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提个问题:看到有些回答说什么环境,假设两个人的家庭条件相差大,但是从小到大都是在同一所幼儿园.....同一所大学。在学校度过了绝大多数的时光,比如说寄宿,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环境影响又如何定义? 答: 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单单是门当户对的问题,你的问题分两个问题,一个是父母的意见到底占婚姻比例的多少,另一个问题才是门当户对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父母意见的比例,这取决于自己的独立程度,独立包括精神独立和物质独立,不是说我赚钱了,我一个月给我妈2000,我就独立了。许多人虽然一个月给自己妈两千,但连自己吃什么,穿什么,交什么朋友都没有谋划过,吃什么,随便,穿什么,随便,做什么工作,随便,读什么书,随便,交什么朋友,随便……然后父母一手调教了,那基本上,睡什么女人,也就听父母的比较好。这时候,别说门当户对,就是父母说要三房一厅买BBA包生儿子才结婚,那就得三房一厅买BBA包生儿子才结婚——当然不是说这种就一定要改变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自由是一种荣耀,对于某些人来说,自由是一种压力。 当然,一般来说,稍微有点主见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妈宝,男人是这样,女人也是这样,一方面大部分妈宝的自主找乐能力的确很差,另一方面,双方父母的介入毕竟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许多事情,关起门来两个人搞一搞就解决了,到父母那来基本上纲上线。如果要成家的话,还是尽量学会自己做一些判断,到了一定阶段,父母是哄的,自己的路是要自己走的。 接下来才是门当户对,其实我感觉门当户对应该是三观一致,而不是单纯地看谁家富谁家穷,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家里虽然很有钱,大学毕业,但仍然喜欢男人养着自己啥都别操心只要有好看的包包和衣服,男人多点时间陪自己就够了,而这个男孩子,也一样家庭富裕大学毕业,但很上进,希望自己钻研一点东西,自己和别人要有话题交流才会兴奋,那么他们虽然一开始出于荷尔蒙的原因相处的很好,而且男人想我也养的起你啊,咋看没什么问题,但天长地久,两人的成长速度开始脱节,这对于婚姻稳定也不一定有好处。 所以,所谓的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学习能力,成长速度和对一些基本事物的看法是否一致,一个是挥金如土的,一个是葛朗台,哪怕爹都是高官也合不来,而如果都心胸比较豁达,可以互相商量一些事情,有着差不多的三观,又同样经受过一些基本教育,对父母都能保留自己的界限,那教授的女儿和农民的儿子,在一起也完全没有问题。 最后说一句,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家庭好一些,他们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感情这个东西,不是当事人,谁又说的清楚?何况父母的价值观,和现在的多元化价值观,本身有许多矛盾的地方。许多父母,本身对于幸福家庭都没有概念,所以在婚姻选择上,有许多另人哭笑不得的矛盾。比如说,许多父母一开始闹,觉得自己孩子是个宝,对孩子的对象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然后又急,觉得别人都有第三代了,然后催孩子快点生养好像是个异性能交配就可以了……或者说,他们觉得自己活一辈子都是为了孩子,但子女不幸福了,比如老公出轨了,被家暴了,被完全地不尊重了,就又说忍忍就好了,只有唠叨,没有建议,只有计较,没有担当——他们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对你好,但他们也是个会判断错误的普通人,何况这个判断错误的后果,不用他们自己承担,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 其实我觉得,现代社会,大家不要太急着结婚,先长大,先独立,先有担当,先有自由,先有眼光,然后选一个心爱的人,尽量构筑一个快活的家。 答: 我对“门当户对”的解读是:维系婚姻持久稳定的基础是双方相互尊重,绝不因为任何事情看不起对方。 之前看过Malcolm Gladwell的《Blink》一书,里面提到了美国人做的一项社会学研究,大致是讲研究人员对大量夫妇进行采访并对过程进行录像,研究人员通过仔细研究录像中夫妻双方的表现(主要是微表情),可以准确预测其离婚情况。而他们判断的依据,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在采访过程中,夫妻双方是否针对某个问题表现出对对方的不屑或鄙视。 这是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把结论应用到实际中去,那就是如果想要营造一段健康持久的婚姻,那就要保证夫妻双方不能对彼此心存任何的不屑或鄙视。 读书看到这点时,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仔细反思了身边亲人的婚姻状况,无一例外的和这个结论相吻合。 所以,门当户对不是幸福婚姻的冲要条件,但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会增大埋下矛盾隐患的几率,这种矛盾往往不直接来源于夫妻本人,而是来自双方家庭施加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长期的作用下,难免会影响到当时人双方对彼此的态度。也就是看不起、看不上、不顺眼、鄙视、不屑等等的近义词。一旦这种态度滋生,那么婚姻的稳定性就开始动摇,即使不至于婚姻破裂,也难免会矛盾重重,生活不快。 我眼中理想的婚姻是:夫妻双方对彼此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是仰慕,同时,也能被彼此的家庭所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