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做好自己就够了吗? 有一位妻子对先生很少回家不满意,先生说:你做好自己就够了,管我干什么!等妻子真的做得非常好,先生却出轨了。感觉到不对劲的妻子坐立不安,先生却赌咒发誓绝无二心。 得知真相后的妻子,想主动跟先生谈谈,先生却指责妻子疑神疑鬼。直到妻子拿出证据,先生才知事情败露,赶快跪地求饶。这位妻子不明白的是:我们常说要做最好的自己,可是在婚姻里我努力做好自己,为什么却没有用呢? 这样的问题,在婚姻中屡见不鲜: 有的人不断努力做好自己,可是另一半仍然各种指责和不满意;还有人不断努力做好自己,另一半却对关系越来越不在意;还有人不断努力做好自己,不仅自己没有变好,最后只剩下满肚子委屈。 他们都在选择做更好的自己,可婚姻却没有跟着变好,反而变得更糟。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际上,这些在关系里活得很辛苦的人,看似是在做更好的自己,却是为了做一个“理想爱人”的角色,他们也因为一直照顾对方的感受,在关系里早已没有自己。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另一半多一点关注自己,并非真正是为了让自己更好一点。 不同的初衷,常常决定着婚姻的最终走向。做更好的自己,和做更理想的爱人,这两者看起来都是想做好,但他们根本的不同,常常决定着面对问题时你能否走出情绪的漩涡,决定着两个人能否更有机会度过危机时刻。 如果你是在做更好的自己,当对方伤害了你,你可能恨他,但你也知道这是自己的选择,仍然有机会重新活出自己; 如果你只想做一个理想爱人,如果对方伤害了你,这种感觉可能是要命的,你会觉得他让你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义,当你把自己的幸福等同于让对方醒悟时,自己的人生就很难再有新的可能。 做更好的自己,意味着不管任何时刻,你会首先尊重自己的意愿,更能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是你在定义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做理想的爱人,意味着你会更多照顾对方的不容易,你的角色常常是对方的需要所定义的,他的不满和指责常常成为你改变的理由。 当你在关系中非常努力,可是关系却一点也没有变好时,可以先做一下自我觉察:我是想做更好的自己,还是想做一个更能留住另一半的理想爱人?前者会让你的关系出现更多生机,后者会让你越来越没有自己,在关系里活得越来越压抑。 男人都很会提要求 女人却总是在隐藏需求 一位妻子说:我跟他过性生活都会左思右考,琢磨怎样才能更照顾他的感觉,而他总是不会照顾我,经常一上来就跟我要,我都以为他只是想跟我发生关系,并不是真的爱我。 性需要的差异仅仅是婚姻中的一个面,还有很多方面的需要都有不同。 比如先生往往更需妻子更多照顾家庭和孩子,做好他们的贤内助角色。妻子却因为习惯了这样的角色,主动照顾先生的辛苦,就习惯了隐忍自己的需要,逐渐很难意识到在关系里,自己也有被另一半尊重、陪伴、照顾、接纳的情感需要。 当妻子逐渐忽视自己需要的时候,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关系看起来很和谐,但是妻子却常常会发脾气,而他们的先生却觉得这是一种无理取闹。 在亲密关系里,所有被压抑的需要,都会在其他地方换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看起来似乎是在吹毛求疵,实际上一切的背后都有缘由。 如果妻子总是觉得先生和孩子比自己更重要,就无法正视自己的需要,会习惯在关系里隐藏自己的需要,越努力做好就越容易情绪化,成为在婚姻关系里让另一半想躲避的人。 所以,在婚姻里,常常最委屈的是那个很难表达自己需要的人,或者总是讲不清楚自己需要的人,他们因为不够懂得自己,无法向另一半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想法,所以经常在关系里活得很压抑。累积的情绪无法处理,就成了卡住关系的一个阻碍。 即便他们委屈无法理解也罢,他们还会被当做关系里最大的问题。比如,很多先生就会说,我的妻子哪里都好,就是情绪不好;她的情绪化毛病永远都改不了,所以我们不可能在一起了。 实际上,问题根本不在于妻子情绪化,而是妻子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先生看不见妻子的需要,所以妻子越努力想说服先生,先生就越不清楚,当先生没有改变时,妻子就会觉得先生不在乎自己,所以逐渐失去了沟通的意愿,这时无法被满足的需要,就变成既无法表达又无法压抑下去的委屈,情绪化的问题就出现了。 关系里,男性必须学习给女性时间去整理她的需要,并且愿意理解她的需要,女性必须学习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当成问题,而是通过进一步提升的自我意识,学习透过自己的情绪,清晰地看见自己,和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所以,当你在关系里感觉对方怎么看都不满意时,总是有一些难以自拔的情绪时,或许你在关系里有一些需要不被对方满足,也同样不被自己理解。只有当你能够把自己的这些需要重现呈现在关系里,变成两个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时,你才能摆脱通过压抑自己来寻求关系和谐的模式。 关系里,你另一半的样子 常常是由你决定的 我常常问那些在亲密关系里迷路的人这样一个问题:你定义过另一半的角色吗?有人会说: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不是我想定义对方就愿意被定义的。如果我想,但对方不愿意,我定义不是也没用吗?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定义对方的角色,可是在婚姻里,夫妻关系常常以一些清晰角色呈现出来,比如有的妻子和丈夫,看起来更像妈妈和儿子,或者更像女儿和父亲,也有像性交易关系,还有像下属和领导。 当关系以一种的特殊模式存在,常常有它们存在的理解,这可能会满足关系里的人一部分需要,相应就无法满足他们的其他需要。 比如,妈妈和儿子的角色,可以满足妈妈因为付出获得关系中存在感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儿子因为有人照顾而产生的被爱感觉,却不能满足妈妈作为女人细腻的情感需求,也不能满足儿子在关系中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尊重的需要。 这些被满足的部分,常常成为他们最初相互吸引的理由。而那些不被满足的部分,相应就成了关系里矛盾的主要来源。面对关系里的不满足,常常有两种状态的人最纠结: 第一种是,关系给到他们一些重要的满足,但正因为这个角色带来满足时,也带来了其他不满足,这让我们想要改变对方。 当对方不那么容易被自己改变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关系一点也不好了,很容易想到放弃,可是真到放弃时又有些不舍,所以一直在要不要放弃中犹豫。 第二种是,因为关系目前给到自己的满足非常重要,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一些需要可能是关系里很正当的需要,但是因为在关系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会非常担心提出需要会制造冲突,如果冲突就会连关系也会失去。 这种状态的人,常常看起来在强烈表达自己的需要,实际上是在妥协自己的需要,并且觉得自己没有更好选择。 第一种状态的人是想放开自己无法放开的关系,看似把关系存亡的决定权抓在手里,可是因为不懂得自己,在关系的不断分分合合中,也让自己失去了在对方心中重要的位置; 第二种状态的人是努力表达自己无法表达的需要,看似在关系里很强势,总是在提要求,但对另一半却常常不奏效,自己心里还会累积越来越多的委屈,直到情绪不可控时让对方避而远之。 这两种状态的人,都很难让关系获得根本的改变。他们常常在关系里感到很委屈,觉得是对方造成了自己现在的样子,所以要努力改变对方,却很难意识到,当关系出现问题时,你身处的状态,决定着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问题,爱的能力在这时开始就能看见明显的差异。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无法定义自己另一半的角色,可是在实际的关系里,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行动在定义着另一半的角色。当另一半从原生家庭,进入一个新的小家庭,他能变成一个新的样子,或者他能保持固有的角色不变,一定少不了你的参与。 当你开始定义另一半的角色时 也会因此重新看见自己 前面我们提到需求无法满足的两种人,他们很容易深陷在纠结的状态里,却不论怎么做都改变不了现状,是因为他们总是只看到关系里需要处理的矛盾,很容易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处境,而较少主动思考关系的平衡。 或许是他们觉得改变对方很难,或许觉得改变自己很难,他们往往只期待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变好一点点,或许关系就能立刻出现改变,而关系中需要改变的那一点又常常是冰山之上的尖角,支撑这一点存在的往往是关系根本的相处模式。 要改变关系的模式,需要从你现有不满意中,去看见自己的需要,重新定义另一半的角色。比如,一对夫妻已经持续多年的无性婚姻,可是知道先生出轨的事实,妻子才发现先生不是身体问题,她隐忍的需要终于重新舒醒。 而当她重新正视自己是一个有正常生理需要的女人时,她就不再将自己的需要的不满视作无所谓,而她就不再需要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冷漠疏离的女人,而是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散发出活力的女人。 而她的变化,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新的机会,这些不断突破自己的路,让她变得越来越自信,看见了人生的更多可能,也终于敢于承认:过去是因为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才不敢做出任何决定,而现在她再也不需要留在被迫留在以前的婚姻里了。 她内心的踏实,让她具备了跟先生平等对话的勇气,这时她才真正具备了可以选择的能力,否则无论她如何逼自己,都很难迈出她期待的那一步。 在婚姻中,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和变化不同,一定会有不同的需要出现。如果你在关系里感到不满足,这或许是件好事。只是,你不需要苦苦纠结对方为什么不改变,而是要看见自己的需要,尝试重新定义对方的角色,也借助这个机会重新看见自己,活出你想要的自己。 所以,当关系遇上不满意时,别急着责怪,而是去定义,别急着埋怨,而是先看见自己在气什么。 那些一辈子都在埋怨老婆的男人,通常自我价值感也很低;那些一辈子都在责怪丈夫的女人,也通常活得很没有价值。他们无法离开这样自认为很糟糕的关系,是因为对方的样子,就是他们自己定义出来的。 不去定义别人的人,也就不会看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反而让自己更轻松。但是,情绪的发泄能帮助自己暂时舒服一点,却不能改变关系的本质。只有通过主动有意识地看清关系的模式,理解自己的需要,也相应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才能走出总是不满意的委屈。 婚姻中的两个人,好比两棵不断生长的树,两棵树都需要自己的阳光和空间,如果一棵树长得越来越茂盛,另一棵树总是为了对方挪出自己的空间,就只能长得弯弯曲曲,日久天长,被对方树荫遮住阳光的自己,就只有独自萎靡了。 而无论这棵树被消耗到什么状态,如果它可以努力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又能重新活过来,找到更适合自己生长的状态,重新遇见跟自己比肩的树。 为自己活,还是为关系而活;由自己定义如何活,还是由别人定义你的角色?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却往往决定着你在关系里是痛苦还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