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薇薇 前几天和一个刚做了妈妈的朋友聊天,她说她的产假刚刚结束,复工之后发现孩子根本不吃奶瓶,白天宁愿饿着也不吃温热的奶粉,她觉得很焦虑也很内疚,所以决定辞职。我知道她很喜欢她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因为与孩子最初的分离焦虑而放弃已经奉职多年的公司和钟爱的职业,我感到很诧异。我告诉她身边也有不少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总能找到办法解决,她却坚定地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我辞职回家,因为母爱应该是勇于牺牲的,是最伟大的!”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和另一个朋友聊天时,她告诉我她决定不要孩子了,我问她原因,她摇摇头笑了一下说:“母爱太沉重了,我承担不起。” 要不要孩子纯粹是个人选择,辞掉工作照顾孩子也无可厚非,只是,母爱不应该是这样一味地牺牲。对母爱过度的渲染必然会对母亲造成过多的压力,有时甚至是一种伤害。 曾经有个朋友的孩子发高烧,她连续几宿不合眼照看孩子,即使孩子熟睡时她也不去睡,即使家人要替换她她也不让,因为她和许多母亲一样,觉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当中选择了后者,就会感到羞愧。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而让孩子挨饿,为了保持自己的睡眠而不照顾生病的孩子,甚至是有了孩子之后还给自己添置奢侈品,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都是不负责任,都是罪无可赦。 然而母亲,首先是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只有在保有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够好好地爱别人,那个人即使是你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归根结底也还是别人。我从来不相信不爱自己的人会懂得如何爱别人,也从不相信将自己与他人混为一谈的人能够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母亲既然是人就不是神,那么就有权利遵守人间的法则,在不伤害孩子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某些情境下将天枰向自己倾斜。在为一件事情做出决定时,如果你的付出远远超越了孩子的损失,就没有必要永远将自己置于牺牲的位置。 忘我的付出,并不必、甚至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做母亲的智慧,不是一味地没有节制地付出,而是懂得如何获得一种平衡:孩子与整个家庭的平衡,孩子与自己的平衡,以及自己各种角色之间的平衡。 有的人觉得给孩子的爱越多越好,最好能给多少给多少。这是因为人们存有错觉:只要行事的出发点是爱,怎样做都不算错;没有人会拒绝爱,爱永远是美好的。可事实上,对孩子不计成本没有考量的付出未必是一件好事。过多的爱会形成一种压力,当焦点过多地倾注在孩子身上时,他会感到丧失了自由,会变得局促不安和抑郁,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而活,会觉得自己被爱包(绑)围(架)了。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妈妈,他们每天全神贯注于各类育儿经和养儿术,乐此不疲地游走于各种妈妈群,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做深入地研究与分析,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我一方面非常佩服她们的付出,另一方面又在反思,这样的爱护真的好吗?难道一个生命——即使这个弱小的生命尚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就应该完全丧失自由生长的空间,而活在他人的安排与掌握之中吗?人们真的喜欢时刻活在他人的注目之下吗?生理器质之复杂,心理活动之多变,可是几项研究就能够解决和参透的。更何况,伤害和疾病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真的能够或者有必要完全避免吗?犯错难道不是一种权利吗?生病难道就全然无益吗?作为母亲,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多少应该放松一些,在正确育儿理念的框架之下,让孩子在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之中成长,让我们得以与他共同进步,毕竟关于人生,关于究竟该如何生活,我们的经验也实在不比这个问世不久的孩子多多少。 放轻松一点,多爱自己一点。对孩子的爱当然是无限的,但是因此付出的行为却只能是有限的。不将养育孩子看成那么严峻的事情,不将爱看成是不需权衡利弊的付出,不将母爱无度地神话,孩子可能反而能够获得一个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从而形成一种乐观的性格和泰然的行事风格,他们不会将生老病死看得那么严重,不会将自己看得那么不可一世,不会将人生看得那么危险复杂。他们会从你这个母亲身上学会,如何爱自己,以及如何去爱你。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