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孩子就要被富养 自己有个女儿,也会关注孩子怎么教育这种话题。只要讨论这个话题,就总能听见“男人要穷养,女人要富养”这种论点,但如果这个穷和富只是钱的区别,我还真的不敢苟同。对于我来说,成长道路上最好的教育,是我的父母都没有因为我是女孩而把我限制住。 他们没有说过女孩就要富养,没有说过女人就不能杀鸡宰鱼,没有说过男孩就应该让着女孩,没有说过女孩要文雅点、不能打架,也没有说过女人要检点,不要和男孩一起玩。他们甚至连女孩就应该留长头发、穿裙子的概念也没灌输给我,我爸说短发精神点,我妈说“不行,孩子头大,还是得梳小辫子”。你看,这个是审美,不是性别意识。 他们也没有那种女孩要娇一点的看法:太皮了,回来揍一顿;家里活多,出去打个酱油;过年要做硬菜,我的任务是每天早上五点去菜场捡菜皮喂鸡,到过年时,外公来把鸡杀了。外公杀鸡是一把好手,比爸爸做得好,我爸杀鸡,鸡要挣扎,有时候把盛血的碗给踢了,我就会哭——血很好吃的。外公人很瘦,手上都是力气,剪刀在鸡的脖子那里一划拉,然后放血、拔毛、开膛破肚,一气呵成。我虔诚地在旁边看着碗。我当时就想,学会这门手艺,长大自己杀鸡,端的威风。可惜等我长大,大家都买冰鲜鸡了。 我不太明白,女孩子为什么要富养?童年的乐趣是玩泥巴、抓虫子、赢弹珠,偶尔打个架。冬天很惨,手上和脚上都是冻疮,要暖和点,课余就出来跳大步。夏天就开心了,吃不起肉菜还可以去钓小龙虾,钓不到去买也很便宜,偶尔偷人家的鸽子,或者打几个麻雀。晚上大人们吃毛豆、喝酒的时候,也会给小孩子喝一口,不分男女,喝得多了的就说“好,这个孩子有出息”。 性别意识,不太应该那么早就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有到了青春期,才知道有那么几天,女人不太方便,毕竟那时候连卫生巾也没有。后来有了卫生巾,那叫一个激动,哎哟哟高科技啊,又能跑能跳了。 读书一般,体育很差,那就练啊,晚上做题、跑步,开始了漫长的武打书与教科书的侦查与反侦查。我妈也夸过我,说我脾气好、能吃苦,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朝北的房间一坐,也不喊冷。我想不冷啊,所以在家里棉裤、棉祅、棉鞋都穿着,而且那时候火力真的壮。那时候,大雪碧是经常被用来送礼的。有人送过来,我就运进小房间,做一会儿题儿,喝一口雪碧,偷看一会儿金庸或者二月河的书,很爽的。 即便进入青春期,我爹妈也没有限制不让男孩来家里玩,几个人一起打牌、分饮料。倒是后来,我自己约一个男生放学了来家吃个冰砖。那人到门口听见我家里有大人就溜了。那时候,我忽然领悟到了什么。上高中后,有了喜欢的男生,自己慢慢开始琢磨女性身份了。 家里的父母关系差,但没有把气往我身上撒,对我的要求仍然是好好读书。我爸希望我多读点书,我妈则说有了经济权才有话语权,早点工作。这都无所谓,反正进了大学,我不太回家,他们已经分开,我回哪里都不习惯。家里给的零花钱不够,有时候写信回家说中午吃鸡腿,晚上就得吃泡面,我爸妈也没说那多给我点钱,只会说我应该想办法均匀地花钱,饥一顿饱一顿,没有什么算计。我打了工,买了衣裳,他们只评价衣服合适不合适,不会说这个钱花得值不值。他们对于物质的评价,不是价格多少,而是为什么买它,哪里需要,好在哪儿。 我爸工作条件不错,我妈是下岗工人,他们离婚后,生活条件相差是比较大的。但我爸对我不薄,并没有什么为了讨好新太太欺负我这样的故事,他一直鼓励我学习、工作、自立,完成任务,不要轻易求助别人……现在,我的女儿已经五岁了,他也认真地建议,孩子大了,该学点书法、背点古文了,不能一直玩,好好教育,学习是很重要的。小时候,我女儿跌倒了不哭,他说“好,有志气”。 倒是我妈、我外婆宠我女儿宠得厉害,但她们本身就是能吃苦又独立的女性,她们对于苦难的反应是淡定但不麻木,热情且充满乐趣地过日子。我奶奶喜欢跟我讲当年来到上海,怎么从摆地摊卖报纸开始做起。我的外婆,当年也经常是“红旗手”,当然后来纺织业不景气,她就下岗了。她还和姐妹们去广州打工,大热天住在没空调的宿舍里。我和我妈去看她,我晚上打着风扇睡不着,但她天蒙蒙亮就又去干活了。我妈下岗后,给各种老板打工,吃苦耐劳。有时候,我晚上睡觉,迷糊中觉得有人在摸我的头发,一睁眼她已经又去上班了。那个时候上班,路上来回四个小时是经常的事情。和我爸感情不好后,我妈也曾灰心丧气地大哭过,但她后来仍然开开心心地谈恋爱、打工,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她有一个打工地方的女老板,还和她成了朋友。我妈说有一次说去哪里喝咖啡,环境很好,然后问我网上现在是不是可以团购,可以去一些环境很不错,价格也很实惠的地方喝咖啡、吃饭。我说是啊。她说:“你来教我,下次我去埋单。”我也会告诉她哪些店中午去吃划算,几点去不用排队,什么点心最好。她也有一个朋友的男人很有钱,但她八卦完朋友的事后会对我说:“男人的钱是男人的钱,当然虚荣心人人都有,但花男人的钱还经常炫耀,没啥档次。” 我的父母,还有我父母的父母,并不会觉得,女人天生就应该过最好的生活,孩子就应该让他不受苦。为什么啊?没这个道理啊?父母怎么可能包办掉一切呢?我们小时候吃东西,都知道鸡腿是小孩子不能吃的,有老人要给老人吃。许多享受,是大人赚来的,小孩子要先学吃苦、先学本事。不吃苦、没本事、只享乐,那长大了会有苦头吃。能淡定地把苦吃下去,不抱怨,并且想出享受生活的办法来,就是有出息。 现在想想,他们这种淡定而不麻木,千方百计要好好过平凡日子的热情,应该是对我最好的富养。大部分人根本没有什么谈钱的必要,大部分人既没有饿到吃不饱饭,也不会富到想买啥就买啥,大部分人都只不过和钱保持一定距离而已。那为什么要把钱这个条件看得那么重呢?为什么要把自己没过上的生活想得那么美好呢?最重要的,或者说最富裕的,是对自己生活的热爱。我妈在痛苦的时候,也经常带我去买旧书,带我去周边逛逛古迹。到一个地方,我们有时候睡在火车站或者招待所,有时候在路边买一个西瓜,但坐着吃的时候,她会念几首诗。在家里,她还把她觉得好看的小说给我看,她喜欢“二战”,经常给我介绍《战争与回忆》《德黑兰四三年》……我妈也一直是个文青,不对,“文老”了。我说哪个男生帅,她会拿出胡适的照片问:“有他帅吗?”她不会围着孩子转,也不是很热衷带第三代。“我退休也要有我自己的生活。”她说。当然,她网购的许多零食都是等我女儿去了一起吃,但是她也会对我说:“儿孙0有儿孙福,小孩子只愁不养,不愁不长,做人第一要紧的是要有自己所以,我也不准备刻意在金钱方面富养我的女儿:首先,我也没有这种实力,稍微有点紧巴巴地花钱是我与钱最好的距离,我也不愿意因为有了女儿而改变这个距离;其次,我也自认我有许多生活的乐趣在摸索、在追求,这种乐趣我会像我的父母教我一样去教我的女儿,不管他是儿子还是女儿,我都会教他一模一样的东西,怎么钓龙虾,怎么打架,怎么抓虫子,怎么选衣裳,怎么骑车,怎么玩……当然还有,怎么适当地把吃苦当成养分和笑话,尽量不做一个懦夫。 我现在也不是个有钱人,在网上的身份也不过是个写鸡汤的,鸡汤不能让你当饭吃,但有时候会对有些人增加那么一点点生活的妙处吧。在成长的路上,就是慢慢把目前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妙处找出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妙处,我们好好学习,好好流汗,好好打工,好好和男人玩,好好算计手上的钱来过日子。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还幻想着别人怎么“养”自己,也不要幻想着自己可以怎么“养”别人一辈子,做一个物质可以不讲究,但灵魂还有点嘚瑟的人,开开心心好好过日子。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