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文章的一开始,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发过朋友圈了? 说实话,在参加工作后,我已经从当初的 " 朋友圈话痨 " 变身成了 " 朋友圈隐形人 " 。 好像人越长大,有些情绪就越难说出口。在追求高效稳定的大环境下,情绪这个东西反而成了 " 行走江湖 " 时的负担。 从前分享欲爆棚的我,在听了太多 " 成熟的人不发朋友圈 " 、 " 远离负能量朋友圈 " 的论调之后,如今发朋友圈前瞻前顾后的模样,就像一个怯懦的小孩。 发一条难过的朋友圈,要屏蔽爸妈,怕他们担心;发一条出游的朋友圈,要屏蔽领导,怕他们多心;发一张自己觉得很好看的自拍,又怕屏幕对面的人来一句: " 这也不好看呀。 " 尤其是前一段时间,看见知乎上的一个话题:朋友圈中有哪些行为或做法显得特别low? 看着7000多位网友们列出的种种 " 朋友圈恶行 " ,我赶紧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你别打扰我,我也不碍你的眼。 只是那些想要表达却未曾说出口的喜怒哀乐,它们仍压在我心底里。四下无人的夜里,心里想的还是:好希望我的情绪能被看见。好希望有个人能告诉我,你的好,你的坏,你朋友圈里的一切,我都能理解。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明明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在种种顾虑下,小心翼翼藏起所有情绪,生怕被人议论。不发朋友圈不是因为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是随着朋友圈的 " 真朋友含量 " 逐渐降低,我们的表达成本和形象管理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可是自我压抑的时间长了,我好像并没有因此变得更成熟,反而多了很多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有时候我真的会忍不住质疑:掩饰自己情绪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必须要保持缄默才算成熟吗? 直到有一次我帮爸爸清理手机内存,无意中点开他的手机相册,我才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的爸爸和大多数人的爸爸一样,内敛,严肃,不善表达。 原以为他手机里的照片无非是出去玩时拍的花花草草,可当我点进去之后,却发现他相册里满满当当的,都是我几年前发在朋友圈里的故事。 看着几年前我拙劣的P图技术、变形的五官、彩虹般的夸张发色,我有点惊讶又难为情。我忍不住开口: " 爸,这都几年前的照片了,你什么时候存的。 " 他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他跟我说:" 这几年都看不见你的朋友圈了,是不是把我屏蔽了。想关心你都没机会了。 " 我鼻子一酸,拽了张纸就走出了屋外,眼泪哗哗直流。 我们总被告诫,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被控制的情绪背后,那些没有发出去的朋友圈背后,也许藏着被拒绝的关心呢? 就像有人说,表达的意义,不在于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在于,让你分辨出,谁才是真正愿意理解你的人。 前段时间,工作和感情都不顺利。路过某个十字路口,发现这个路口就像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人生。 我随手拍了一张图,想要配文字,又怕别人说我矫情,所以直接发出去了。没想到,十几分钟后,我竟然收到了一位老朋友的留言。 " 你怎么了,你不开心吗? " 看着这条简单的留言,心脏外部那层坚硬的壳就像被人揭开了,我蹲下来大哭,瞬间柔软得一塌糊涂。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都是普通人,拥有的也只是普通人都会有的喜怒哀乐。开心了会发一串 " 哈哈哈 " ,难过了也会写一串矫情文字。拍了照会认真P图,赞少的那条朋友圈,也会悄悄删掉或转为仅自己可见。 那些散落在朋友圈的日常,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正在用心记录自己的小日子。 一条小小的朋友圈并没有影响人际关系的力量。它只是在某个脆弱的关口,给人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然后抱着这个出口,我们终究会在鸡飞狗跳的生活里,找到可以安然栖息的爱,可以全然相信的理解。 抱着这些被爱的、被理解的瞬间,我们就可以继续相信下去,继续生活下去。继续鼓足勇气,用生命中遇到的所有温暖去对抗那些艰难的小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