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的是一种面对的取向。 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是有这种取向的,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都是在试图解决问题和化解问题,但却缺少一种体系化的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化解不安全感的信仰。 所谓信仰就是一种面对苦难和面对恐惧的三观。 当原始人在黑夜的时候,面对巨大的星空和四处闪烁的兽眼,他们会有一种原始的不安全感,宗教由此发展出来,宗教的意义在于人类创造了一个比他们自身更伟大的事物,而当我们臣服于这个伟大的时候,它是可以接纳我们的。这就为没有根的四处漂泊的人类找到了精神的支柱和基本的根。 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可以由三个途径拥有:宗教、哲学和心理学。宗教是让我们相信有更伟大的存在超越于我们,我们需要有所归属和臣服于它,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安全;哲学则是告诉我们人类世界里的通用规律,如果遵循它,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利益;心理学是帮助我们更深地进入到自己的内在,从中找到力量以面对外在的种种困厄。 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可以给我们提供如下安全感: 1.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我们需要理解它早就不断宣示的法旨,一旦我们体验到它的存在,那么一切混乱都可以得到解释。 比如一个信仰上帝的人,在面对人生最大的丧失——在车祸中丧失了丈夫和自己的左腿,她会不断跟自己说:上帝这样对我,一定有它的旨意的,我只是现在还没有体会出来。如果你觉得她是在自我欺骗,那么说明你实在不懂得一个人在遭遇如此痛苦的时候的体验。最终她找到了答案,因为她开始成为残疾人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她说上帝让我的痛苦成为治愈之泉,让我可以真正的帮助那些在深渊中的人们。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信仰帮助她,让她找到了痛苦的意义,而当痛苦有了意义之时,就是她可以化解痛苦之时。 2.它是强大的,我们可以依恋的容器。 心理咨询的原型就是基督教的告解室,任何一个怀着秘密的人,都可以将他的痛苦和不为人知的内疚释放到这里,得到倾听、理解和接纳。就像是一个孩子,可以得到真正的宽恕、接纳与认可。任何人对痛苦的忍耐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这个容器开始无法承载更多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容器,帮助我们接纳。没有比上帝或者佛更可以接受我们所无法承载的了。当然,心理咨询也可以承担这个任务。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指望父母、亲朋好友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可以施以援手,但同时我也看到很多人在自己最绝望、最困惑和最无力的时候,是不能向任何人求助的,她们或者害怕父母太脆弱无法承受她们的痛苦,或者害怕父母、亲友会根本没有能力理解她们,反而会在自己的伤口上补上一刀;或者感觉父母或者亲友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帮助自己。 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恒定的强大的永远存在的客体,供我们依恋和依偎? 信仰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3.它是可以让我们找到秩序的,让我们可以面对这个世界。 宗教和迷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信仰还是吸毒。信仰是可以赋予一个人能量的,而邪教则是吸干你的能量的。信仰是强调我们自身的责任的,而邪教则是强调让我们退化为婴儿,完全失去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的。基督教让我们原罪,而佛教则让我们放下,无论哪个说法,都是对我们的舒适区有一个挑战,好的信仰是可以像母亲一样接纳我们的同时,还能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像父亲教会一个孩子打猎一样支持我们去冒险。 4.我们可以从信仰中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 我听到很多人都会告诉我:如果我早十年听你这番话,也许我的人生会有不同。我说的话有那么厉害吗?其实我说的不过是一些基本的常识,可是就是这些常识,在我们过去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在中国的文化里,传承和集体是大于个体化和自由主义的,但是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方面中国社会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的范畴,但是现代社会的框架是西方文明提供的,中国文化的那套理念在很多时候是无法和现代社会相容的。 比如,在过去的婚姻文化中,一个人的婚姻甚至是整个人生都由父母来设计,中国人注重的是传承,连改革都要从老祖宗那里说起,康有为变法也好,改革开放也好,我们都需要从过去的先贤那里汲取营养,才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 但现代社会大量的剩男剩女以及婚姻破裂的现象就在说明,我们在婚姻中使用的三观和调节情感的方法都来自上个时代的父母,但我们对情感的需求却是新时代的,因为好莱坞大片对浪漫的定义,会让我们对情感的需求的阈限极度提升,这就好像我们都是美食家了,可是却只能吃地摊食品。 结婚之前,我们选择配偶的方式都是父母的定义:要有车有房有存款,家境好,工作好,人品好,这样就等于婚姻幸福的标配,可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就三个方法: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这种粗糙的处理情感的方式来自我们在文革时代长大的父母们,在中国长期的动荡的年代,中国人挣扎在生死存亡的危机中,情感成为一种奢侈。可是当中国人度过了饥馑时代,我们已经拥有了活的权利,又该如何过更好的生活?我们如何在情感中获得爱? 这是上一代父母无法回答的。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