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淑敏 你可能患有一种社会性的“疾病”,一种并非打一针就好的疾病。像社会中许多其他人一样,你可能从小到大一直认为爱自己是不对的。社会告诉我们为他人着想;教会告诉我们爱你的家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好好爱自己”,然而,你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想得到现实的幸福,就必须学会爱你自己。 从孩童时代起,别人就告诉你,爱你自己——尽管当时这对你是十分自然的——无异于自私和骄傲。你学会先人后己、多想别人,因为这样才显示出你是个“好”人。你学会自我埋没,并且常常受到“把你的东西分给妹妹”之类的教育,至于这些东西是你的宝贝还是珍爱的玩具,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妈妈或爸爸未必与他人分享他们大人的东西。你甚至会被告诫:你应当“坐在那儿别出声”,或者“你应该守规矩”。 儿童们自然认为自己是美丽的和重要的。但等他们到了十几岁,社会教育便在他们的思想中扎了根。人人都持自我否定态度,并随着岁月流逝而越来越甚。毕竟,你不能总是爱你自己——否则,别人会怎么看你! 当然,这些社会信息的微妙暗示本身并不带有恶意,但它们的确束缚了个人意识。从父母、兄弟姐妹、学校、老师和朋友那儿,儿童们学会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社会礼节——成年人之间所特有的“潜规则”。除非为了取悦于大人,儿童们相互之间从不理会这些礼节。看看这些礼节吧:大人进来时要站起来;离开饭桌前要征得大人同意;容忍别人没完没了地拧脸蛋、拍头顶……其中的信息很明显: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么;别人是重要的,你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首先产生的后果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断”,而后便是随“礼貌”而来的诸多后果。这些所谓的“礼貌”,是你根据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意识、降低自我价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摈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你成年之后,你可能会感到难于爱别人,因为能否给他人以爱直接取决于你爱自己的程度如何。 爱,就是能够并愿意让你所关心的人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处世做人,而不强求他们满足你的意愿。从定义上讲,这或许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接受这一定义。那么,你如何能够让别人根据其意愿处世做人而不强求他们满足你的意愿呢?答案非常简单——爱你自己!意识到你是重要、美丽而有价值的。一旦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便不必依赖别人提高你的价值,也不会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你的旨意。如果你有安全感,你便既不希望、也不需要别人同你完全一样。首先,你是独一无二的。再者,强求别人与你一样将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独特性,而你之所以爱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与众不同之处。这就对了。你首先学会了爱自己,很快便可以爱别人,并通过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来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样,你对他人的帮助中没有虛伪的成分。你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博得感谢或获取奖赏,而是因为你从帮助别人或爱别人之中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然而,倘若“你”是一个毫无价值、不为自己所爱的“你”,那么帮助别人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自己毫无价值,你又如何去爱别人呢?即便去爱,你的爱又有何价值呢?而且如果你不能给他人以爱,你也就不可能得到他人之爱。的确,如果将爱给予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种爱又有什么价值呢?爱——无论是给予他人还是得之于他——首先要从完全自爱开始。 你可根据自爱的能力来审视你所有的自我感觉。不要忘记,自我嫌恶无论如何不是一种比自爱更为健康的情绪。即便你不喜欢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不要嫌恶自己,嫌恶自己只会使你陷入惰性并受到损害。不要嫌恶自己,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下决心不再重犯,但无论如何不要将错误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