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常认为价值是附加在自己身上的,例如开名车、住豪宅、女人缘好、长得帅、朋友多、有好的头衔、年收入多少、时间宝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常认知的价值。老实说,这些真的是价值没错,我一点也不否认有这些条件的人很厉害也很棒,其实我也很想开名车。 但是这些价值,是容易崩坏的。例如地震把房子震倒了、车祸把车撞烂了、被恐怖情人泼硫酸毁容了、被裁员了、生意失败破產了…这些我们不可抗力的因素,却能轻而易举地,把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东西毁於一旦。 我以前也是一个把自我价值和认同感,建立在收入上的人,这其实也是骄傲的一种,因为这些的价值和认同,建立在「我比别人优秀」之上。那时的我也很不安,总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太穷?会不会小看我?新来的同事很优秀,他们会不会超越我? 后来我发现,这些我以为的价值,消失的速度比我想像中来得快太多了!快到令我措手不及。当我的价值,只能建立在这么脆弱、容易被动摇的事物上时,我几乎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我只能任由自己陷入恐慌与徬徨之中。 开始做教学之后,真的很多人会问我:「该如何建立自信?」,说实在的,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也很难回答,我的回答一向都是:「喜欢自己。」但这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喜欢自己?」 我曾经试着从内在的优点作为切入点,比方说能力或个性,而非外显的硬实力,但我后来发现,这仍旧是没有用的。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要做「对」的事情。我们被教导隐恶扬善、增加自己的优点、减少自己的缺点,我们崇拜完美的人,甚至我们希望自己可以变成超人,但悲剧的是,这件事根本不可能。 我是个有很严重的「被遗弃恐慌」的人(名字是我乱取的),我从以前就不认为自己是可以无条件被爱的,我好像必须要完成些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才有资格被爱。甚至我也不觉得父母会无条件爱我,我必须是个好孩子、符合他们的期望,才能得到他们的爱,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给自己非常大的压力,在家我要是个贴心的孩子、在公司我要是个尽责的员工、对朋友要讲义气、对情人要呵护备至… 为了被爱,我让自己拥有非常多优点,而我也只去注视这些优点。但无奈的是,有强项,就有相对性的弱项,就像棒球选手能力的五角图一样,当你有了一个突出的项目之后,你就会开始看着其它的项目,并要求它们也同样突出。 然后,我根本就没办法真的喜欢自己,因为我不断在比较。就算再怎么只看自己的优点,也永远都害怕别人比我更强。 在我发现:「这算哪门子的『有自信』?」之后,我才找到真正的自信,原来真正的自信,根本不用喜欢自己。 真正的自信唯一需要的,只是接受全部的自己,然后不需要带任何的情绪。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根本靠北难。首先,你要先接受自己那些原本不被喜欢的地方,然后承认那就是你的一部分,然后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再来,你要看着那些原本你喜欢的地方,然后告诉自己:「这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接着,你要客观的去了解,别人眼中的你,跟你自己幻想出来的你,到底差在哪裡?你们的认知是否是对等的?然后完完全全接受它们,因为它们就是你的一部分,就算你再怎么不想承认,它们也不会改变。 「所以我根本就应该摆烂吗?」这可能是你现在心中的疑问。 接受自己跟摆烂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接受代表的是「我现在完全知道目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但不代表你未来也必须是这个样子。你可以成长,你可以改变,或者说这是非进行不可的事,但不代表你必须要讨厌自己的某些部分才能变。我不否认讨厌自己是让自己改变最快,且最强而有力的方式,但这带来的负作用太过强烈,如果可以,实在是不建议用这么激进的方法。 要接受自己,就要先知道一件事,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形容词,是有正面或负面意义的,每个词都只是在形容一个状态,然后由每个人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所以你身上的任何特质,它好或不好,也都是由你自己解读出来的,它的本质其实是很中性的。 我记得有一个学生问过我:「亚瑟,我觉得自己很胆小。」我说:「你觉得胆小不好吗?」他说:「对啊!」我说:「你知道在战争中,胆小的人比较容易活下来吗?因为勇敢的人都去奋勇杀敌了。没有哪个特质是不好的,只是在面对不同的状况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而已。」 特质很中性,它的好坏全是由时代的价值观及当事人评断出来的,就像现在没有人会觉得当农夫很潮、超屌,要创业才厉害。但古时候的排名方法,是「士农工商」,这就是时代的价值观赋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跳脱时代加诸我们的框架,认清自己的本质。 人不变的价值,其实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必须先知道自己是谁。自信说白了,其实就只是「知道自己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