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卢悦心理 于 2014-12-17 09:20 编辑 假装大人的小孩 往往我们在关系中呈现这样一种互补现象:一个总是长不大的孩子,和一个总是操心的父母式的伴侣。往往其中一个人是家里的老小,一个是家里的老大,所以他们俩可以在情感初期是最美好的状态,恩爱到让人侧目。 一个是为对方操办一切,而另一个则言听计从。但时间长了,他们可能就会把另外一面表现出来了: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渴望成为彼此。总是做孩子的,想做大人,因为他想享受大人的因为自己的能力带来的掌控感和自豪感,他总是感觉到自卑;总是做大人的,想要做小孩子,因为她想享受被照顾,被呵护与被理解的种种快乐,她太累了。 但他们往往会卡在自己的极限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总做孩子的,恐惧失败,因而招致批评;而总做大人的,恐惧失控——有人能接得住我吗? 在60年代生人的时代,似乎组织很强大,连夫妻问题都可以做主,那时做个乖孩子似乎就是最好的。只要你诚实肯干,就可以赢得成功。但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强调的是独立,看看一到春节,几亿人都在路上,中国人从未如此背井离乡地生存过。这种生存形态就需要我们可以独当一面,不能依靠任何人。 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都不得不在家庭中承担起挑大梁的任务。因为一旦一个家庭的一角缺失了,家庭的某个成员就不得不承担那个角色。比如如果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席,或者功能是不完整的,那么妈妈就可能面临没有依靠的危险,她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对抗寂寞,对抗作为一个女人的需要,于是她的能量就无法百分之百地给予到孩子这边。而孩子为了让妈妈不再如此脸色难看,空虚痛苦,就不得不尽快长大,承担慰藉母亲的角色。 同样,当妈妈承担不了家庭责任的时候,这时候往往就会有一个女儿挺身而出,照顾妈妈也成为爸爸的“第一夫人”。甚至她可能连父亲也一并看不上了,她就成为家里惟一的顶梁柱,于是她就不得不牺牲掉小孩子的部分。 这样的人长大以后,就会面对非常巨大的自我矛盾中:他们的骄傲和自尊的来源在于他们从小练就的童子功——超凡的社会化能力。但他们的死穴也在此:他们就像是蚌一样,拥有无比坚硬的外壳,但却有着非常柔嫩的吹弹得破的小玻璃心。所以对他们来说,做一个孩子就像是把一个孩子送入狼口一样可怕。 他们渴望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可以自由地表达依恋,但又对此不屑一顾,乃至深恶痛绝。当谈到依恋问题的时候,他们是如此的幼稚和笨拙,和他们熟练而卓越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这也就可以了解,对他们来说,袒露出对他人的需要和向他人求助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因为在他们过去的经验中,求助简直是一种天方夜谭,甚至充满羞辱的事情。你无法指望一个烂醉如泥的父亲可以给你人生以指导,也不能期待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妈妈可以给自己情感的抚慰,更不要说在父亲的巴掌下可以谈温情,以及焦虑的妈妈的面前可以说说自己的不同的意见…… 如果你对一个经验已经重复了千万次后,很多行为就不再经过你的大脑了,它就成为你的潜意识的一部分了,就像你骑自行车和开车一样自然,你甚至都对这些动作无所察觉了。 假装大人的孩子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他是可以依靠的,所以当她崩溃的时候,她会发现手机里有那么多联系人,却没有一个人可以交心。这才是她最恐怖的时刻,她不害怕白头,她怕的是黑夜,怕的不是睡眠,而是入睡前面对真实的自己。 所以很多看上去非常成熟老练的人,在情感中就像是3岁孩子一样,笨拙地摆弄着庞大的身躯,但却那么吃力地寻求着一点点儿真实的温暖。往往他们会很难被人看到他们的真实的需要,他们能做的就是机械性地重复过去的骄傲——不断为人民服务。 有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当他们把所有能做的都做过了:把孩子养大了,也退休了,人生的重担可以卸下了。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要求孩子的回报了,他们就成为权利的执行者,可以不承担任何义务了。于是新的一批伪装大人的孩子就又被培训起来…… 我们该如何长大? 最困难的莫过于,我们都以为我们长大了,其实到了情感里却发现,我们都是困在某个年龄段的孩子。而如果我们也不知道真相,别人更难知道真相。 总是做孩子的成人,最难让自己也最难让别人看到自己成熟的一面;而总是充当老大的小孩,最难让自己面对也最难让别人面对自己柔弱需要被照顾的一面。 生命的成长在于“矫正性”的情感体验,双方才能真正开始完成人格的整合。 举一个例子:当“小孩子”丈夫和“妈妈”妻子外出散步回来,发现钥匙被锁在家里,此时“女强人”妻子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照常理,她会发飙,因为她无法容忍如此愚蠢的行为:我就是无法信任你,连个钥匙都忘记带,我还能指望你什么? 如果她可以好好体验这句话,她甚至可以回溯到童年时期,妈妈就是用非常鄙夷的口气这样对她说的,从此她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大差错,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她不能成为妈妈的累赘,因为不被丈夫所爱的女人,本来就很脆弱,她不能减少妈妈的伤心,就不能再让妈妈承担更多。所以她无法饶恕自己是个小孩子,她想要迅速长大,她像柯南一样痛恨自己的弱小的身躯。 但是眼前的丈夫恰恰就是个大宝宝,永远都开心活泼地和她玩耍,这是最吸引她的部分,因为她的过去,是如此出色,以至于都不像一个人,而像一个超级赚钱机器一样了。她渴望像其他小孩一样,可以拥有一个无忧无虑,可以玩耍的童年,当这个男人带她出去玩,让她笑了一天之后,她彻底爱上了他。 但是到了生活之中,她就发现这个男人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对她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不知道,这个男人最关心的,就是玩耍,而非做那些无趣的事情,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但在无趣的事情方面,他一筹莫展。 现在她几乎是妈妈的翻版,对于自己不得不多做很多家务和操持这个家,而这个“大宝宝”可以放心睡大觉,什么都不挂在心上,她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愤怒。所以她特别想用过去妈妈那一招来让这个男人也可以多照顾她一下,但这对“小男孩式”的男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因为这个小男孩式的男人之所以一直可以“天真无邪”,是因为他从小就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只有在呈现自己的天真的一面的时候,父母才是认可的,他最害怕的就是冲突,他对批评的敏感是因为在丢钥匙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骂成猪头了,现在妻子随便一句指责就足以让他崩溃了,何况妻子是雪上加霜。 那么第二个选择是什么呢? 第二个选择就是妻子意识到自己在重复过去,她正在制造另一个痛苦的自己。那么她可以选择让自己的情绪从高涨慢慢平缓下来,她可以鼓励这个不知所措的丈夫,她不再想象丈夫是自己小时候所期待的那个理想的父亲,把对父亲的愤怒放在丈夫身上,而是如实地看到丈夫内心也是渴望承担责任的,只是他需要很多台阶,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足够担当的男人。 她可以说:“我对你忘记这件事真的很失望,我甚至也想骂你,这样也行会让我一时痛快一些,但我也知道,你内心已经对自己有很多指责了,你也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你也渴望可以在我面前做一些露脸的事情,做一个负责的男人,但我们可以一步步来,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件事。” 这样的话,就比较符合丈夫内在孩子的年龄状态。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待要求对方,而是按照对方内心的真实的状态“因地制宜”。 可是现实中我们真的太难做到这一点了。因为我们都太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模式,也太希望对方为自己负责了。我们也太难觉察到我们自己的遗憾和悲哀,但不愿意面对自己成长的最大的难点。 其实我们的人生始终都有第二反应的,我们可以不按照条件反射去生活,按照条件反射,我们就会一直沉浸在过去,让现在和未来都变成过去的翻版,我们也无法真实地和人在一起,我们只是按照想象和其他人似是而非地在一起。我们最终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世界。 只是能有我们自己的选择好难。因为它需要很高的情商,我们可以觉察自己,认识自己才能真实地看到对方以及自己,我们才能掌握幸福的关键。而当我们可以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爱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回到孩子,而是让我们从孩子出发,重新真实地成为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