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朋友,在某次聚会中多喝了几杯酒,愁肠和心事就都被勾了出来,开启了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模式。 她反反复复念叨着同一句话:“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他还要离开我?为什么?” 我看到她泪水横流,把眼影和粉底都冲花了,对她的故事也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好奇。 后来,我断断续续地听到几个人的描述,陆陆续续地把一个痴心女子的故事拼出了大概。 这位赵姐家境富裕,在父母的帮助下开了几家店。她为人爽朗心思活络,倒也赚了不少钱。 然后,她嫁了人,是自由恋爱结合的,爱意和诚意都不缺。 美中不足的是,男方是个小职员,收入比赵姐差了一大截。 赵姐便打算把自己的生意和人脉倾囊相授,她甘愿充当一阵好风,勤勤勉勉地把爱人送上飞黄腾达的路。 谁料丈夫对做生意没兴趣。赵姐好说歹说,他才肯勉强试一试。 那两年中,赵姐亲自带着丈夫拜访客户、应酬交际,努力把自己的男人往成功的路上推。 她常常喜滋滋地对女友们说:“都说爱情能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说的可能就是我们这样吧。” 但对赵姐的丈夫来说,这份爱却像一个沉重的枷锁,把他的人生牢牢锁住。因为他越尝试就越明白,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 他怀念朝九晚五的上班时光,却被妻子嘲笑为不思进取,嫌隙和龃龉便渐渐出现了,争吵也慢慢成了家常便饭。 再然后,一拍两散,天涯相忘。 有许许多多和赵姐类似的人,把一颗心血淋淋地掏给对方,对方却被这份凛冽吓得落荒而逃。 当你爱上一个人,总忍不住付出,为他去安排你觉得最美好的明天。你以为那是倾尽全力的爱,可你从没仔细思考过,对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爱的第一条准则,是尊重对方意愿,不以爱为名行改造之实。 87版《红楼梦》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一炮而红后,结识了年长自己13岁的音乐制作人苏越。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后便结为夫妻。 苏越对小娇妻照顾有加,他们的生活,就是许多女孩梦寐以求的“嫁给一个把你宠成女儿的男人”。 每过10年,两人就要举办一次婚礼,最大程度地满足安雯的公主梦;有几部戏找上门来,安雯却因为要陪伴丈夫前往日本而拒绝,两人活成了亲密无间的连体婴。 就这样,安雯在苏越的庇护下岁月静好地活了23年,几乎从没以独立个体参与过社会活动,就如同桃花源中的人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假如能够一辈子维持现状,那安雯的人生也算完美。可惜苏越在投资失败后伪造合同骗取贷款,东窗事发后锒铛入狱。 车子房子被查封,昔日的照顾有加荡然无存,只有一堆债务需要身为妻子的安雯去偿还。 婚姻为安雯屏蔽了一切凶险,却又忽然把她置于残酷的现实之下。她不得不重出江湖,却已经完全不了解演艺圈的商业运作模式,甚至不能独自去银行办理简单业务。 她哭着说:“我真的快死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你看,被宠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遗症,是在失去男人后步履维艰,相爱一场,却被剥夺了自我成长与完善的权利。 可怕的是,婚姻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要求对方为家庭为自己牺牲,义正言辞地要求,“如果你爱我,爱这个家,就应该……” 也的确有许多人会因为爱着对方,而不惜放弃自己,并心甘情愿地包揽一切家务、压力和负担。 婚姻的真正价值,是两个人共同成长,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给自己找爹找妈。 爱的第二条准则,是不折断彼此的翅膀,共同往更好的地方去。 电影《芳华》的结尾处,人到中年的刘峰,向何小萍提到了自己的妻子。 他说:“女人真奇怪,以前我在家陪她,她嫌我没出息、不赚钱;现在我跑出来赚钱了,她又嫌我不陪她。” 这句话,几乎能概括中国一半以上的婚姻状况。 租房住的时候,我们的邻居也是一对小夫妻,我常常听见他们的吵架声。 女的哭喊着说:“嫁给你我得到了什么,连件三百块的外衣都舍不得买。你根本不爱我!” 男的则大吼着回应:“我没有努力吗?你看不到我一年365天都在忙活?你不就是嫌我穷吗” 女的哭着吼回去:“嫌你穷我当时就不会嫁给你!” 他们相爱吗?在我看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每个傍晚,都能看到这对小夫妻拎着几棵青菜手挽手回家。 但爱情总有被生活挟持的时候,于是男人在得到一个工资翻番的外派机会后毅然离家。 从此,他们不得不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日子,生活改善了一些,矛盾纷争却越来越多,婚姻似乎也岌岌可危了。 因为赚钱而忽视彼此陪伴的夫妻比比皆是,物化爱情似乎也是大环境之下的必然之选,钱好像就成为了当仁不让的衡量标准。 人们笃定贫贱夫妻百事哀,却忘了很多很多钱与很多很多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们要做的,是平衡物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取舍。 爱的第三条准则,是物质辅助婚姻,而不是物质决定婚姻。 婚姻中的纠结与纷争,其实远远超出上面的三种状况。我们常常捧着一颗真心走进围城,却被婚姻伤得体无完肤。 所以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叫《幸福的最小行动》。作者是哈佛心理学专家刘轩,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儿子。 在这本书里,他会告诉大家如何经营婚姻,保持爱情的新鲜度,也给了单身的读者一些增加桃花运的实用建议。 正桃花不是等来的,好的爱情和婚姻也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会花时间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什么从未花时间学习过“爱”这门大功课呢? 在《幸福的最小行动》一书里,刘轩提出了重塑情场价值观,也就是说,对爱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也需要从中寻找一些规律,并从规律中获取爱自己爱对方的能力。 第一、相互理解并尊重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可良性发展的关系里,都少不了“尊重”二字。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保有自己的自尊和他人的自主,相互保有主体性。 这就是所谓的好婚姻让人成长,可共同成长和强制改造是不一样的。 一心盼着丈夫好的赵姐,其实正错在剥削对方的自主性,过多干预了丈夫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选择。 那些两性专家们总是在说,以友谊和尊重为基础的感情比较长久。 真的全部被他们说中了! 第二、安全感不等于依赖 女孩们说,我想嫁给一个把我捧在手心当作女儿宠的男人。 这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内心安全感的严重缺乏。事实上,安全感在大部分人的婚姻里,都是稀缺品一般的存在。 也有许多人许多人沉迷于翻阅伴侣的手机,或要求对方随时随地都能秒回自己的信息,就像安雯和苏越一样,活成24小时不分离的连体婴。 对此,刘轩说:“安全感,是你自己内心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不能要求别人来解决。” 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是两个人的全方位捆绑,更不是一方对一方的无休止依赖。它基于对自身、对对方的信任,无论能力上的,还是情感上的。 第三、学会给爱情保鲜 99%以上的情侣一旦结为夫妻,激情就会被柴米油盐轻易地磨光殆尽,经济问题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导火索。 你不得不承认的是,爱情也有保鲜期。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快乐适应现象”,它用抛物线来模拟幸福指数的变化,也就是说,幸福指数也存在谷值和峰值,它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起起伏伏。 所以当幸福指数下降,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离,去寻觅另一段新鲜感情以获取幸福值的飙升。 但事实是,向上的抛物线也总有一天会出现下滑的趋势。因此,心理学家又提出了“快乐适应预防模式”。 它主要包含两个点,第一个是“变异”,即多给生活一点不同的色彩,比如找一家没去过的餐厅约会; 第二个是“欣赏”,也就是换个角度和眼光看待事物,关注一些以往没关注的点,发现新的意义和兴奋点。 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天赋。 不得不说的真相,却是我们都缺乏这种能力,你原本以为的无师自通,却常常要被生活打一个大耳光。 好在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取的,愿你我共勉,懂得爱、学会爱、呵护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