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几十集《琅琊榜》(我总是比别人落后一步),虽然是小说改编的古装剧,讲了很多政治权谋,但是宣传的核心价值观很正,追求公正、诚信、男女平等、并且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再加上制作的精良,我觉得真是近年来难得的好剧。相比剧中又帅又聪明又可爱的多位男性角色,我更喜欢《琅琊榜》里的女性角色。无论是霓凰郡主,还是悬镜司高阶掌镜使夏冬,亦或者誉王的女谋士秦般若,她们都是非常独立的女神,有自己喜欢的职业,自带安全感,与男人并肩而立,共同竞争与进步,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和确立自己的价值,又对自己在乎的人有情有义。今天推送这一篇文章,希望寻求安全感的女性不要一味去向男人要安全感,而是能够成长为自带安全感的内心强大的女神。 一、男人可以迷路和心碎吗? 几个月前,我在上海体育馆地铁站遇到一对父子,爸爸33、4岁,儿子5、6的样子。这位父亲用着不知哪个地方的浓重口音问我上海动物园怎么走,原来他听别人说要在这一站下车,但是好像发现错了。我感觉当时自己很耐心,很清楚地告诉他先乘几号线到哪一站,再换乘几号线就可以到上海动物园,讲了三四遍,他似乎也没搞明白,我很无奈。恰好我回家要乘坐的地铁与他们要去的方向一致,就让他们跟我一同乘地铁,到换乘站的时候我提醒他们下车再换乘另外一班地铁。 我注意到自己在地铁上,以及到家之后和男朋友谈起此事时,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在鄙视这位爸爸:一个年轻人怎么连普通话都讲不清楚呢?想带孩子去动物园怎么连路线也不搞清楚就出门?一个大男人带个孩子都会迷路,有什么用呢? 在地铁车厢内,我看到那个坐在座位上的男孩,会猜想他心里的感觉一定不好受,因为身边的老爸一会坐着,一会站着,焦虑不安地盯着闪烁的到站指示灯,这么没法给人安全感和信心的老爸真让人沮丧。 无独有偶,这个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看了一本外国小说,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家庭主妇的妈妈有一天为了自己未完成的大学梦想,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前,她为孩子准备了很多食物存储在冰箱里,还给丈夫留了一封信,但是后面把信撕了丢在垃圾桶里。面对家中的2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7岁,这位父亲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照顾他们,因为之前都是妻子在照顾一家人的起食饮居,他给孩子们买一些饼干、罐头当晚餐,让孩子每天看电视到半夜,直到他们在肥皂剧中陷入沉睡,他才抱他们回床上。这位父亲是历史老师,妻子离家出走之后除了报警,等待警察的消息,他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也做不了,对孩子疏于照料,让其自生自灭,自己则将妻子撕碎后丢在垃圾桶里的信拼凑起来,躲进书房里,看上一遍又一遍,直到暮色深沉。 我可以理解一个男人当他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时,他是多么心碎和痛苦,我也可以理解你让一个完全没有照顾过孩子的男人去照顾孩子,他会多么不知所措。但是,我记得自己看完这个小说情节的时候,内心有很多不满和愤怒:老婆走了,可以想想她最有可能去哪儿啊?开着车出去找啊,把她找回来啊?孩子这么小,怎么能对孩子不管不顾呢?你是个男人怎么能一天到晚躲在房间里伤心欲绝,不管孩子的死活呢?你就不能振作点吗?好好安抚下孩子伤心的情绪,带着孩子出去游泳玩乐一下吗? 这两件事让我忽然意识到,其实在我的思维中,我对男人是有非常高的期望的。我对男人有很多价值判断和标准,男人要坚强,要刚毅,要果断,要力挽狂澜,要善于解决问题,要会照顾家人,要给女人、孩子安全感、保护感,男人不能情绪化,男人不能脆弱无助,男人甚至不能迷路…… 天呐,这样的人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吗!?这样的人到底是个人,还是神呢!? 如果上面描述的两件事情发生在女人身上,我会怎么样呢?一个从外地来上海的女人带着孩子去动物园,她普通话讲不清楚,乘坐地铁也迷路了,她向我问路时,我对她多半是同情和欣赏,觉得这个女人当妈真不容易,对孩子真用心,这么大热的天,还想着带孩子出来游玩。丈夫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女人每天伤心欲绝,无法照顾孩子,我恐怕会觉得这个女人真可怜,非常需要别人给予她帮助,同时我会责怪男人怎么这么不负责任。 天呐,原来我在用双重标准对待男人和女人!原来我的逻辑里面跟男权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将男女不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看待,只截取自己想要得到的部分,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就像美国女权运动的标志人物Gloria Steinem在1979年曾写过一篇《假如男人也来月经》的文章里讽刺的那样一个男权思维。“男人们在谈论月经的时候绝对不会像女人那样感到羞耻和难为情,把来月经隐晦地说成“我这几天不方便”,更不会说“我今天倒霉了”。他们会说“我这几天红福高照”或者“哥今天血气潮涨”。广告商会找来姚明等大哥级的偶像伟男,大大方方地在电视台上推销“泉涌牌卫生巾”或“激浪牌卫生棉”。男男女女的名主播们都会把月经挂在嘴边:男子汉大丈夫, 每月流血都不怕, 还在乎这点小事吗?无数次男人和女人的之间的争论都会以男人的这句话为结束语:你一个没有月经的老娘们,有什么资格和我讨论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我认为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或者说是个平权主义者,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性独立,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自由。我认为对女性的威胁也是对男性的威胁,对女性的伤害和不尊重也是对男性的伤害和不尊重。男女平等,女人获益,男人也一样获益。我能够接受男人娘炮,接受男人挣钱比女人少,接受男人在家做饭带孩子,女人出去工作挣钱养家,我支持张靓颖求婚觉得求婚并不是只有男人才能干的事情……我以为这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但是,现在发现,在我的思维习惯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将男人看成一个同女人一样平等的人。我认为女人可以同男人一样强大,但却不允许男人同女人一样软弱。我还是难以摆脱用双重标准对待男人和女人。我对男人有非常高的期待,我时不时地将男人放在一个强者的位置上,将女人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男人要承担起照顾和保护女人的责任,女人需要被男人好好照顾和保护。我虽然时时警惕自己不要陷入这样的思维圈套里,然而对抗起来似乎异常艰难,这似乎是女性的集体潜意识,也是社会对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心理咨询中,我遇到一些条件不错的大龄单身女性,她们非常渴望和男性走入婚姻,但是却一直不顺利。其中有个原因是她们渴望找到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大的男人。她月薪一万,就希望对方能月薪两万,她的职位是主管,就希望对方的职位是经理,她本科学历,就希望对方研究生学历……给她面包的嫌不能给爱情,给她爱情的嫌挣钱少,挣钱多的嫌长得丑,长得帅的嫌靠不住,靠得住的嫌不懂浪漫,懂浪漫的又担心他工作能力不行……仿佛世界上没有一个男人能令她称心如意。她的头脑中有一个完美、强大的理想恋人的标准,但是这样的理想标准特别容易遭遇现实的打击。一是在当前女强男弱,男性质量普遍不高的中国社会,强大男人比强大女人要少。二是看起来强大的男人在择偶上的观念并不强大,他们中欣赏强大女人的男人并不多。如果她们不愿意面对现实,降低标准,放弃所谓完美和强大的男人幻梦,可能会继续单身下去。 已婚的女性中对婚姻不满和失望的很大原因也在于对男性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她们中有的人习惯于让男人为自己的安全感买单,既要男人会挣大钱满足自己的经济需要,又要男人能陪伴自己,和自己沟通,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还想男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自己照顾好,说到底,这些女性还是把自己当弱者,甚至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小孩,觉得自己的快乐幸福必须由男人全权负责。她们的思维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女人,我是弱者,我是需要保护的,我是需要男人完全能够让我依靠的,男人应该为我的一切负责,为我的安全感负责,为我人生的快乐、幸福负责。男人应该有能力为我搞定所有的事情,如果他做不到这些,他就不是个男人。 二、指望男人的保护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2014年有部瑞典电影《游客》,如果让很多女人看一看,我相信会对女人认识自己有极大的帮忙,因为它呈现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女性思维即女人习惯于让男人为自己的安全感负责。 一家四口去法国阿尔卑斯山滑雪度假,原本一切都很好,风和日丽,景色优美,滑雪、拍照,孩子和大人都玩得很开心,但是在一场人为的雪崩面前一切都毁了。他们在一个餐馆用餐时,度假方制造了一场雪崩,这本是计划内的项目,但是雪崩的威力实在太大,汹涌而来,眼看着就要将人淹没了,大家纷纷落荒而逃。女主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并试图保护他们两个的孩子。没想到的是,男主托马斯却在惊慌失措之下抛妻弃子,跑得飞快,自顾着逃命去了。当然,当时其他游客也因为恐慌跑得飞快。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雪崩之后一家人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妻子和孩子对男人的信任感降低了。男人想将此事糊弄过去,而妻子开始一直叨逼叨逼这件事。她两次都在外人面前提起这件事情,试图让男人承认他在危急时刻扔下家人逃跑,而男人总是否认,强调自己这只是人下意识的反应,本能的反应。可是女人不放弃,步步逼近,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以一种男人不可依靠的委屈感在絮叨这件事,逼迫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要给妻儿一个交代和说法。所以,通过电影,你看到了一个逃避问题,不愿意直面问题,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怯弱男人,也看到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一直在絮叨,不停指责男人、抱怨男人,完全不考虑男人颜面的怨妇型女人。 看起来这是一场人为可控的雪崩,其实引发了一场不可控的家庭关系之雪崩,这对夫妻开始变得不信任、相互指责、抱怨、彼此疏远,孩子也出现了问题,情绪低落,整天担心父母会离婚。直到丈夫崩溃之际在深夜抱头痛哭,女主才哭笑不得,有些不知所措地接受了丈夫变相的道歉和认错。 后来,影片通过让男人重新变得富有担当,成功完成保护妻儿的工作,以此来修复家庭关系,赢得家人的信任。那是最后一次滑雪的戏,一家四口,在迷雾朦胧的大雪中穿行,男主排在第一个,起着带领的作用,后面跟着他的妻孩。这次是女主突然消失了,孩子们的叫喊声,男主角叫喊声,然后父亲抱着母亲回到孩子身边,像个英雄抱着落难的美人归来那般荣耀,男人终于再一次让女人和孩子们有了安全的感觉,再一次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保护伞。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讨论的重点并不在“危急时刻,人的责任感是否能够战胜本能”或者“男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应该不应该自己跑路”,而是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和婚姻中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男人和女人如何受困于社会和文化给予他们的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在社会性别规范中,男人应该是强大的,有责任感的,有担任的,刚硬的,主动的,不能轻易流泪,不能脆弱害怕……女人应该是弱小的,温柔的,被动的,委曲求全的,爱哭的,爱唠叨的,容易受伤的,不能粗暴,不能强势和富有侵略性…… 尤其对于男人来说,如果他们不能保护女人,不能给家人安全感,似乎就是失职的,但是男人本身也是人,也是脆弱普通的生物,既然是与我们女人一样脆弱的生物,为什么女人就不能允许和接受男人有疏忽、失败、恐惧、软弱的时候呢?我想起一句台词:“有人说过,世上最暴力的语言是像个男人,像个女人,像个妈妈,像个医生,像个学生这样的话。就觉得人生在世吧,大家都是头一遭,都会生疏、笨拙、不安,所以也会觉得蛮可怜的,所以犯点错也都是可以的。” 心理学大师萨提亚关于两性的差异说过这样几段话:“我相信温柔和强硬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特质。如果一名男性自己不发展出温柔这种特质,他如何跟一名女性的温柔联系起来?如果一名女性从来没有体验过强硬这种特质,她如何跟男性的强硬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刻板印象的模型,你很容易理解男人是如何把女人知觉为柔弱的,而女人是怎么把男人看出粗鲁而残忍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个人如何跟另一个人建立关系呢?” “女人脆弱的情感是我们存在的汁液,但是男人却被认定不可以哭泣或者受伤。为了适应这一点,他不得不变得不敏感。如果女性感到她们只能表达她们脆弱的一面,她们会感到一直处于被践踏的危险之中。因此,她们让男人成为保护者,而以穿上情感的约束衣作为代价。为了保持安全的意识和安全的感觉,她们变为了阴谋家。”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学习跳脱出男人应该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样的这一刻板思维模式。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并不会比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差异更大一些,因为人和人之间本就有差异,也会有许多相同之处。一个真正做到男女平等的男性能够接受女人的强硬,而一个真正做到男女平等的女性则能够接受男人的眼泪。我相信未来生活得幸福和成功的人一定是兼备男女特质的人,他们可以强硬,也可以柔软。 对于女性来说,不能再把安全感构筑在男人身上了。这点非常重要。这个社会能让你有安全感的男性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就算男人真能够给你安全感,也比不上自带安全感更能让你安心。很多时候,你能信任和依靠的更多是自身而非他人。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安全感,更别说跟我们一样看似坚强实则脆弱的男人了。如果女性将自身安全感放在男人身上,当意外发生时,比如地震、雪崩、爆炸发生时,男人自救本能发生作用,先顾自己,他跑了,你怎么办?你是学会自救呢?还是被动等待男人克服动物本能后回来救你呢?亦或者跟男人一样平等地站在一起,肩并肩地共同面对这不安全的世界?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在危机时刻,求生本能只会让自私的本性变得赤裸。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为自己的安全感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曾将自己对于文章开头处提到的两件小事的感受和认识,告知我的心理咨询师,他给了我另一个视角,一方面我对男人抱着很高的期待,期待男人满足我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我把自己内在的无助软弱投射到那些无助幼小的孩子身上,因为童年父母对我的忽略,我的内在爱的匮乏,所以我渴望被一个强有力的男人爱着。我还是一直将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不愿意去多看看那个“内在的小孩”。如果我能够多去看见那个缺爱的,那个内在被爱不够的小孩,去爱她,呵护她,我便能更有力量和信心去生活。 很多渴望强有力的男人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拯救自己,保护自己的女性,在童年时很可能是缺爱的。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从当下开始学会爱自己,不要把爱的期望放在父母身上,放在男人身上,而是回到自己身上,好好爱自己,真心实意地对自己好,照顾好自己,观照好自己“内在的小孩”,看到你才是自己爱的源头,你能够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爱自己,相信到时的你一定能够让自己过得很富足、安全与幸福。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