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说:“那就不聊了呗~” 但是生活哪有这么简单?对方可能是你的领导可能是你的客户,你真的具备起身就走的勇气吗?我们总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讨论一下怎么应对吧,其实这也是个学问。 假设对方是个我们想追的女孩,其他方面你跟她都挺合拍,但就是某一天约会时她突然兴致勃勃地跟你说起“自己家养了个小猫咪,特别特别可爱~”或者“自己最近追剧迷上了某个男影星~” 而你呢?恰好从来都不喜欢宠物,甚至在你偏激的观念里,认为养宠物的人本质上就是自我不够独立,灵魂无处安放,于是找小动物寄托自己空虚的情感。 至于那个男影星,简直就是个专门糊弄弱智的大搂逼。 这种情况下,咱还能跟女神愉快地交谈下去吗?难道要掩盖自己的看法,假装认同女神的爱好,昧着良心去聊天吗? 我想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愉快交流”的肤浅理解,只能交流自己感兴趣与自己认同的,一旦碰到差异,就会束手无策,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忍要么狠,不能狠只能忍。假装认同,其乐融融,但代价就是失去了真实自我,硬着头皮聊一个不感兴趣的话题,还要装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哇,好可爱啊”,有多煎熬。 在解答如何应对“我不感兴趣的话题”之前,我们先说说很多人觉得这种情况难以应对的心理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喜好(比如吃香喝辣),也有自己的精神喜好(比如看书写字),还有影响更深的认知偏好。有喜欢就有不喜欢,而人们又都有维护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倾向,这导致人们更愿意交往与自己相同的人,从而得到认同感与归属感,比如一起骂某个明星傻X。 而差异的存在总是让人们太难理解,喜欢整齐的人无法接受家里凌乱的人,觉得他们太邋遢不讲究;被认为凌乱的人无法理解整齐的人,觉得他们太拘束没自由。我们总是可以很容易对他人下评判,从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于是,人生就像设置了轨道,每个人都沿着自己的轨道行走,对轨道之外的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这也正是为何我们面对差异无话可说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我们的概念里只有“赞同”和“反对”,要么就是瞪着两眼毫无表情的“中立“。这也是我们与小孩的区别,孩子对差异往往是好奇,而成人对差异是排斥。 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这里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用对人的好奇心代替对具体事物的不同意见。 不去表达自己对宠物或者男影星的厌恶,也不用伪装喜欢,只表达自己的好奇心——对这类事物感兴趣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和感受。 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下切。 1、下切对方的状态:听你的描述,感觉你对猫咪(或男星)很感兴趣,你是怎么喜欢上它的?或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哪些时刻或经历让你如此? 重点:此处不能下切猫或男星的具体细节,比如猫多大啊,啥颜色啊,这会让对方继续滔滔不绝,你就会发现“好奇猫害死你”了。此时下切的技巧:下切到对方的状态,就可以把话题从猫或男星转移到“对方”身上,往往对方还浑然不觉,瞬间完成话题转移和延伸。这和直接转换话题的区别是:如果你直接转换到不相关话题,对方会感觉到你的厌倦,有些人甚至会产生被否定的感觉。 2、下切对方的感受:那你当时什么感受啊?还可以伴随这个话题,顺便加深自己对对方的了解。 3、下切状态与感受的联系:在那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小猫咪如此需要你,这种感觉很奇妙吧。由此话题就可以延伸到人的内心需要的实现,而不再局限于小猫或男星。 这种情况下,聊天的内容全都围绕着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和细节,而你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你只是表达对这一切的关注,但对方却会产生得到认同的错觉。你保持了你的真实自我,对方也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交流的双方各得其所不亦乐乎。 下切谈话时有这样一个规律:通常人们只愿意下切自己喜欢的话题,描述具体细节其实就是在持续释放情绪,所以围绕话题的下切可以让一个人卸下内心的防御,这时候适当的话题转移和延伸也不会引发对方的抗拒。 这个方法不仅适合表达认同,也适合面对差异时的辩论,即,引导对方发现谬误。需要注意的是,辩论的时候要遵从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打比喻。因为形象的比喻包含了诸多细节,意见一致的人们可以在比喻中产生更多的情绪共鸣,而意见不一致的人们则会各自在比喻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细节,让辩论进一步变成“鸡同鸭讲”。因此,辩论时就应当把概念界定清楚,然后严谨严密地去推理,比喻可以是辩论结束后自己一方进行庆祝时的愉快表达。 这是脱胎于心理咨询的一种对话技术,当咨询师想要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想法的谬误,或者及时停止话题以免来访者掉入情绪喋喋不休时,咨询师不能直接打断来访者,这很容易在一开始就失去来访者的信任。而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下切,会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时刻在关注自己,同时,又完成了话题转移,避免了来访者单纯的情绪发泄。之后在第三步,通过讨论状态与感受的联系,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内心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合理认知。 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日常对话,可以少一些咨询治疗的凝重,多几分随性交流的轻松,必要时还可以开开玩笑,用善意的方式释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人因相同而吸引,又因相异而成长。如果纠结于事物本身的不同,会让我们无法面对差异,而跳过事物认识人,才能让我们具备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