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桐- 清明,看了你的文章。虽然我还忙着吃饭,但还是忍不住先赞一个——你那位修真的朋友真不错。估计我和他基本没有原则性的不一致吧。 -清明- 雅桐姐,其实那篇文章的另一主题是“真正的开悟”,但由于跟文章的主要目的关系不密切,所以我删掉了。大概是:杰德版本的开悟只是头脑中的镜花水月,而真正的开悟是超越头脑的,并借用了《清静经》予以说明(见附1)。 -雅桐- 清静经我也相当喜欢。 呵呵,咱们说这个,微信可真是不过瘾! -清明- 发语音吧。 -雅桐- (语音)语音也不过瘾,见面聊会深入得多。先简单说说吧:我从来也不觉得Jed(杰德)究竟,他的东西的确适合用来破我执,而且比许多理论大师强多了。但至少在他的几本书里,他最终落在“一切皆意识”上。这从佛教而言,连真正的开悟都算不上,而即使是真正开悟也仍然不是终点啊。 -雅桐- (语气沉重)哎……现在特别奉行智性开悟,特别多,不是个好事儿……这个东西造成的消极的一面特别厉害——一个人一点转化都没发生,就以为到底了、完成了。一个人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后面就很难很难再……哎……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touch(触动)到他了,手伸得再开都不行。那种“我执”,压死人的重了!在之前,我执是容易被觉察到的,但如果是智性开悟的话,那个我执几乎是无法觉察的……哎……讨厌…… -清明- 我曾今也做过井底之蛙,以为那片天地就是全部了。现在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到YXR点破我,不然不知道要卡在智性上多久,毕竟杰德的那一套看上去太严丝合缝了,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证悟不够的人来说。现在想起那时的自己,想起现在众多的杰德粉,就和您现在的心情一样吧——痛心,哀叹,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怎么打破这么完美、这么严丝合缝的硬壳。其实我之前专门针对杰德的读者写过一篇文章,态度明确、逻辑严密地论证了杰德修法的不究竟,但很多杰德粉看完之后挣扎的不要不要的,而且辩驳得很有理的样子!可这个东西,看见了就是看见了。跳出来了不再需要理论,没跳出来的话,再有理还是井底之蛙。所以后来用比较温和的态度重写了一篇。这一篇我用了很大的诚意,反复修改过不下十遍。现在听姐姐也这么说,更有信心去推广那篇文章了。 -雅桐- 你真是有心了,善莫大焉!你在文中提到,杰德的修法类似于禅宗的参问。其实严格的说,杰德和禅宗只是表层类似,但深处差别很大。杰德是走到了头脑的尽头,最后停在了“一切都是意识”。可禅宗是连这个都打破了的,是超越头脑了的。禅宗不是简单地让你“死机”,而是让你“不存在”。 -清明- 呵呵,这个比喻真好。死机,假死。对于禅宗,我确实了解得不够深刻,我本人也没有开悟。您能再详细讲讲吗? -雅桐- 正宗的禅宗参问,“慧”和“定”是同时发生的——你理解了多少,就破了多少;破了多少,就定了多少。“慧”虽然起源于头脑的理解,但最终是超越头脑的。以前修行都得跟师父的,即使是禅宗。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信息的获取很方便,好处是受众面增加了,但坏处这些好东西被“浅薄化”了。现在大家的修行都只停留在智性层面,而且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换作以前,如果弟子只是在理解上下功夫,是要挨师父揍的。 -清明- 深有感触啊。这年头大伙儿都兴“意淫”呢——意识上发生了,甚至很逼真,但并没有真实触碰到。包括我自己。 -雅桐- 杰德的“逻辑杀死逻辑”,至始至终都是在头脑中发生的,至始至终都在“理”的层面,没有触碰到“质”啊,这跟开悟是两回事啊… -清明- 嗯,同意,不少“杰德式”的开悟都只可称为开悟的“简笔画”。 -雅桐- 呵呵,这个形容真形象。不是真实的风景,只是画像,而且是缺乏纵深是简笔画。杰德一直强调further, further(更远),如果他够幸运、能够看破的话,也会继续前进吧。 -清明- 您说的继续前进是“悟后起修”吧? -雅桐- 他没有真正的开悟,还算不上禅宗的悟后起修吧。不过悟后起修确实才是关键。 -清明- 关于悟后起修,我跟顾瑞荣老师也聊过。 (以下是我跟顾老师的聊天记录) -顾瑞荣- 你文章中提到的性命双修只是道家的说法。如果用“能量体系”和“意识体系”来讲,也是一个意思。 如果我们不分能量和意识,比如说只有意识,这是佛家讲的,那就是要讲到“第八识”。在第八识里面有各种意识种子,所谓的悟后修就是要清除掉第八识里面所有的业力种子,清除干净了,那就是圆满。没有清除干净,那就需要继续修的。所以性命双修,这只是道家的说法,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路径,这个路径当然也是非常殊胜的,但并非它概括了全部的路径。 另外,对于“悟后起修”,你要看见要破的那个点。那个点是起心动念的那个“起”、那个“动”——没有在觉知之外的特别的“起”和“动”。如果它是觉知之外的,那就不是“悟”。 也就是说,悟后起修的“悟”,必须是你的觉知一直在,而不仅仅是“开悟体验”。体验是有开始有结束的。你如果仅仅是一个开悟体验,这个觉知会因为体验的结束而丧失掉的,它会变成头脑中的一个东西,它会变成你的一个回忆,那没用。我说的这个开悟,是指这个觉知一直在的状态。只不过这个觉知有大有小罢了。达成了这种开悟,因为有了觉知,就等于开启了第八识这扇门,它开启后可能只是一道缝,但是它没彻底关上。这个时候也就没有专门的悟后“起”修,它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不断扩大觉性、消除业力的过程。 -清明-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样的,您看准确吗? 佛家的路子是:开悟(非体验版开悟)→有了觉知(开启了一道门缝)和意志,进入第八识(种子房)→开始清理→觉知不断扩大、业力不断消除→清理完毕=大圆满。 再者,因为悟后起修需要在觉知之内进行,所以,如果是开悟体验,那这一体验之后,觉知就关闭了,就不能悟后起修,对吗?是因为这种开悟之后,觉知消失了,而悟后起修的“起”,需要在觉知之内进行,没有觉知之外的“起”。 -顾瑞荣- 是的。我之所以否定“起”,是因为如果开悟了,不需要起,它都是自动在发生。 -雅桐- 我同意。悟后起修的“起”字有些牵强,悟后起修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东西,非常自然!见过了那个道,那个性,自然而然就会想从“质地”上下功夫。 其实道家和佛家都很重视悟后起修,只不过两家各有侧重点,各有利弊。佛家让你不要去在意身体,因为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执着。但身体毕竟是存在的,你不能说“一切都是空性”,然后就说“一切都是没有”,这完全不是一码事。你很难持续地忘掉身体啊,所以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 道家和佛家到后来都会认识到“非空非有”,都认识到身体是幻相,但在一开始时,道家是不主张避开身体的。鸭子可以飞的时候,自然可以上架。但这样做也很容易出问题啊,因为身体层面能带给我们的东西太丰富了,能从术法神通的幻相中走出来的,也是凤毛麟角,总之充满了歧路,稍不留意就跑到细枝末节上去了。 -清明- 所以如果佛道双修——两家取长补短,那成就的比例和效率肯定高得多啊。可惜好多都认为自己的法门、师父是最殊胜的,而没有跳出自己的圈子、更宏观地去看。那篇文章中的修真者YXR也说过,意识和能量要相互助益,两条腿走路,才能突破。单修某一种,两者是制约的关系;性命双修,两者是助益的关系。他也说,刚开始,有意识和能量之分,是二元的,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但修到后面,是没有意识能量之分的。能量即意识,意识即能量。 -雅桐- 我个人认为,至少需要先开悟。意识上的了悟是前提和根本。就佛家而言,明心见性了,就好比睁开了眼,一方面很多东西自然会明白,另一方面,看前人的东西,更能懂得别人在说什么。而且,开悟之后,才会更“精进”。 就道家而言,如果还没开悟就性命双修,到时候我执会很难除,因为通过修“命”功可以带来太多太多了!我记得吕洞宾曾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丹=元炁=先天能量),万劫阴灵难入圣”。就是说,哪一边都不能偏啊。永远记住,哪边都不能偏,这是最重要的,两边都能带动着,当然我们这么说有点儿“二”了,但最终那个东西,是我们怎么想也想象不到的。 -清明- 呵呵,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之前在山上的时候,见过不少修道家的修者,呃,跟他们谈话,可以感觉到很强的“我慢”。大概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神通,觉得活得比一般人精彩之类的缘故吧。 -雅桐- 修道家最容易陷入这样的歧路上去,就跟你说的修佛家很容易陷入你所说的那个样子——时时刻刻跟自己在斗争,难以前进。 其实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最终证入的那个宇宙的终极智慧,绝对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甚至都不是我们不能想象的!思议和不可思议都不行,都touch不到的!我们脑子里想得再深入,体验得再深刻,甚至达到禅定的状态,都不行,都不行……不是你要去涵盖TA,不是你去掌握TA,而是你去被TA涵盖……“化境,化境”,一定是要你“化”掉了之后才能达成的……无法说…无法说……你只能去做。 所以,我太同意这个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实修。这个“修”,是跟任何“个人”的改善、历练、完美毫无关系的! -清明- 姐姐总是能在关键的拐点处拨乱反正。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应当时刻谨记的提醒!不然非常容易掉进“境界”的陷阱里去啊……(玫瑰)(玫瑰)(玫瑰) 【附1】 《清静经》节选——开悟的过程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好=喜欢;清=无杂=明澈;神=性=佛性=内在真相=阿赖耶识;心=先天意识,一元)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欲=二元对立意识=好坏喜恶=头脑)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三毒=贪、噌、痴。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之所以,为=是,因为)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这两句很精彩!上一段证得“只看到空”,这两句说:连“空”也没有;不仅如此,连“没有空”也没有!如此,才算真正的开悟了。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