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夫妻不会吵架。但是吵架并不一定带来消极的后果,有些夫妻能够在吵架后变得更加理解对方的心意。但有些夫妻很害怕冲突,为了避免吵架,干脆不沟通。 害怕冲突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总的来说,男性更不善于处理负面情绪,所以在冲突中,男性更容易成为“沉默者”。 沉默会让得不到回应的一方更愤怒,消极情绪的升级又会使得“沉默者”更加回避。这种“越逃越追、越追越逃”的模式会让一段亲密关系越来越糟糕。 要想打断这种恶性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夫妻要能够了解对方和自己吵架背后的真实心理。 常见的心理有3种。 第一种:我想要你给我一件东西,你不肯给,我才吵。 这种“东西”可能并不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也可能是某种“需要”。想要东西的人觉得对方是应该给自己,或者可以给自己的,但是对方不给。 比如,妻子这一天过得不太顺利,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想回到家后想和丈夫聊聊天,寻求一些情绪安慰。 这个安慰可能并不难,就是想听丈夫说几句暖心的话,陪自己好好地聊聊天,这样妻子能感觉这个世界上有人关心着自己,鼓励自己。 可是丈夫未必清楚妻子这个“需要”。他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很想放松一下,想到自己还有一部电影没看完,于是回到家就打开电脑,立即“沉醉”在这部电影中。 妻子看见丈夫这样,就会很受挫,对丈夫说话的语气也会变得充满指责,她可能会说:你怎么一回来就看电脑? 也可能,她先耐着性子等丈夫和她沟通,但丈夫却没有。她忍耐了很久,最后终于忍不了,愤怒地指责丈夫说:你到底要看到什么时候? 每个人都会反感约束自己的人,丈夫如果觉察不到妻子真实的需要是和自己聊天,就会反感妻子的行为,甚至觉得妻子是找茬。 他要么对妻子说的话不理不踩,要么和妻子吵:我看电脑关你什么事?想问丈夫“要东西”的妻子不仅什么都得不到,还会更加生气。吵架就会爆发。 如果吵到最后双方都不能明白对方的心意,他们之间的误会就会加深。妻子会觉得,丈夫一点都不关心我的心情。丈夫会觉得,妻子怎么总想控制我,连看电影都要管。 所以当你想问对方要一件东西时,一定做到两点:第一,清楚说出自己的需要;第二,如果对方满足了,要感谢对方,至少要有感激之意。 妻子希望丈夫能够陪自己聊天,可以说:我今天过得不太顺利,很希望你能够陪我聊聊天,安慰我一会儿,可以陪我吗?这样说,丈夫至少会知道妻子的需求,不会觉得妻子在无缘无故“找茬”。 第二种:你总是问我要某件东西,我不想给,或者我给不到,我只能和你吵。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前几年离婚了,他说前妻爱“无理取闹”,两人“没有共同语言”。这个朋友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他父亲是个缺少责任感的男人,父母离婚后父亲几乎没有管过他,抚养费都没给过。 他小时候吃了很多苦,特别怕“穷”。在他看来男人就是要多挣钱,能给妻儿提供物质保障的男人就是好男人,那些“风花雪月”都不能当饭吃,挣钱最重要。 但他前妻似乎特别没有“安全感”,总是要求他陪她。他工作加班,她就一直不停打电话,有时还阻挠他出差。前妻常常指责他“不爱她”,他觉得很委屈——我把挣的钱都给你了,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渐渐地,他的事业越来越忙,前妻对他的阻挠越来越多。两人矛盾越发不可调和,最后只能离婚。 对于这种争吵,其实他可以想想:为什么对方总是问我要这件东西?是不是我一直没有给到她,所以她总是处于“不被满足”的状态?是不是我以为我给到她了,但其实那是她不想要的?那我能给到她想要的东西吗? 如果给不到,可以诚恳告诉对方:“我知道这件事对你很重要,但是我暂时做不到,因为…”这样至少让对方知道,你已经了解他的需求了,并不是无视他,而是你做不到,让他也能体谅你。然后商量可否有替代方案,给他别的东西。 第三种:两人都想问对方要东西,通过争吵看谁能赢。 这种吵架常常出现在夫妻应该共同“负责”的事务上,比如家务,你应该体谅我的不容易,多做一点;比如孩子教育,谁应该陪孩子去兴趣班,谁该去开家长会?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你要承担;或者家庭财务,这个钱对我更重要,你要先让我用.....等等等等。 当两人都想让对方“给”自己某件东西、满足自己需求时,他们必须好好谈一次。 首先明确,这件事情是双方的责任或者权益,两人必须协商分配。 其实两人都要分摊,最终谁多一点、少一点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为什么“我”或者“对方”不愿意这样分? 如果双方能够坦诚自己的恐惧,委屈,担心,也看到对方的恐惧,委屈和担心,就更容易体谅对方,而不是相互怨恨。体谅是达成一致意见的关键。 也许最终一方在这次事情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是另一方能够体会到他/她的不易。另一方也需要会在内心对他抱有感激,心里想着“我欠你一次”,然后适时的给予别的“补偿”。 当然夫妻吵架时也可能会有别的心理,但这3种心理很常见,也很容易给双方造成误解,增加怨恨。其实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吵都懒得吵了”,根本就不愿沟通。 如果夫妻能够通过吵架看到对方想要什么,或者自己不想给什么,能够体谅到双方真实的心意,这场争吵就有了“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