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安全感的普遍缺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社会现实。当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的存在,诸如金钱至上、诚信缺失、好人没好报等等。不过,安全感究其根本,还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也即是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首先是我们的内心存在担心和恐惧,外在的事情不过是对于这种担心和恐惧的一种放大的具体呈现。 古人都知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于幼年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对于安全感的缺失,也是在小时候便形成的。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里面,孩子对于父母的要求,是必须服从的。而对于父母一辈来说,最经常用来描述一个孩子的负性词汇就是“不听话”。父母亲要求孩子遵从自己的行为规范,以符合自己的要求。从孩子教育的观点来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容易急功近利,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却不能给孩子充足的体验时间,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偷了邻居家孩子的玩具。我们的家长往往会进行严厉的批评,大讲道理。好点的父母可能会问孩子,为什么想到要拿邻居家的玩具,通常孩子都会说因为自己没有,想要玩那个玩具,父母会引导让孩子想一想,这么做了,邻居家的孩子一定会很伤心,要为别的孩子考虑。第二种做法是不错的,但在我看来还可以再深入一些。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生活体验,家长可以不急着让孩子去归还玩具,而让孩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和邻居家孩子交往。由于有了之前这样一个拿走玩具的原因,孩子之间相处会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再让孩子去归还玩具,让孩子去体会归还玩具之前和之后两人关系之间的差别,孩子自然就会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更好的选择。这个时候家长再去建议孩子,如果对方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向邻居家孩子提出借来玩玩。在这样的引导下面,孩子就能共从自己的内心里面建立起人际交往的规则。而且,在这样的生活体验当中,孩子也能够切身体验到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自己内心所需要的。 大多数父母的做法,是说明一个规则和价值观念,或者告诉孩子,如果不遵守的话,会有什么样不好的后果,这是阐述结果的方式。后一种方法,则是让孩子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引导他自我愿意去遵守一个规则和价值观念,这是自我体验的方式。这两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孩子是会长大的,他们所接触的生活圈子会越来越大,所接触的信息也如爆炸似的增长。同时,孩子也会接触更多的社会规则,这其中包括健康的,也包括不健康的。 在青春期到来以后,孩子迫切希望摆脱父母对于自己的束缚,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幼年时期父母为自己所建立的规则。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学会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去建立新的规则和价值观念的话,就很容易被外界那些不健康的规则或价值观念所影响(因为往往这些规则或价值观念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愉悦的感受或其他好处)。同样,在走向社会以后,这些孩子也更容易被身边其它各种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所影响。外界越复杂,我们就越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不知道对于自己来说,采用哪种与人交往或是人生规划才是最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所以他们难以在生活中做出选择,因为他们不知道身边的两样东西,对于自己的内心来说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他们也很容易后悔,因为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往往等到自己真正失去了,才学会珍惜。缺乏安全感的人什么都想牢牢抓在手里,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只有所有的东西都在掌握,他们才确信,里面肯定会有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 所幸的是,金钱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救命的稻草。金钱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我们几乎所有的物质需求,甚至一些情感需求,都可以通过先拥有金钱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如果两个人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话,拜金主义者往往比不拜金的人内心的冲突和压抑要小。但实际上,金钱只是我们实现内心需求的一个途径,如果说某个人看重钱,他可能实际的内心需求是房子或车子,那才是能够满足他内心需求的物质条件。但是,大部分的情感需求,是难以通过金钱来获得的。如果拜金主义者发现,自己内心里面对于情感有很深的需求,而又不能通过金钱来实现的话,那么内心的冲突就会极为深刻。 缺乏安全感,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规划。他们的想法经常会来回摇摆:女孩子可能会在气头上对男朋友说分手,但一说出口就后悔;男孩子可能会疯狂迷恋一个女孩,追到手以后却发现内心和自己的差距很大。我们连自己内心的需求都不知道是什么,又如何能够和另外一个人交心呢?又如何能够建立真正信任的密切关系呢?所以,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等社会现象,并非是我们缺乏安全感的理由,反而是我们缺乏安全感的结果。因为害怕被伤害,我们才想要紧紧抓牢这个一般等价物;因为害怕被伤害,我们都不敢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便有人是真心的,我们也会担心他是别有用心而认为他只是在逢场作戏。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会把情感寄托在另一个人(通常是恋人)或是某个事物上(很多时候是金钱),当发现他或者她或者它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时候,就会惊慌失措,痛苦万分。 这真是太可怕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有能力战胜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但是这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弥补在我们成长经历当中缺失的那一部分。我们要像幼年的孩童那样,学着去了解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不要去看重结果,因为那带有太多别人的意见和社会的评价。重要的是,在我们进行某件事情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如何的。通过不同事物之间内心体验的区别(而且需要多次重复,以得到更客观更准确的感受),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内心有何倾向性。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规划,我们才会坚定地坚持下去,而不会因为外界的某些事情,就轻易地改变。 人们对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往往给予足够的兴趣和探索的时间,但是对于自我的内心往往关注不够。但实际上,我们在童年大多数都没有经历那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就需要成年以后的恶补。了解了外在社会的规则和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们才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否则,我们永远会是外界评价和观念手中的风筝。不但会随着风向和风筝线来回飘荡,我们还要担心风筝线是否会有断裂的可能。 人的安全感由内而外,想要拥有安全感,需要修炼的就是自己的内心。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