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夫妇最近在冷战。 具体方式呢? 就是截止到今天下午两点,文爸已经坚持了一个月十三天零十九小时,没有找文妈“那个”。 先说文爸这边,真的是很委屈、很愤懑——算算吧,结婚五年,每一次,文爸表示出一点儿想要亲热的意思,都会看见文妈皱着眉头、缩着肩膀、两只手挡在面前,一脸的心不甘情不愿。要说刚结婚那会儿,文爸觉得毕竟是大姑娘害羞,过些日子就应该没问题了,可是转眼孩子都满地跑了,自己和文妈也早就是老夫老妻,可是关起门来这夫妻之间的这点事儿,文妈还是扭扭捏捏、躲躲闪闪,好像次次都得求着她似的。 “我就这么让你讨厌吗?老子不要了还不行吗?”这不,在上个月的一次自尊严重受损之后,文爸痛下决心,要在面子上扳回一局。结果,就换做文妈这边慌神了——虽然表面上看波澜不惊,但私底下,她已经找过各位闺蜜问过千百次:到底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说句“讨厌”,是女主角的唯一责任 当然,不用闺蜜们出谋划策,其实文妈自己心里也清楚,需要她做的事情,实际上特别简单,不过就是解开扣子、抛个媚眼、卖点风情。可问题的关键,不是她不知道,而是她根本做不到,就连想象一下都很困难! 怎么说呢?按照文妈心中的事物发展顺序,所谓一场性事,就应该是——首先,男人一脸贱兮兮地迎过来;然后,女人小声说声“讨厌”再扭过脸去;至于再然后,就是整个屏幕黑下去,留给观众无限想象…… 等,等一下,为什么是“屏幕”? 人家两口子的事情,关“观众”什么事? 有关系。 在文妈头脑里,这些来源于电视的画面,虽然零碎,却清晰而深刻。 是的,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各种观念,自然也就包括性观念,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端坐在教室里从教科书里认认真真学到的——更多的情况下,它们都是在生活的片段中,无声无息地侵入我们的视野,继而被我们吸收、认可、信奉,最终成为很少会去主动怀疑的信条。 比如,在我们这一辈成长于上世纪70、80年的孩子们的记忆中,性是一个绝对不可言说的秘密。尤其是在只有女儿的家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心口不宣地对此相关话题坚决回避。于是我们所接受的最为直接的“性教育”途径,就是电视机屏幕上偶尔闪过的某些具有“擦边球”色彩的小片段。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视中的情节都是——对于男性的性暗示,女主角唯一的责任就是躲闪——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正常女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 莫名其妙的坚守 与文妈略有区别,小美则坚持认为:热衷性爱的女性,都必然是智商不高的。简而言之,就是缺心眼的。 同样是成长于一个家教甚严的知识分子家庭,小美的童年,一样纯净得如同王力宏代言的哇哈哈纯净水。有趣的是,喜欢电影的她,在一次自由联想中偶然发现:原来在她自己的心目中,性的同义词,不是羞耻,而是愚笨。一提到“对性有兴趣、有向往”的女性形象,她首先想到的,不是港式喜剧作品中,傻呆呆嫁不出去、见了帅哥就流口水的男人婆,就是青楼故事中,毫无一技之长、没有客人光顾的二货窑姐。不是这样吗?文艺作品里不负责搞笑的花魁姐姐,不都是卖艺不卖身,只负责和男主角谈情说爱吟诗作画的吗?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长大以后的小美,和文妈一样无法在性爱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感受自己的感觉——对于她这样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独立女性,怎么能够在生活里扮演一个让大家发笑的角色?哪怕这“发笑者”,不过只是存在于她的头脑之中。 就这样,还有很多很多“一旦认真思考,未免十分可笑”的性观念,虽然莫名其妙,就是如此坚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性是什么?它是好还是坏?自然还是下作?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认真思考,却习惯性地依照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行动着、表现着。生活中,很多小文夫妇式的冲突,并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只是夫妻双方各自“认为”的“正常的”性爱模式很不相同罢了。 悄无声息的演讲 除了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网络小说,我们头脑中的性观念,更多地,就是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尤其对于女孩子们来说,即便没有人特意来一本正经地讲解,她的母亲、姑妈、小姨、表姐,甚至是女性邻居和亲友,在生活中相关的表现,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讲述“性”是什么样子。 琳琳不是性冷淡,在性爱中的体会也很好,她只是不可以主动发起一次性爱,或者准确定说,她不可以面对并承认自己的性需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她的性观念太落后”,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琳琳自己也“知道”根本无须害羞,但是她的“不好意思”,就总是没有道理却又屡屡发生。 可能听起来有点老套,琳琳的妈妈就是和文妈同样的想法,从来不认为自己的闪躲可能带给丈夫误解。甚至,还很有可能,她和丈夫都同样认为这没有问题,这就是一个良家妇女在性爱生活方面的正常表现。但问题是时代在发展,当琳琳长大成人,表面上接受了所谓先进的性观念,但是她在内心无意识的世界里,和妈妈保持一致,才是最好的行动标准。 “在我早已成年以后的某天,妈妈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聊天,聊一些很女人的话题。关于性,她还是十分骄傲于她的‘没需要’,好像这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我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反驳,甚至隐隐觉得,不论时尚杂志里的专家们怎么说,妈妈说的总是对的。”琳琳感慨。 如何面对我们的孩子? 没错,妈妈说的,总是对的。 那么妈妈做的,就更加是不可置疑的了。 这个道理,放在性的话题上,可能让人觉得有点儿难以理解,那我们不妨就换了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 每次媳妇烧牛肉,小光都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她媳妇总是把土豆和牛肉一起烧。而小光呢?从小到大他在家每次吃到烧牛肉,都是会首先看见一只整只的西红柿,被盘子里的众牛肉包围着,然后被妈妈用勺子小心碾碎,化作汁水,让他伴着牛肉吃下去。明白了吗?问题的关键,不是烧牛肉到底应该配土豆,还是西红柿?问题的关键是“只有妈妈做的才是正宗的”。 所以,就像每到端午节,就一定有许许多多无聊的人们争论,到底是甜粽子好吃还是咸粽子好吃一样,我们坚持认为某些事情是正解,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是标准答案,而是因为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时候,身边的人们就把答案早早灌输到我们的头脑中去了——不仅如此,更加莫名的是,常常连那些给我们灌输答案的人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自己做了些什么。 好在除了沿袭,今天的我们还会反思。而很多今天我们自己的反思,就是在开始为我们的孩子树立一个与当年我们的父母不一样的榜样。只不过思考总是比行动难,我们希望孩子在将来比我们这一代生活的洒脱,就需要从今天自己开始有意的改变。想想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习惯了和伴侣一起手拉手散步?是否刻意回避同伴侣的拥抱、亲吻,哪怕它们仅仅是在表达亲密和支持?每当孩子问起,你又是何如向孩子解释有关性的各种问题? 终极的答案是“有爱” 艾拉是北京一所私立高中的班主任,她回忆说,去年夏天,学校对学生们开展了一次青春期性教育的大课堂讲座。当主讲嘉宾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性”字之后,瞬间整个会场一片嘘声。于是嘉宾紧接着问:“大家想到了什么?”孩子们陆续回答说:“不好意思”、“隐私”、“身体”、“流氓”、“怀孕”……在五花八门的回答写满了大半个黑板之后,主讲嘉宾在原本的“性”字上,重重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当时我自己坐在后排也很震撼,真的,现在的孩子们也许早就什么都知道了,但是恰恰这一点,可能我们这些大人都忘记告诉他们。”提起这一幕,今天的艾拉还是诸多感概。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