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决定开始一段关系的时候, 内心总有两种情绪反复出现: 欣喜和慌张。 它们像两个常年不离的好友, 欣喜很活跃,出镜机会高,显得很有存在感; 慌张很沉默,不怎么说话,但也确实存在。 与其在自我的世界中不断纠结, 还不如一起开看看: 我们怎样才算是遇上了灵魂伴侣? 01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关系? 每个人,都曾幻想过自己能拥有一段完美关系。就拿很多女生的心理状态来说,她们既有能力扮演“大人”的角色,又渴望享受关系中“小孩”的那一部分,所以就会时常在两个状态当中摇摆。 毕竟,哪个女生不希望自己被宠着呢?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付出”和“得到”之间权衡的问题。 在我们的情绪和能量高涨时,我们渴望向对方“付出”。比如:迫不及待地跟TA分享某部喜欢的电影、在纪念日自信满满的做一顿烛光晚宴、亦或是在出国旅行的时候缠着TA逛街拍照发票圈。 这种时候,我们总希望把自己的诸如喜悦、兴奋和爱这些情绪发散给另一半,让TA能够看到自己并且感同身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无私的,也是被爱充斥着的;这个时刻,我们在用一个“大人”的方式对待这段关系,也在用这样的方式演绎“爱”。 反之,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到受伤、挫败、焦虑或者孤独,我们像一个丢了心爱玩具的孩子,渴望被拥抱、被安慰、被爱。如果这个时候,TA会放下一切来陪伴你,来关注你的感觉和情绪,那么,你就处在“得到”的状态。你也会慢慢平静下来,慢慢体会另一个人掌心的温度或胸口的柔软。 没错,我们每个人在关系里总是徘徊往复在正负之间; 一如我们的关系, 也经常会在“付出”和“得到”之间逐渐平和, 这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关系。 但很多人容易在关系中受伤,容易过于期待理想化的关系而忽视了现实。所以,在决定开始一段关系之前,就对这段关系有一定考量,也是一种爱的能力。 02 你得到的究竟是陪伴还是虚度? 首先,想要确定这段关系是不是你的理想关系,先要考量的就是TA对于你的陪伴究竟是不是真陪伴。简单来讲,就是目的性的分辨。 就好像一个男生经常会约一个女生出去,周末看电影、没事儿喝奶茶、经常狼人杀。久而久之,这个女生会认为两个人好像还挺合拍,男生这么主动多半也是对自己有意思。然而,这段关系最后却以男生的出轨而告终。女生很不解,难道真的不能相信爱情了吗? 并不是。 这个女生只是没有看清男生的目的而已。 如果说和一个人在一起是一种目的的话,那促成这个目的的动力一定是这个“人”而非其它。如果是真的因为“喜欢你”,或者因为“想见到你”而约你出来,这样约会的主角始终在“你”身上,至于约会地点、方式在真爱面前也都只是陪衬。 但,如果这个男生约你出来的实际目的只是为了“杀时间”,或者“一个人太无聊”,那么,这场约会的主角就已经不在是你了。你也就只是和他一起出来玩儿的“搭子”你就变成陪衬了。 所以,男生对你是真的“陪伴”还是“顺便约约”一定要看清。别把顺带当成合拍,“搭档”这个角色,谁都可以当。 03 是“我”还是“我们”? 伊姐有个朋友,他和女朋友都属于“蓉漂一族”,谈恋爱谈了四五年,但还是腻歪的不得了。之前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长时间保持这种热恋状态的,知道前一段时间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朋友每次跟他女朋友说话的时候,用的主语基本都不是“我”,而是“我们”。 这是个很小的细节,但却几乎强大到可以支撑一段长久的感情。为什么?因为这才是爱情的最终形态:看到彼此。 好比说,你和TA在一起的时候,TA总是在说:“我如何如何”、“我想要怎样怎样”的时候,多少都会有点失落感。这是因为对方好像没有把自己也考虑进TA的“方案”里去。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可是,当慢慢把“我”变成“我们”的时候,不单单是改变了沟通模式,更是一种不单单考虑个人,而是考虑整个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于情侣来说,绝对是良性的,既看到和尊重彼此的观点,又不强行“绑架”对方的自主意识。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是亲密、和谐的,我们能看到彼此、体谅彼此、关照彼此。 04 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TA会不会为你扛起世界? 换言之:他究竟能为了你和什么力量对抗?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少女玛蒂尔达甘愿跟文明社会的“常识”做对抗,只为了能更亲近里昂;里昂拼死跟自己的任务和命运做对抗,只为了能玛蒂尔达获得自由。这两个人在对抗里,撑起了彼此相处的那一点点空间。 虽然日常生活并不会像电影那样跌宕起伏,但,“一个人可以为你跟谁对抗”这样的力量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不会变的。 假设,一遇到的人稍一遇到挫折或者坎坷就会轻言放弃,或者大言不惭的“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那么,至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你在TA心里的地位,根本抵不过TA心里的困难。 虽然,TA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扛起世界;虽然,TA会略显疲态但仍旧没有放弃;虽然,TA不太会说话但偶尔却会说出:“别怕,有我”;这,就已经是你的全世界了。 最后的最后,伊姐想说的是:我们之所以会在开始之前就考量一段关系的“可靠性”,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恐惧、我们会受伤。恰恰是因为,我们愿意去相信,我们愿意去尊重,我们愿意去爱,才会去证实的,不是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