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大小可以看到一个人身份的高低贵贱 在中国,面子也是一个人的身份证,又称脸面,面子大小可以看到一个人身份的高低贵贱。有的人面子大,我们一般把他称做“有头有脸”,假若失了面子叫“丢脸”,做了对不起人家的事叫“没脸见人”,两个人吵架吵得不欢而散叫“翻脸”,最后闹到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叫“撕破脸”,至于骂一个不知羞耻的人叫“没脸没皮”,更严重者则干脆斥之为“不要脸”。 鲁迅先生笔下那位穷酸的秀才孔乙己,每次来到咸亨酒店,被伙计称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是因为没钱,穿长衫,是一种脸面,哪怕又脏又破,也得照穿不误!后来他因为偷窃,被人打断了腿,再出现时,已是穿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别人取笑他,他脸上很尴尬,忙辩解说腿是自己不小心跌断的,估计也觉得这是件“丢脸”的事。从那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露过脸,伙计想“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我的看法是,孔乙己就算没死,估计也“没脸见人”了。一个秀才去偷盗,在那个年代基本上已经属于“不要脸”的级别了,警察不抓他,他也甭想在这个镇上混了。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子哲学”。 除了脸面,面子也代表一种地位和权势,一般来讲,地位越高,权势越大,就越有面子。这有点儿像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它代表不同的人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有主次之分,面子也就有大有小。在美国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说话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就因为在家族中他地位最高,最有面子,往往又被称为“头面人物”。不过有时候面子也是别人给出来的,别人不给你,你再有钱有势,你的面子也撑不起来。明朝中期,两江总督(相当于一个大军区的司令长官,管着几个省)胡宗宪在江南一带炙手可热,连抗倭名将戚继光都让他三分。他的儿子到地方上转一圈最起码都是地市级待遇,偏偏有个叫海瑞的县令不买他的账。胡公子一到他的辖地淳安,海瑞就给了他个下马威,硬说这小子是假冒的,理由是胡总督向来清正廉洁,他的儿子怎么会四处招摇?海瑞愣是把堂堂胡公子给五花大绑了,还差点儿把他关进了大牢。你看总督大人面子够大吧?可碰上一个不给面子的,还真没辙。 当然像海瑞这样不懂规矩的“清官”在历史上还真不多见,因为他太另类,太不符合中国的官场文化了,所以海瑞吃不开,快五十了才是个七品县令,一辈子也没做上大官。那是因为在中国,你不给人家面子,你就会对不起人家,将来人家也不给你面子,这叫“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轻的话让你吃不了兜着走,重的话前程没了,弄不好命都得赔上。 所以,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就延伸出了很多“潜规则”,比如跟人打交道要学会“察言观色”,下级见上级也要“看脸色行事”,说话办事要留有余地,要给对方“留个面子”,两人闹矛盾了,出来个和事老,最常说的话是“给我个面子”,如果对方不领情,那就“不看僧面看佛面”,总之,夫妻每天要“面对”,朋友要经常“见面”,做了亏心事就说“有何面目”去见对方,看对方不顺眼就干脆“拒而不见(面)”,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得“面面俱到”。有人统计,在中国的影视剧中,无论是古装片还是现代戏,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居然是“给我一个面子”, 就连那句经典的问候语“吃了吗”都比不上。 由此可见,这面子在中国人的心中简直大过天。从小处讲,饭可以不吃,钱可以不要,面子不能丢掉。从大处讲,中国人的官场文化、权力游戏核心也是两个字——面子,你给我面子,大家就相安无事,你不给我面子,那就你死我活。 那么说面子道面子,究竟什么是面子呢? 其实,面子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一种脸面,脸面拆开来,一个是脸,一个是面,含义基本相同。在甲骨文中,面字直接写成一只眼睛加一个眼眶的形状。这就好比人的一张皮。俗话说得好: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最怕“没脸没皮”,那会跟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差不多。所以中国自古又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不可辱”的既是气节,也是脸面。 其次,面子也是一种面具。 这种面具产生在原始社会,在那个巫术礼仪主宰部落生活的年代,它是酋长、祭司和萨满们与神灵打交道的工具。戴上它,就可以与神灵对话,甚至请神到场,为部落的重大决策指点迷津。既然神都可以请到,自然是极有面子的事了。有面子就是有面具,有面具既然能“通神”,当然也能“通人”,在人群中也就吃得开、玩得转了。直到现在,我们还把有面子的人称为“神通广大”“呼风唤雨”,就是因为面子原本是面具,是通神、通灵的工具。能带上面具的人是“神通广大”的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极有身份、地位和本事的人。 其实,不但酋长、祭司和萨满们要有面具,其他人也得有,因为面具不但表明一个人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一个人的归属,即他属于哪个群体,哪个阶层,因此面具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当然人人不可或缺。在原始部落中,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之间崇拜不同的图腾,也就有不同的面具,只要看他使用什么样的面具,就知道他属于哪个图腾系统,从而判断出是敌是友。一个人如果不能出示自己的面具,就很难安全地通过一个充满警惕的部落。可见,从那个时代算起,人就是“死要面子”的,因为没有面子,不但生命可能没了保障,而且会“死无葬身之地”。丢失面子,就会变得特别可怕!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中,对于那些犯下不齿勾当的人,部落的惩罚手段就是剥夺他的面具,没了这层保护色,一个人也就颜面扫地了。这种惩罚有时候比杀了他还难受,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感就转化成羞耻感,人人都视丢面子为可耻之事,进而又把一切可耻的事视为“丢脸”。 我觉得,中国人对“面子文化”的这种依赖和追求是深入骨髓的,且不分阶层,无论男女。男人好面子,女人也一样,只不过男人的面子更多地体现在人际交往和权势游戏中,女人的面子则集中在感情关系上,男人更强调成就感,女人更注重羞耻感。 在过去,一个黄花闺女如果无端地失了身,那就等于“丢了脸”,不但自个儿没脸见人,连带家庭也蒙羞。在恋爱交往中,如果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那个男孩还不知道,女孩往往会深埋在心中,因为她觉得主动说出来,那“多没面子”啊!不过,相对于面子和感情,女人大都看重后者,哪怕一个思想非常传统的中国女性,一旦坠入情网,会爱得很执著,爱得很疯狂,她会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只要为了心中那份真爱,什么抗婚私奔乃至红杏出墙都不在话下,敢爱敢恨,一往直前。这时候反倒她爱上的那个男人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的,甚至关键时刻溜之大吉,成了缩头乌龟。 男女这种对待面子和感情的不同心态在婚外恋中可见一斑:已婚男人,尤其是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跟同一单位的女秘书、女文员产生婚外情,哪怕再神魂颠倒、鬼迷心窍,也会小心翼翼,不敢声张,相反,女人们常常忘却公司内的上下级关系,她们会深深地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有时候甚至为了试探男人的真心,会情不自禁地作出一些有失体面的行为:比如在公司内部刻意张扬两人的特殊关系,有意无意地往他家里打电话,甚至主动约他老婆出来彻底摊牌,等等。如此迫不及待反倒使彼此貌合神离,加速这段地下情的死亡进程,那是因为,把感情和面子放在同一天平上衡量,男人显然更看重面子的分量,尤其是被集体意识灌输长大的中国男人,面子最重要。男人多多少少是面子的奴隶,为了面子,男人必须征服世界;为了面子,男人必须征服女人。男人恋爱时想找美女是因为面子;男人结婚想娶个处女也是因为面子;男人一大把岁数了,老伴去了,身子差了,还要“老牛吃嫩草”找个年轻漂亮的,还是因为面子。面子左右着男人的一切,也影响了男人的一生。但是,如果感情伤害了面子,甚至闹得男人后院起火,狼奔豕突,那男人为了维持所谓的面子,也会挥剑斩情丝的。 都说女人虚荣,其实男人比女人更虚荣,女人虚荣在表面,男人虚荣在心里,男人的一生都在为“面子”两个字而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男人就是一种“面子动物”。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