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朋友想让我帮帮她的闺蜜,说起她这个闺蜜伊伊,什么条件都不差,长得也很漂亮,看上去是一个非常阳光,很爱笑的姑娘,所以生活中一直不乏男孩子追求和喜欢。 可是她偏偏从大学就开始每次都一定要跟同一个类型的男人谈恋爱。 关键是每次都找那种生活过的特别凄惨,或者是跌落人生谷底的男人去谈恋爱。 朋友每次都告诉她,这样的人不合适,干嘛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遭罪,受苦? 可是怎么说都拦不住,她自己说自己觉得这样的男人对她有致命的吸引力。 好,那你就去好好谈吧,可是谈恋爱总是没过多久就哭哭啼啼地分手,没办法跟任何一个男人恋爱超过半年的。 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但凡再次遇到同样可怜兮兮的男人,她一定又冲上去,还信誓旦旦的告诉我:这次一定是真爱!” 其实像朋友闺蜜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 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这样的情况都有一个关键点叫做:“过往没处理完的情结。” 因为有没有被处理完的过往的情结在隐隐作祟。 在心理学里,这种过往没处理完的情结也被称作“未完成事件”,在20世纪初被德国的完形心理学家发现。 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 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 朋友觉得伊伊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听了我的简单分析,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 那么伊伊的过往没处理完的情节是什么呢? 在咨询中我了解到:伊伊父亲在外工作了20年,无论怎么做一直都是基层,可以说事业一直不如意。 在伊伊的印象中,她小的时候爸爸做的最多的事情除了抽烟,就是叹气。 而伊伊的母亲呢则总是在家里各种嫌弃父亲,她妈妈总是会说: “我这辈子跟了你真是瞎了眼了!我把我一辈子搭到你身上,啥也没混出来!” 总之伊伊的父亲总是会被她妈妈形容的一无是处。 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圆满的幸福的。 而在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样。 所以我们总是试图改造父母,把自己现实中的父母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父母,从而把自己现实中的家庭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家庭。 而这,也已经内化成为伊伊潜意识的一个愿望。 可惜回归现实里,我们在改造父母的过程中,总是会受阻。 渐渐的又会发现做什么没用,但潜意识的愿望却一直存留着。 所以就会出现像伊伊这样,当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中,再次遇到跟父母类似的人的时候,就会激发出对这类人的兴趣,产生感受,就很容易爱上对方。 伊伊总是会去找一个脆弱的,无助的,在事业上受阻的男人谈恋爱。 是因为这样状态的男人恰好符合她小时候对于父亲的概念。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看到这样的人,她就忍不住进入了关系,同时也激发出她想要去改造这个男人的动力。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更大的困境是,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每次这样全情地投入关系,结果每一段类似的恋爱都会无疾而终。 我发现在亲密关系中,伊伊特别能照顾对方,包括照顾对方的情绪、想法等等。 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她往往会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做到一个完全满足对方的角色。 比如自己大姨妈来的时候,肚子特别疼,但是如果男生下班回家说自己没有吃饭,她还是会忍着疼痛立刻去给男生洗菜做饭。 一段关系的建立和停留,都是因为互相需要。 因为我只看到男朋友对伊伊的需要,所以便问她对男朋友的需要是什么,是什么令她停留在这段关系里。 伊伊这个姑娘也很聪明,听我这么一问,半天没说话。 过了很久回复我一句: 老师,我懂了,似乎我只是想拯救这类的男人。 我又告诉她: “情绪都是来自于过往情结的重现,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么这个男人和你的这个行为,又令你联想到什么呢?” 这次过了足足一个小时,她回复我说: “老师我以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中间还有关系, 在我的感受里,我的父亲也确实是一个总不顺意不顺心的人,好像就是那个需要我去拯救的人, 可我没想到竟然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了这么久,老师我到底该怎么办?” 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看到问题即是解决问题。 我带伊伊去看了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是一个情结还不够。 我们的人生经验都来自于过往在我们的儿时习得的方式。 小时候我们感受到妈妈的指责是不舒服的,我们就本能产生想保护爸爸的愿望。 但是事实上,这个愿望本身没有好坏。 就像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一样,氧气本身没有好坏,如果说氧气是好的,把我们放入纯氧的空间里,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如果说氧气是坏的,同样把氧气全部抽离,我们也无法呼吸。 只有在合适浓度下,寻求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我们才能够正常的呼吸,关系也是如此。 在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内,我试着和伊伊建立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让她感受互动出合适的人际关系。 这样她以后再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自然知道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如何把握程度,建立一个健康的关系。 然后再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不断的提醒伊伊在关系中不自觉重复的模式,也就是她觉察到的拯救父亲的情结。 每一次觉察后,她都有新的感悟和深刻的体验,比如她会经常给我反馈: “老师,我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胜过于注重男朋友的感受?” “老师,在关系中牺牲自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直到有一天,她跟我说: “老师,我突然明白了,我在做了这么多之后,还是无法拯救我的父亲。” 我对她说:那恭喜你,这就一个成功渡过过往情结的过程。 当我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父亲和我们象征性的父亲并不是真的同一个人,才能脱离掉自己的潜意识的愿望,也就意味着处理完了过往的情结。 果然与此同时,伊伊在现实中很快甩掉那个一直不争气的男朋友。 并且因为她本身条件就很好,所以很快找到一个同样条件好,非常有上进心,看上去也更加合适自己现状的男人。 毕业后半年,她通过小助理转发给我两张照片,是她的结婚证登记照片,转告我,她已经跟这个男人结婚了,我也非常为她开心,祝她永远幸福。 有的人终其一生在寻找的那个人,往往是生命中的一个“情感缺口”的化身。 可能你的很多段感情看似发展的都是“机缘巧合”,但是你无意中寻找的另一半都是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弥补你心理的“空缺”,是一种过度心理补偿。 我们上面讲过的伊伊的例子是用自身的力量去填补心理的空缺,但还有一种过度心理补偿是:过于去要求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内心空缺”。 比如,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生经过筛选之后,选择了一个她觉得最能够给她安全感和陪伴感的男生,但往往结果也从来不美好。 因为她的匮乏感是很强的,她不仅要满足,而且还要不停的满足,她对于安全感的渴望是没有度的,这样下来对方会觉得特别累。 比如之前她可能只是希望男生多陪陪她,之后就要消息秒回,再后来可能每天都要查岗,再后来可能都看不惯和异性接触。 但这不是她故意这样的,她有时候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只不过一旦相关的场景让她触景生情,激发出内心的“缺口”,她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压抑住的冲动也会迟早爆发。 所以我见过的很多出问题的男女朋友都是过度补偿心理导致的分手。 一方很委屈不知道对方为什么那么“作”,另一方也很崩溃,因为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过度心理补偿”会把你最渴望的人带到你身边,然后再让你亲手逼走那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缺口”,所以映射到感情上的很多“情节”导致我们无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但只有找到合适的人,两个人才能互相理解、努力相爱,共同填补内心的“小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