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个人没有爱了,是果断离婚更有勇气,还是凑合过下去更有勇气?” ——大概有感于近来几位名人大咖搅起的“离婚潮”,有人在微博上抛出了这样的小哉问。拉一拉下面回复中的意见,貌似多数讨论者都被这个伪命题绕进去了,对待婚姻和感情抉择层面的问题,依旧在所谓“勇气的比拼”上纠结。 此种思维定势,还更经常出现在围绕自杀展开的论辩当中。每当有什么人竟敢不顾一切地顾自摔门走掉,身后诸多质疑、盘诘声中,往往也总少不了那句尖酸的老词——“活着可比去死更需要勇气”。许多习惯性选择蹲姿的人,就靠这句辩护词给长脸,反而引颈傲然起来,就仿佛在漫长折磨的尽头,有一尊“最佳忍受大奖”和“生涯最具勇气人士赏”在等着他似的。 但我想提醒这些热衷增长受苦值的人士:一、在离婚问题上,勇气不是最高价值。幸福才是。二、离婚需要大决断的勇气。不离,有习惯、利益和互相拖垮的恶意就可以苟延。三、如果双方当事人早已“相恨”,整天“互殴”,离婚,是为了从此幸福。不离,是为了什么?延长不幸? 有话说:“人生中大部分痛苦,都缘于应当离场而不愿离场的执着。” 任何痛得死去活来,却熬着不愿分手、不肯撒手的关系,即使当事人抛出再高贵的理由,甚至声称全为了爱,我们也要敢于不留情面地揭穿:不, 这不是爱。这是病,得治。欢迎不同意此点的人组团来削我,我愿意为了捍卫这个观点,与人舌战三天。 惧怕分离,在心理学的解释中,是一种依恋障碍。起因于个体早期发展中与母亲的接触受挫而导致的分离创伤、缺失感和被抛弃感。进入成年生活后,为了对抗这种分离焦虑,他们宁愿寻找种种借口,深蹲在无法饱足、充满伤害的恶劣关系里,也不愿起身离开,去寻找平静。 而以灵性整合导师艾克哈特·托尔在其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的观点来看,所有自孩童期起逐渐积累的负感受,都寄居于我们潜意识的深层, 最终聚集成为盘踞我们体内的“痛苦之身”(pain body),它嗷嗷待哺, 顽固渴求“滋养”,迫使我们以沉溺于负能的情绪及主动或被动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去满足它。 我常对那些在糟糕关系中执迷而不懈的人说:“你对痛苦如饥似渴。”——听上去这有悖常识,却是不易被觉察的实情。多数人不愿面对问题、了算过往,不过是因为更加习惯于痛苦罢了。相较于脱离了恨怨纠缠之后的神清气爽,痛苦的处境才更熟悉,也更易得手。就像面对麻烦而无所适从一样,许多人更不具备处理幸福的能力。幸福感的陌生,更令人手足无措——它如此突如其来、前所未有,所造成的压迫感,叫人很想马上避开、逃走,或者尽快亲手结束它、葬送它。这也是我们总看到一些“专爱人渣综合症患者”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长期驻足在毫无价值甚至有危险的关系中而不思撤离的原因。 我深信,懂得并且敢于明智“劝离”的情感顾问,才是业界良心。对于那些明明走不下去、过不舒坦的,也就是那些“怨憎会”的白金会员们, 从来只该以干脆利落的一字赠送:分。 大多时候,你真的必须分个手、离个婚、跳个槽,炒股的就忍痛割个肉, 干黑社会的就换个大哥跟,才会见识到正确的、开阔的、快乐的和受益的。 在亲密关系的问题上,你必须从错的、恨的、糟心的“两个人的疯人院” 里飞越出来,才能享受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福利。这就像以色列人必须先跟随摩西,劈开红海,出了埃及,摆脱掉受苦的身份,摆脱掉认为自己只配受苦的低价值感、低自尊,以及“人生就是受苦”的毫无理据的万念俱灰, 才能找到那片神所应许的“奶与蜜之地”。 前阵子很火的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有句台词可以当选全剧最感人告白。当结夏有些心虚地向追求她的淳之介坦白自己的离婚身份时,这位看上去有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快递男却坦然道:“那也就是说,结夏小姐正在通往幸福的途中喽!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幸福,不是吗?” 是呀。很多时候,聚合、捆绑只是恶意与懒惰的延伸,而理智地分手、毅然地离开,是对自己最大的善举。如果说所有的相爱都是六合彩,那么, 所有的分手也都值得我们庆幸——至少,它使我们从此走在去买彩票的途中。 - END - 匡匡 畅销书女作家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