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闺蜜聚会,几个女孩子围坐在一起,不外乎讨论着各自的男友老公们。谈话间,大家纷纷表示,和这些男人们沟通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事情,没有之一。 这些男人们每天都像个叛逆期的孩子一样,叫他往东走他偏往西;叫他少抽点烟,点完头就当耳边风;叫他晚上早点睡少开黑,刚说两句,竟然就大发雷霆! 看着闺蜜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的样子,我决意认真讲一下这个问题,帮更多女生避开沟通的雷区。 首先,我们要知道男人这种生物天生想彰显主权,征服欲和控制欲让他们在一段关系中急于表明自己的主导位置。 所以,你想让男人乖乖听你的话,是要讲策略的。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想说服别人不要干某件事,摆事实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即使当时点头,过后就当耳边风了。 比如你想让一位男士戒烟,指着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说上一百遍都没有用,他该抽还是抽。 而聪明人则会把他带到一个因为吸烟得了肺癌的病人面前,再把他肺部黝黑的CT照片给他看,引发他的焦虑和恐惧,告诉他如果继续吸烟,过不了多久他的肺也会变成这样,估计他当场就会扔掉手中的打火机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与人的交流其实是大脑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对话。大脑基本上分三层结构,最外层是大脑皮层,掌管理性;中间是哺乳动物的脑,掌管情绪;最里层是蜥蜴脑,掌管最原始的行动,如呼吸,心跳之类的人体基本功能。 想成功说服一个人,就尽量不要和他的大脑皮层对话,而是要和最里面的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蜥蜴脑对话。 回到戒烟那个例子,理性地告诉他吸烟致死率只会让他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而用真实场景触发他的焦虑和恐惧。也就是与蜥蜴脑对话,无疑是更有效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和男人的蜥蜴脑进行对话呢? 1 引导男人付出,让行动影响蜥蜴脑 人们通常认为先有了某种态度,然后才会去采取某种行为。而真相却恰恰相反,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之后,态度就会随之改变。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有强烈的排华情绪,心理学家拉皮尔询问了美国128家旅店和饭店的老板,问他们是否愿意在店里接待中国人,超过90%的人回答不愿意。 但是当心理学家真的带着一对中国夫妇出现在店里的时候,这128家里只有一家拒绝了中国夫妇。 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态度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对行为的事后解释。 因此,想要改变男人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男人行为投资,通过让男人一个个具体的行为付出引发对你态度的逐渐转变,从而让他更爱你。 比如你想让男友对你加班这件事更心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发个微信说“宝宝你辛苦了”的层面上,那你就可以让男友在你每次加班的晚上来接你,让他送你回家。 这样,他就会因为你加班而付出了更多的行动,包括去你公司楼下的路程,等你的过程,送你回家的过程,在他付出的整体行为中,男友就形成了更深刻的印象,他也会更加理解你工作的辛苦,对你有更多的责任感。 相比他躺床上对你发一个微信,他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行动,这就是引导男人的行为投资。男人在为你做了更多的事之后,就慢慢养成了照顾你的习惯,这就是行为改变态度的具体例子。 当然,行为投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假如你老公从来没有给你倒过水,你却想一下子就让他养成每天晚上给你泡茶的习惯,这也不符合心理学规律,也不是科学的恋爱方法。 2 投其所好,从对方的诉求出发 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和人类共同行为清单,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诉求,如尊重,崇拜,安全,获得声誉,被需要等。 内在的蜥蜴脑对改变愿望没兴趣,因此不要改变他的想法,而是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把这些需求设置成奖励筹码去实现它的愿望。 举个例子,电影《白玫瑰》中,张曼玉扮演一位保险业务员,好不容易见到目标客户后,说了半个小时口干舌燥了,对方都表示不会购买。 可就在她扭头要走的一瞬间,她看到客户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张小孩的照片,于是她对照片深鞠一躬说:“对不起,我帮不了你了。”客户大为惊讶,忙问究竟。 原来,张曼玉猜测这个小孩应该就是对方的孩子,对小孩的照片鞠躬致歉,实际是在向客户暗示:买保险的理由,就是对父母、对配偶、对子女的生活尽责任。 因为爱不是说出来就结束的,而是要靠有效的手段来保证无论我们在与不在,都可以让我们所爱的人享有我们的爱。 随后,客户叫住了张曼玉,于是这一单生意就这样谈成了。 张曼玉这次推销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她设置了一个奖赏,让对方觉得只要购买了保险,就可以得到这个他一直想要的奖赏。 那我们可以想想,对方会把孩子的照片挂在办公室里天天看,就说明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份父亲的责任感就可以被拿来当做奖赏。 找准对方关心的事情,用诚恳的言语触动对方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消除其抗拒心理,调动其参与程度,就会增加成功沟通的概率。 为什么要投其所好,从对方的诉求出发?因为蜥蜴脑的愿望无法被改变,因此不要改变他的想法,而是要帮助它去实现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