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问我:你怎么看待那些莫名其妙从你朋友圈消失的人? 就是你们不争也不吵,在若干天或者若干个月之后,你再去看她的朋友圈,已经成了一条横线。甚至你试探性发一个“hello”,还会收到一个“开启好友验证”。 她似乎沮丧。 “有时,能够维系关系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我也并非故意不理不睬,只是我又何以有那么多时间,来照顾其他人。” 我大概知道她在说什么。 你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你们认识,却又没有那么熟悉,你们可能知道彼此的名字,知道彼此的大概,可是,在最难的时候,不会想起对方;在最高兴的时候,不会告诉对方;在朋友圈的时候,甚至于也不会去点赞,至于评论,更是少之又少。 但你们也从没有过争执,偶见也可以客气,但你们就是慢慢地消失在彼此的空间里。 从社交关系中讲,当两个人的互动并没有那么频繁,其实从心理上已经降低了对对方的认知和期待。 如果彼此消失,默默无闻,毫无怨气,就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关于微信好友,我曾经也对于这些事有过费解。 就像一年前,我整理自己的微信好友的时候,发现有些微信名已经陌生,点开看,连聊天记录都没有。 我也曾发现,自己有过交流的人,因为彼此默默一段时间,竟然已经被屏蔽了,中间,我们并没有任何瓜葛。 没有什么难过,但我和老陈说的时候,他很理性地问我: 如果你看一个综艺节目厌倦了,你会怎么办?是不是会不再看了。 如果你不再喜欢一个作家,你会怎么办?是不是不会再买他的作品。 你有没有发现,在你整个30年的人生里,其实你喜欢的人、你爱的一切,包括你的朋友早就换了一拨又一拨,很多曾经走得很近的,也远了,很多远的,早就不见了,而你的身边新旧交替中,才有了今天的你。 曾经,我们一群圈内好友聊天,说为什么你的读者,无论任何原因,总是会有取关你的。 当时一个kol说了一句话:因为你在成长,而身边的人也在成长。无论她跟不上你,你跟不上她,都是会走散的。 你的朋友圈也是同理啊。你和你的朋友,你成长了一段,别人也是,你成长了一路,别人也是。 不要过于敏感很多事,就像不要过于介怀很多人。 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至于这段路有多久,都没关系。 看到过林徽因和冰心的故事,这两个在历史上响当当的女人,也是曾经的闺蜜。 有一篇文章写过他们的故事: 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期至第10期,连载过冰心写的《我们太太的客厅》,据说是跟林徽因较劲儿。 可是要知道,林徽因和冰心是有着至笃交情的闺蜜啊,为同乡人,又一起出门在外。 留学时代,冰心和林徽因经常一起聚会,还拍过合影,连冰心也称,这张照片“作为友情的记录”。 回国后,两个人就没有继续下去。此时,梁思成林徽因已经混迹于北京文化圈,如鱼得水,而冰心呢,倒一直是个局外人的身份。 直至现在,其实外界,对于两个人没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原因尚且没有定论。 人与人,是会因为很多事情走在一起,也会因为很多事情走散。 金钱和利益之外,两个人的那时那刻的性格、视野、学识、甚至于身边的交际圈,都可以影响着某一段关系的程序。 你可能按下了快进,可能按下了倒退,可能按下了delete,也可能关了机,不再重启。 而你们是不是能在一起,看的不仅仅是缘分。缘分只是让你们相识,能不能走下去,并不是缘分所能够决定的。 到了今天,我不再对所谓朋友的离开耿耿于怀。 有一句话,大意是,所谓成长,你终于能够接受一个人的忽冷忽热,也坦然一个人的忽远忽近,然后一个人倔强地走下去。 朋友,总是一场自我选择后的自然筛选。 不管如何,他们都已经是离开的人了,从今往后,你们还认识,但已然选择了不再关心对方的动态。 没关系。彼此祝福,彼此释怀,彼此忘记,都是最好的方式,也或许,某天,你们又想走进彼此的生命,若能再相见,在一起,那依然可以是彼此朋友圈里互相守望的人。 可离开,可相见,可续缘,可继续,都是珍贵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