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都市快报 编译自《华尔街日报》 你的伴侣是不是总希望你能从蛛丝马迹中察觉到他们的生气或郁闷?这样的伴侣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渴望对方的关注。这种类型就是焦虑型的“依恋型人格”。 当你的伴侣出差时,你是不是总要担心他会对别人产生兴趣?这样的焦虑状态显然也是焦虑型“依恋人格”的显著特征。但是,如果你的伴侣是回避型的“依恋人格”,这样的担忧也许不无道理,因为据研究统计,回避型的人出轨几率较高。 Chuck Ford告诉妻子,他是那么爱她,他喜欢走路的时候牵着她的手,看电视的时候搂着她,而且时不时都想拥抱她。 Mr. Ford的妻子,66岁的退休高中教师Judy Ford则说,20年来她一直在努力接受这一切。“别的都克服了,但我实在不喜欢两个人搂着坐在沙发上两小时。”她笑着说。 自然界给了我们无数相对事物相互吸引的案例,其中最难解释、最状况不断的当数性格相反的人相爱了。 “给予派”乐于表达他们的感情:拥抱、亲吻、鲜花,甚至空中文字(指飞机放烟在空中写出成的文字或图案),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过火”;但同时,他们也渴望从对方那里获得爱的回应。 “保留派”则喜欢把自己的爱深埋心底,表达爱对他们来说有些尴尬,通常他们都是被动型的人,有时甚至会对别人的表白也感到不舒服。 专家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两类人群在初相识的时候,相互吸引非常自然,因为他们是那么不同,而人们总会爱上自己没有的事物。比如说,“给予派”常会觉得“保留派”神秘迷人,却又搞不懂他们究竟有什么想法,因此会更加主动地去表达和追求。 但如果他们交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变得很糟糕——这两种类型的人会互相激发起对方身上最差的那部分性格:“给予派”因为常常得不到反应而渐渐冷却,“保留派”出于自我保护更是会迅速抽身,这时为了挽留,也许“给予派”会更多地表达感情,但这只会把“保留派”推得更远。 61岁的退休社会学老师Chuck Ford回忆说,在20年婚姻的早期,他就总觉得妻子没有充分回应他的感情:她很少主动拥抱或亲吻她。而且即使有时散步时妻子允许他牵着她的手,Ford也能明显感觉到她并不喜欢这样。 “所以我开始抽回我的感情,我觉得既然婚姻关系不理想,那不如去钓钓鱼,打打猎,或是专注于研究,做做生意。”Mr. Ford开始逃避,他担心这段婚姻不会持久。 Ms. Ford当然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问丈夫究竟是哪里出了错。Mr. Ford告诉她:“我需要更多的身体亲密度来感受到你对我的爱,当然,不一定是性。”Ms. Ford提醒丈夫,德美式家庭(一个德国人和一个美国人组成的家庭)通常不是“亲吻拥抱型”的。 “我不善表达也不太会做亲密的举动,并不说明我不爱你,我只是更喜欢以行动的方式来表达:比如打扮一个漂亮的家,计划一些家庭旅行,举行一些家庭聚会等。”Ms. Ford说。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都可以被归为“依恋型人格”,一半先天遗传,一半后天养成。 “依恋”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这与进化过程中的人类形态有关;但过分依恋是生活经历造成,比如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或是孤儿,长大后常会缺失部分人格形成“依恋型人格”。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系统科学家Amir Levine认为,“依恋型人格”可分为三种: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的人占到50%以上,他们向往亲密关系,而且表达方式不错,为人热情、富有同情心,喜欢与人亲密相处。 焦虑型的人占20%,他们总为自己与爱人的关系担忧,担心对方不爱自己,这部分人在恋爱关系中通常都是上文提到过的“给予型”。 回避型的人占25%,他们认为过于亲密的关系会失去自我。 依恋型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Ford夫妇在20年的婚姻生活中通过沟通学会了愉快相处。 “我知道让你在朋友面前和我拥抱很难,但在家里我真的需要拥抱每一天。”Ford说。——说出你的真实想法,这是第一步。 现在,每天Mr. Ford回家时和睡觉前,Ms. Ford都会给他一个拥抱,外出时她也会主动牵手了。 Mr. Ford也调整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他知道不能把妻子口头上的不擅表达爱太当真,此外他也学会去享受妻子的爱的表达方式——一次特别的周末计划,准备妥当的野营冷冻食物,一次惊喜热闹的家庭聚会。 “我们性格相反,这刚好可以完美互补成一个共同体,这都源于良好的沟通。”Mr. Ford说。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