开始一个语言。 一门语言学到能够和当地人交流的程度,全职脱产地学大概要半年,否则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若是玩票性质的周末兴趣班形式则三到五年不等。你确定不会过热恋期吗? 重申一遍,不到可以和当地人顺畅沟通的程度,学语言一点用也没有。这其中需要经历的种种倦怠、迷失方向、失去信心和来自周围的不理解,你都准备好了吗? 可是啊,总有一个可是,不开始试一下,怎么知道你真的坚持不下来呢?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我说也不知道这么辛辛苦苦学了这些语言最后能用到多少。她说,总之就是不能放弃,就好了。 但我是确实觉得,我够了。我已经完成了在语言上的横向探索,达到了当前的极限,未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开始另一门语言了。 后来我想起很多别的事情,道理类似,在真正觉得有一点成绩之前,都是怀疑的黑暗的不知所措的。一边努力一边怀疑,却一边无法停止努力的步伐的那些事,大概就是真爱吧。等到真正做到或者确定做不到的时候,才能给自己自由。但如果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根本做不到,还会去尝试和努力吗? 影后Natalie Portman在她的哈佛演讲中说,她因为无知接了《黑天鹅》,在选择了承担风险之后,才发现风险的存在。 如果她之前知道她的极限,从一开始就不会接受这些风险。可就是这种经验的缺乏和对自身极限的无知,反而给了她一颗无知者无畏的信心,让她能够在盲目和未知中,激发艰苦的努力去探索方向,寻找每一个难题的答案。 感谢无知,感谢那些未被探索到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