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学会变通,不能一味地直来直去。诚然,直来直去的讲话固然会给人留下真诚的爽朗的印象,但是如果不分情景、不分场合,一味地“直言以告”,这些不适当的“直言”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不是使人感到抵触、厌倦,就是加重别人的心理负担。结果你非但没有说动人,反而会损害和谐的人际关系,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请教对方“假设您是我”,令其为你着想 妻子正在用缝纫机缝衣,丈夫坐在她身旁唠叨:“慢些,小线就要断了。把布翻过来。停止!然后把布拉直。” “请你住口!”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缝纫。” “你当然懂,太太。”诙谐的丈夫答道,“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试想,下一次丈夫开车,妻子还会在旁边指手画脚吗? 多半不会。 为什么? 因为这位聪明的丈夫,通过转换角色,让妻子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进而理解了他的苦衷。 在心理学上,有“角色效果”之说。即是指,如果你给某个人一个角色,比如长官、士兵、教授、学生,这个人就会在假设自己是这个角色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了这个角色,按想像中的这个角色的思维方式去工作、生活,甚至举手投足都带上了这个角色的味道。 当妻子忙着缝纫时,丈夫在一旁喋喋不休。妻子的角色转换了,似乎成了正在开车的“丈夫”,于是,她一下子便明白过来:任何人在专心致力于某项工作时,都不希望被人干扰,那些横加干涉的行为是多么不明智、多么不受欢迎啊! 不过,让对方转换角色、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似乎说着容易做着难。 如何以最快最轻松的方式令对方转换角色呢? 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询问对方:“假设您是我,您会怎么办?”或者“您看我该怎么做呢?” 以这种方式,一位设计师轻松地应对了他的一个苛求完美的客户。 该设计师长期为某文化公司做图书的版面设计。文化公司的负责人是个完美主义者,常会在看完设计图之后,让设计师反复修改,直到他满意为止。 一次,设计师为文化公司设计一套图书封面。设计师很用心,作品完成后,本人很满意,办公室的同事也认为很有创意。 可是,文化公司的负责人看了封面之后,并不十分满意。他通知设计师,让他再仔细想想,再多改改。 为此,设计人员很苦恼,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创意。 无可奈何之余,设计师打电话给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向他请教:“对不起,我一时还真想不出更好的方案。假设您是我,您会怎么做?” 对方迟疑了一阵,然后回答说:“让我想想吧。如果有新的想法,我再告诉你。” 结果,这位负责人接受了原先的封面设计。因为当他自己去设计时,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创意。 一句“假设您是我,您会怎么办”或“您看我该怎么做呢”的请教,不仅能让客户理解你,也能让忽视你的领导为你着想。 一天,一位前台接待员遇到了难题。一位客户打了好几次电话,找老板。她把这件事立即告诉了老板。但第四次,这位客户又打电话过来,埋怨她没有及时转告,原来是老板没能及时给这位客户回电话。 为此,这位前台接待员很发愁,她不知道,如果这位客户再打来电话质问,她该如何处理。 她想,如果对老板说“你不回电话,××先生很生气!”老板肯定会不高兴,说不定还会怪罪于她。 于是,她改口向老板请教,说:“我遇到点儿麻烦,需要您的帮助。××先生打来4个电话,他对我很不满,因为他没有接到您的回电。下次他再打来电话,您看我怎么答复他好?” 结果,领导一下子便明白了她的难处,立刻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工作中,许多人都会遇到这类情况,因为缺乏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被客户抱怨、被领导批评、被家人指责,却又不知如何去协商。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难,只要让对方“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我们的处境和本心。 为此,不妨委婉地问上一句,如“假设您是我,您会怎么办?”或者“您看我该怎么做呢?” |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