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能处理事情的关系里活,那叫生存。在能够处理你感受的关系里,才叫生活。” 01 在感情里,很多人总是在不停的抱怨,其实这些抱怨反应的无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情感关系,我很失望,我不满足。 在日常的生活里,抱怨的人无论是对亲子关系的抱怨,男女情侣之间关系的抱怨,夫妻之间关系的抱怨,都可能会被对方的一句话怼回来:“你到底想要什么!” 在关系中,喜欢表达不满足的人,通常被定义为“作”。再说的重一些,就是不知好歹。很多人无法把想法说明白:我想要的关系就是满足我什么,你知道吗? 我们最想要的,其实是想找一个能处理自己感受的人,而不是处理自己事情的人。 02 《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40了怎么还不结婚?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朱军问“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还不容易?”朱军笑。 “不容易。”王志文说,“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是的,找一个能随时随地和你聊天的人真的很难。 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的对自己诉说,也不愿跟身边的人透露一丝半语,一些苦恼和烦闷,一些心情和境遇,别人不曾身临其境,自然不能感同身受,理解的也许能说些中肯宽慰的言语,敷衍的人就只说几句套话,会让你立刻后悔坦露了心迹。 渐渐的都习惯把自己的内心藏起来了,有人觉得有些话可以跟最亲近的人说啊。 但其实两个人在一起久了,谈话就变成了只谈事情,从来不谈感受。 有个朋友,她说她和老公在家的所有谈话,结果就是 “除了讨论孩子的事情、老人的安排和买房子还房贷的事情,我们什么都不说。慢慢的,我只能谈事情,谈感受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了。” 如果关系中连关于感受的沟通都没有,这样的关系还能满足什么人呢?也许还有一种人可以被满足,那就是“被物化,没有了心灵”。 说得更加残酷些,就是这个人作为人的思想灵魂性的一面,在关系里的爱人面前是死的。剩下的,被对方感知到的,就是这个人成为目标中一部分的功能性的一面。对,就是一个工具,没有灵魂的物体。 在生活里不谈感受,父母和孩子只谈学习以及学习的目标,夫妻之间只谈财务安排以及孩子,男女朋友之间或许好些,恋爱时我们会比较多的谈感受 —— 但是生活中的长期亲密关系里,感受则越来越多地被扔到了一边。 在这样的关系里,内心持久处在很不满足,很匮乏的状态。 03 “你和你关系亲密的人,已经多久不聊感受了?” 在现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里:现代人的焦虑、生活的压力、和周围的人相互的攀比等等让很多人成为了生活的奴隶。于是,大家都成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小能手,我们解决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生活就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再解决,我们没有时间,谈感受。 有人觉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谈感受真的太奢侈了。是很奢侈,但是,这也是一种选择。不管现实催着你逼着你走的多快多远,你也可以自己选择放慢一些步伐,留一点时间来感受自己,或者感受自己身边那个亲爱的人,爱人,或者孩子,父母。 不要总是把事情,放在你和另一个人之间。而是可以让感受、情绪、体验,在你和另一个人之间进行流动。给感受一个可以流动的空间。这个是可以觉察和选择的。 在孩子做完作业后,洗完澡后,睡觉前,用一点点时间,将事情放在一边,摸摸孩子的头说,“今天你好像有些烦躁,发生了什么事吗?” 和伴侣聊完了紧锣密鼓焦头烂额的生活所迫之后,有这样一刻,静静待着,感受对方的心跳和气息,然后对他说,“好久没谈心了,你最近累吗?” 04 现在的人,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习惯了把感受包装在事情里面。总是只谈事情,不谈感受。 自我的牺牲,付出,为对方解决问题,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别人服从,认同,赞赏,以此感受自己的价值或者满足感。这就是我们处理感受的方式,隐含在事情和道德中间。 一方面,我们好多人都丧失了表达的能力,对自己的感受避而不谈。长而久之积郁了情绪,酝酿了矛盾。另一方面,当我们倾听的时候又缺少共情能力,想着以高效率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疏导情绪。 愿大家都能遇到那个能随时陪你谈心,谈感受的那个人。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