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老师您好,感谢您的慷慨,肯听我们说话,我觉得我不想做自己,想要成为别人,觉得如果我不是我,而是另外的一个人,那么,我就会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所以,有时我会极力模仿某一种人,然而模仿时又感到“真我”被压抑,我想,可能我会认为,我和我的优秀品质是不值得被爱的,而他人和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才值得。我介意自己不如别人,担心自己得不到爱,害怕被人排斥,孤立,所以,我常常去讨好他人,压抑自己的感受,牺牲自己的利益,可是我又感到非常痛苦。您说,我该如何是好? 文 / 廖玮雯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经这么谈到:如果孩子早期在父母间的关系中感受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任的;但如果他的依恋没能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良印象,这种关系模式常常会延续到成人阶段,进而影响爱己与爱人的关系。 或许,可以考量一下,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是否还有很多未完成与未解决? 当然,我们得到一个解释,并非藉此责怪父母,也不是要怨恨自己,因为两者都不能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我们得到这个认知,为的是去寻找解决与改变的路径与方向。 不爱自己确实是件糟糕的事,除了让人艳羡他人之外,还会贬低自己。想起开心麻花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刨去电影有些三观不正不谈,就马冬梅东施效颦模仿班花来看,她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迷失方向,当然,她也没能得到夏洛的爱,反而在她做自己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了。 确实,讨好他人,逢迎外界,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爱的。一个控制欲和占有欲强的人,会企图利用你,却不可能去爱你;一个独立乐观、温情良善的人,会拒绝这种刻意逢迎,因为这种刻意讨好掩盖了真实的人性,无法抵达心与心的真实的、客观的交流,它会流于表面,而且脆弱不堪,一个成熟的人显然不会为此浪费时间。 所以,压抑自己,讨好他人,既得不到他人的爱,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安全感。 是的,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说到底,他是极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他们非常害怕被训斥,被无视,被孤立,被抛弃。 他们容易变得敏感,自惭形秽,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容易变得脆弱不堪,自以为是。 他们容易陷入巨大的矛盾与撕扯之中,一方面无底线地讨好他人,一方面自我为中心,极具情绪化,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怒火之中,烧自己,烧别人,然后又被自己打入“不被喜欢”的冷宫,怕得瑟瑟发抖。 所以,我们会看到“两种”不爱自己的人,一是极度自卑,不敢提出任何要求,不认为自己值得被人爱,二是极度自负,觉得天下人都欠自己,他们不能理性、客观地去评判人和事物,任何一点不合心意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愤恨不已,或者暴躁,或者卑微。 他们或者不敢提出任何哪怕合情合理的要求,或者会去提出超越边界,过分且无理的要求,这两者都会让人不喜欢,他们自己“论证”了自己的观念,陷入恶性循环。 举个例子,在公交车上,一个不爱自己的老人会这样,一是极度卑微,自己再累再苦也要扛着,他们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所以不敢奢求可以得到任何帮助,哪怕别人主动让座,他们还是将信将疑;二是极度自负,强烈要求他人让座,否则当场发飙,怒气冲天,这就容易让人厌恶,结果可能会是破口大骂,打成一团。…… 那么爱自己且觉得自己值得去被爱的人会是怎样呢? 他们会很体面。是的,这是最为直观地表述了。 一个成熟的人,他们会很体面,谈及体面,我想就是对人不刻薄,对己不低贱。胸怀宽广,心存感激。 一个自爱的人,会认可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认为自己值得被自己爱的时候,他才能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爱,这种爱没有曲意逢迎、刻意讨好,它是一种自然流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欣然接纳被人所爱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 这样的人身上似乎“自带圣光”,让人愿意主动地爱他们,而且不会带来任何压力与负担。 在我看来,让人值得被爱在于能够做到“恰取所需”,不去过多麻烦他人,不贪婪,不索取,不过分要求,不道德绑架,他们上车一般不会要求他人让座,如若确实需要帮助,他们会很客气地问:“我身体不方便,请问能否给我让个座呢?”他们语气平和,温文良善,语句里边没有胁迫,没有抱怨,同样没有卑微,没有乞求。 他们接受帮助之后真诚道谢,报以微笑,让座的人同样会为自己的善意被接受而感到高兴,为遇到这样的长者而感到宽心。他们让人心甘情愿施与援手,而且,因为出手相助,年轻的人也会感到自己变得神圣且高大起来。一切只因他们值得。 所以,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在于坚定不移地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价值,这种认可不因为他人态度,世事变迁而改变。 这种认识,可以来自于童年时父母的关爱,但更加来自于个体充分地,完全地投入到生活中,深切地,明了地认识自己——我即是我,明心见性。 在此之前重要的是,学会客观地去评价与解释周遭的人与事,多些来自本心的赞美与肯定,少些蒙蔽双眼的愤懑与怨念。 只有投入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命的美好与活着的宝贵,他们了解,在人世间,除了爱与被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表达其炽热情感的千万分之一了。 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