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是糊涂的” 声东击西法,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意在向东而先向西,欲要进击先后退。在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观点的时候,这种技巧的运用特别有力。 但是,声东击西法要取得好的效果,取决于听众的静心默思,反复品味。因为这种幽默技巧的特点是:你想表达的思想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迂为直,被埋藏在所说出来的话的后面。听众在听完话之后,必须有个回味的时间,才能体会出个中的奥秘,产生幽默风趣的情绪。“劳驾,请问去警署的路怎么走?”一个行人停步问路人。 “这很简单,你用石头把对面商店的橱窗给砸烂,10分钟后你就到了。”路人似乎是答非所问,他没有具体回答去警署的路线,却提示了去警署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你只要制造事端,自然有人送你去警署。这就是声东击西法的幽默。 声东击西法在不少场合都可以见到:明是说罪,暗里摆功;明是说愚,暗里表忠;明说张三,实指李四;欲东而西,欲是而非;敲山震虎;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当然,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声东击西法的幽默技巧也可以诙谐地加以运用,以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有一人应友人之邀参加家宴,友人很吝啬,仅仅招待了他几滴白酒。这人临走对友人说:“劳驾你,请在我的左右腮帮上各打一记耳光吧。”友人问什么原因。这人说:“这样的话,我脸上通红,老婆才知我在你家吃饱喝足了,否则不好交代啊!” 这位吝啬的友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便拿出一个很大的酒杯,可倒酒时酒仅盖过杯底。这人便向友人要一把锯子,友人很奇怪,这人回答说:“我是想把这杯子无用的上半部锯掉。”这位先生面对友人的吝啬不好直说,转弯抹角,几句妙语实在值得玩味,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讥讽了友人的小气。 同样是曲意嘲讽主人吝啬,下面这个幽默似乎技高一筹。有一客人见主人招待他没有菜肴,便跟主人要来副眼镜,说视力不好使。带上眼镜后,大谢主人,称赞主人太破费,弄这么多菜。主人道:“没什么菜呀?怎么说太破费?”客曰:“满桌都是,为何还说没有?”主人曰:“菜在哪里?”客指盘内曰:“这不是菜,难道是肉不成?”此则笑话一波三折,客人嘲讽主人,手段高明,令人叫绝,话说出了口,又能置身事外。 指桑骂槐也是声东击西幽默法的一种,也就是明骂桑而实骂槐,运用此法既可达到己方目的,又不授人以柄,避免了正面冲突。此法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应对语的选择上,要让“槐”听明白是骂“槐”,但又抓不住把柄,叫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人类的语言非常奇妙,它的功能变化万千。同样一个词语,只要换一种语言环境,意思和味道就很不一样了。不懂得这门道的人,是很难利用语言的这种灵活性来开拓他的幽默途径的。 指着槐树骂槐树,不可能幽默;指着桑树而实际上骂了槐树,才有可能幽默。指桑骂槐法就是利用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把词语的针对性转向谈话对方,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魏晋时,谢安打算隐居山林,奈何父命难违,不得已在桓温手下做司马。一次,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草药,其中有一味名叫远志。桓温问谢安:“这药又叫作小草,为什么同是一物而有两个名称?” 谢安一时答不上来,郝隆当时在座,应声说道:“这很好解释,隐于山林的就叫远志,出山就叫小草了。” 谢安听到此处,满脸愧色。魏晋时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并不以官宦为荣,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似的生活是非常时髦的举动。郝隆这里正是指桑骂槐,表面上是解释草药的名称,实际上是嘲讽谢安,而谢安即使想反攻也无从下手。 指桑骂槐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点来做文章。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似乎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思,使对方虽有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从前,有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立刻厉声责问:“混账!看你好好的两只青白眼,怎么说没有眼睛?” 瞎子接过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这里,盲人采用的就是指桑骂槐法。他所说的“清白”和“糊涂”,实际上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造成的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从而达了“指桑骂槐”的目的。 表面上看,盲人说的“清白”是指他的眼睛是青白眼,而实际上却是暗指人自身是清白无辜的。“糊涂”一语,貌似指盲人因眼睛看不清县官,但实际上却是说县官说话、做事糊涂,是个糊涂昏官。所以,整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小人看不清老爷”,而实际上却是“我看老爷是个糊涂官”。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即回答老爷的问话,从内容看却是“骂槐”,即暗中讥骂昏官。盲人巧妙利用指桑骂槐法,痛快淋漓地嘲讽了昏官,又使县官抓不住什么把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