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加 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我就是女汉子”之类的话语,却绝少听到“我是男闺蜜”。细想这个问题:女汉子,那么首先是个女人,然后具备“汉子”的特征,也就是“女人男性化”。与此相对应,“男闺蜜”就是对男人表现出的女性化特征的概述,意味着“男人女性化”。相比“女汉子”,男人很少把自己称为“男闺蜜”。 为什么女人接受自己具备男性化特质,而男人却回避承认自己具备女性化特质呢?要想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介绍一个概念:第一性和第二性。 圣经上把男人称为第一性,女人称为第二性。上帝先造了亚当,然后利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所以,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陪伴男人。心理学上也把男人称为第一性,即优势性别;女人称为第二性,即劣势性别。波伏娃的《第二性》一书中说到“在男权主导的社会里,女性被认为定义为弱者、依附、从属于男人,继而变成了相对于男性即第一性而言的第二性,预示着不独立、不自主”。也许正因为男权社会,所以男人总是这个社会的把控者,有很多性别优势会被赋予男性身上。 当然,如果从自然科学分析,结果也许是违背这个定义的。因为在自然界,雌性是首先出现的,并且是可以脱离雄性完成生殖的,比如孤雌生殖。可以理解为雌性才是自然界出现的第一性。但是,人类社会不是科学可以完全解释的,人类文明的发展造就了当前男权社会的现状。男人第一性,我们不排除这个结论是男权社会的印记。 即便如此,我们千百年来已经不断受到社会所赋予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影响,我们对两性也形成了很多刻板印象。男性作为第一性,即优势性别,总是被赋予相对更多的正面印象,比如果断的,豪放的,坚强的,宽容的;女性尽管也有正面印象,比如温柔的、体贴的,但似乎总是伴随着更多的负面印象,比如,依附的、不独立的、小心眼的、爱计较的、不理性的。基于此,男性化的女人,即女汉子,是从第二性向第一性的转变,那么就更容易被理解为兼具了男性的优势品格:豪放,宽容,不计较,胆大,勇敢等。相反,“男闺蜜”是第一性向第二型转变,更容易被选择性地赋予负面特质,比如阴柔的、怯懦的、不爽快的。 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无不受到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女汉子”和“男闺蜜”的主体,无形中也觉得自己具备这些特征。所以,从性别优势角度而言,女人男性化是从第二性向第一性转变,从“差”向“好”的转变,所以女人很乐意认为自己是进步的。但是男人女性化预示着从第一性向第二性的倒退,是“好”向“差”的转变,故而不愿意承认和表露。所以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女人喜欢自称“女汉子”,而男人不愿自称“男闺蜜”。 在男权社会,男人作为优势性别,对女性的偏见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婆娘气”、"真是个娘们"、“这人像个女人似的”,用“女性化”对男人进行贬低,恰恰是对女性最明显的歧视。这也是一种印证。 当然,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无论男女主体主观上是否接纳自己的异性特质,不可否认,社会对“女汉子”和“男闺蜜”的接纳度在逐渐地提高。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