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茹又一次和男朋友分手了,虽然她自己也难过的要命,可她还是提出了分手。 这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分手,每次到了爱情将要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时候,她都会提出分手。 最开始是男友想和她发生关系; 第二任是那个男孩子带她再了家长…… 最后这次,则是男朋友当着朋友的面儿向她求婚了。 那个场景其实无比的浪漫,男朋友和好友们都在为她庆祝生日,舒缓的音乐,灿烂的笑脸,甜腻的蛋糕,还有男友拿着戒指单膝下跪的画面…… 所有人都认为她一定会答应,因为她的男友是真的很爱她。可是心茹却在满场“答应他”的呼声中落荒而逃。 清冷的街道上下起点点的细雨,心茹双手环抱着自己,痛苦的边走边抽泣。 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爸爸和妈妈相互争吵,甚至殴打的场景,满地的盘子残渣,还有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弟弟和她。 那像是一个恶梦,时不时的惊扰她一下。 她妈妈说“不要爱上任何男人,因为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说的永远都比做的好!” 所以,每一段感情中,她都只付出三四分,从来不肯把真心给任何人,她渴望爱情,但却无法信任任何男人。 每当看到他们痛苦的想要挽留她时,她的心也会痛,但是也会隐隐地有一些快感: 看,我不会爱上你,你就永远伤害不了我! 闺蜜曾经告诉她,她应该试着去接受一个人,而不是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害怕被伤害。 可是,她怎么都做不到。 02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忆。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父母的伤害,并希望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可不管你怎么反抗,这些影响似乎都无法完全摆脱。这是因为,太多影响都是在我们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 比如:认知能力、人际关系、人格特质、做事方式、甚至交朋友的标准,可能都多多少少残留着父母的影子。 为什么,父母会给我们留下了那些可能“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影响呢? 这来源于生命最初的模式:依恋模式。 当我们还是一名婴儿时,我们本能地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安全的生存下去,那么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抱紧爸妈,寸步不离。 这样,你才会因为有人保护而成功的活下来,从而获得安全感。 也许在我们成年之后,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保护,但我们依然会下意识地寻找这种“安全感”。 我们内心形成的这种依恋行为,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婴儿时期会形成和父母一样的依恋类型,这种“代际遗传性”,造就了你和父母无法避免的相似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的做出和父母类似的举动的原因。 心理学上,原生家庭跟亲密关系最相关的也是“依恋理论”。 而所谓“依恋”,指的是人与人缔结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的基础也由此定型。 日本心理医生冈田尊司在《依恋障碍》的书中甚至提出,依恋是人的第二基因,它不仅涉及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还会影响工作方式和人生态度。 比如: “无法与人保持适当距离,容易陷入情网” “常常冲动爆发负面情感或者伤人言语” “不易维持信任,工作和感情都很难稳定” “对伴侣要求严格、控制欲惊人 “喜欢黏腻的依赖关系”等等,都可能是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依恋形式。 那么,是不是由我们成长的经历所塑造的这种依恋模式就是无法撼动的,我们注定就摆脱不了父母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了呢? 心理学家发现,有一些并不是安全型依恋的父母,也能成功的养育出安全性依恋的孩子。 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是有潜能去超越自己的历史,冲破原生家庭的桎梏的。 photo-1498568715259-5c1dc96aa8e7.jpg 03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伤痛的人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无法愈合的伤口。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因为伤痛存在的多少,而在于你对待它的态度。 很多人在控诉原生家庭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置于一种闭合的保护层中。因为,人在孩童的时候会将原生家庭看作一切,但成熟之后,他其实是有能力对自己负责的。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的力量,它并不是让你否认自己的伤痛和黑暗面,相反它是让你更加彻底地面对它们。 就如尼采所言:“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所以,如果我们无法彻底和“原生家庭”决裂,那该如何摆脱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一 承认原生家庭的局限性,是降低它对我们影响的第一步。 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在父母期待和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生活着,或许他们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给你造成多大的伤害。 所以,要想和过去合解,我们需要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才是降低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影响的第一步。 谁都不可能自欺欺人地过一辈子,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活好现在和展望未来。 既然我们的原生家庭没有能力抚慰我们,那么我们就应该承担起照顾自己、安抚自己的工作。 我们可以用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学会在生活的琐事上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经常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鼓励的话,让自己更勇敢的生活。 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漫长且起伏不定的过程,我们要学着为自己每一次小的进步鼓掌,也要试着原谅自己偶尔的失误,不要太苛责自己。 二 试着建立爱的关系,不断修复伤痕。 童年缺失的爱,虽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但是我们也要试着相信: 你值得被爱,也一定能遇见爱情! 这需要我们重新塑造新的“依恋关系”,虽然这个过程充满着艰辛,但是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 在复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情绪经验,虽然曾经受伤,但从今天起可以开创出“好”的一面。 就好比干净的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你不能取出它,但我们可以一直注入干净的清水,使墨水淡化。 所以,我们要试着建立爱的关系,修复曾经的伤痕。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些从未做过的事情、品尝新奇的食物、听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和不同的人交往等,让自己充满活力,并且积极向上,这才是我们面对未知世界应有的姿态。 三 遇到属于你的那个“重要他人”,重塑人生。 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话: 所有从没有见过光的人,都会怀疑光的存在; 一个从没被爱过的人,自然会质疑被爱的可能。 就像故事中的心茹,童年的经历像是噩梦,一直困扰着她,让她不断质疑爱情的真实性。 心理学中所指的“重要他人”,在儿童时期,通常是指我们的父母,如果他们能够给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陪伴,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那我们的安全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一步步地走向更好的生活。 反之,当父母或养育者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时,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之后无论我们怎样挣扎,都会不自觉地继承父母的缺点,甚至会在亲密关系中变成父母的复制品。 但如果在这种悲剧发生之前,你能够遇到那个“重要他人”,或是你的老师,或是你的朋友,或是想要全心爱护你的人。 当这个“重要他人”出现时,你将不需要再无止境的去练习如何改变自己。因为你将感受到他对你无条件的支持和爱,让你感受到温暖,找回信心和力量,从而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像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那样: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出生后,就被很好的善待,但好在,即便你经历过再糟糕的童年,受尽了折磨和虐待,都可以走出去,通过另一个环境,另一个人,重塑人生。 其实,如果我们能换个视角去看待曾经的不幸,它并不只是带来了伤害,也给了你抗争的勇气。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能站在今天回顾过去,就足以证明逆境已早已被我们抛在身后。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虽然不是注定会得到快乐,但是注定会不断成长! 人生的路还很长,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唯有正视伤痛,和自己和解,才能拥抱更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