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婚姻如戏,全靠“演技” 你看过另一半的手机吗? 最近看的一期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里,应采儿就聊到了这个亲密关系里的敏感话题。 她轻描淡写地说: “看过啊。” 理由是“当想要证明一些事情的时候……” 多年前她和陈小春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偷看陈小春的手机,发现有个女生给她发信息问: “你怎么不见了?” 很多人以为,以应采儿的直性子和暴脾气,如果偷查伴侣手机感觉到对方和异性有“猫腻”,肯定会摊开来讲。 但令人惊讶的是,应采儿并没有这样做。 她在陈小春面前没提过这件事,就像“演戏”一样,装作没事发生。 而是独自消化处理,“让其他女的觉得这个男人的老婆不好搞”。 所以这么多年来,陈小春一直都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 直到他们录这期节目,陈小春知道后脸都黑了,一脸尴尬。 从相恋到结婚,他们在一起十多年了,应采儿竟然把这件事瞒了这么久。 好心酸。 生活中,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就像“演戏”,不敢直面问题,自己咽下痛苦和辛酸。 想起了我一个朋友的经历。 她一直担心老公忘不了那个曾经和他谈婚论嫁过的前任。 有一次终于忍不住偷看老公的手机。 打开微信看聊天记录,没发现不妥;打开相册,正常;打开信息,也正常。 最后打开了QQ,发现一篇老公结婚前曾在QQ小号上发表写给前任的情书,里面写满了他对前任的思念和不舍。 “想起和你在一起的日子,还会幸福得落泪” “我希望你可以回到我身边”,数不清的“我爱你”…… 每一个字,都像刀子一样在她的心上扎。 但面对老公,她却对此闭口不提。 她和应采儿一样,在忍不住偷看了另一半的手机后,选择在对方面前“演戏”: ▷ 明明偷看了信息,却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 明明很在乎,却装作不在意; ▷ 明明很伤心,却假装很快乐。 看到有人说:老公出轨了,可是我们还可以很正常地过性生活,只要不提这件事,我们还可以手牵手逛街,每天晚上拥吻着互道晚安睡觉。 真是细思极恐。 出现问题却没有沟通的亲密关系,都是在互相“演戏”。 我想问,这种“婚姻如戏,全靠演技”的亲密关系,真的幸福吗? 2 明明是最亲密的人,为什么要演戏? 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忍不住想偷看伴侣的手机? 因为:猜疑。 心理咨询师姚志华认为:猜疑心理,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 Ta忽然给自己送礼物,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Ta老是和异性聊得那么开心,是不是在外面拈花惹草了? Ta那么优秀,怎么会喜欢平凡的自己? 很多人觉得, “我们是彼此最信任的人,既然没什么见不得人,有什么不能看的呢?” 但当你想查对方的那一刻,你和伴侣之间的信任就开始割裂了。 一旦有了猜疑,你就会想办法去找证据来佐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而猜疑会形成不安的恶性循环。 你有了一次猜疑,就会有无数次的反复猜疑,反复验证。 我那个朋友自从第一次偷看老公手机发现了他的那个秘密,后来只要老公一不注意,她就会忍不住翻他手机。 即便没有发现对方和前任有其他不寻常的联系,她依旧不放心。 可在当她发现老公结婚前写给前任的那封情书的时候,她却怂了。 在亲密关系里,中国人都很害怕面对真相,不敢说真话,对出现的冲突、问题,用“演戏”去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呢? 因为害怕失去。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简·大卫·纳索(J.D.Nasio)认为: 不说真话是为了维护和他人之间已经建立的关系。 我们说谎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对方。 “万一摊牌了,老公觉得我不够信任他,要和我分手怎么办?” 这是我那个偷看老公手机的朋友的想法。 这种“害怕失去”的恐惧心理,足以压倒“真诚”“坦白”等心理,从而不可避免地否定事实,压抑逃避,或自欺欺人使之合理化,以免受责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再者,为了维护更好的自我形象进行的印象管理。 人人都希望能呈现出自己美好积极的一面,塑造理想形象,维护自我价值和自尊,获得他人更多的认可。 在偷看伴侣手机这件事上,涉及到侵犯另一半的隐私。 偷看的一方很担心: “万一戳穿了,Ta反过来责怪我不尊重Ta的隐私怎么办?” 这样一来,自己在伴侣心中的美好形象就破坏了。 所以,Ta们宁愿选择“演戏”。 但你能演一阵子,永远演不了一辈子。 婚姻,可以把一个人的演技逼成什么样? 3 看完日剧《四重奏》,我一个恐婚者对婚姻有种近乎绝望的窒息感。 卷先生是电视台的小高层,一次拼车,让他对拉小提琴的真纪,一见钟情。 “跟她在一起,会有心动的感觉。” 在一起没多久,他们便决定结婚,决心“一起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卷真纪期待结婚以后,和卷先生成为家人。 她决心要成为一个丈夫眼里的好太太,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她不再拉小提琴。 每天早上送丈夫出门上班,白天在家做家务,洗衣、拖地、叠衣服。 晚上做好饭菜等待丈夫下班回家,和丈夫分享自己看的电视剧剧情,唠叨家长里短。 丈夫每次都很认真地倾听。 卷真纪觉得,两个人这样相处很开心,没有谎言,也没有秘密,可以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结婚后两年,有一天晚上,卷真纪去了一趟便利店后回到家,却发现丈夫不见了。 地上只有一双他脱下的袜子。 整整一年,丈夫杳无音信。 原因是,他再也“演”不下去了。 他期待结婚以后,还能和妻子像恋人般恩爱。 但妻子不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他一直在“演戏”,掩饰一个对妻子失望的真实的自己。 婚后搬进新居,卷先生整理着自己心爱的影碟收藏,他也希望真纪能继续拉小提琴,永远做舞台上的女神,他说:做你喜欢的事就好。 其实他的潜台词是:你继续拉小提琴吧。 当真纪回答说:我决定留在家里。 他明明有意见,却装作不在意,什么也没说。 这是在婚后他第一次压抑自己的想法去“演戏”。 婚前他送真纪的定情礼物是一本诗集,婚后他多次去翻看那本扔在储物箱里的诗集,想知道妻子读到了哪里,但书签始终停留在第9页。 他很失望,但什么也没说。 他租来了最爱的一套影碟,想和妻子一同分享。 没想到,妻子根本看不懂。 当他看到动情落泪的时候,妻子却在他的肩膀上睡着了,醒后一边看一边不停问他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 他很失望,但依旧装作很有耐心的样子,给她解释剧情。 他想和妻子散步去新开的咖啡厅坐坐,妻子却说“家里也有咖啡啊”。 他很失望,但又是装作不在意,什么也没说,一个人去买了咖啡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发呆。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 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谈恋爱的时候,他以为她是个特别的人,而婚后,那个总带有一丝神秘的她,已经无迹可寻。 他却一直不肯向妻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想心里默默地想: “原来她也只是个普通人啊。” 压倒卷先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送的那本定情的诗集竟被真纪随手抓来当锅垫。 他瞬间懵了,怔了很久。 他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是一句“肯定好吃”。 他还在“演戏”。 而他演的最大的一出戏,是在最日常的饮食喜好上。 有一天,他和同事在居酒屋喝酒,他点了一盘炸鸡,同事问他, “要加柠檬吗?” 他说: “不,我不喜欢柠檬。”“至少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按我的口味来行吗?” 没想到,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妻子就坐在他后面的座位上。 妻子听到后匆忙走了,他转身才发现。 妻子难过极了。因为结婚整整两年,丈夫从来没在她面前说过不喜欢柠檬。 她第一次做炸鸡块的时候,习惯性地把柠檬汁挤在炸鸡上,卷先生很真诚地跟她说, “这一定是地球上最好吃的炸鸡。” 他明明心里不喜欢,但就是遮遮掩掩,死活不说。 之后,炸鸡块就成了家里的固定菜式,真纪每次做炸鸡块,都会挤上柠檬汁。 妻子亲耳偷听到丈夫和同事聊天这才知道,原来他一直在“演戏”。 那天他们本想回到家好好谈一谈,结果两个人面对面沉默着,假装互相都不知道在居酒屋的事。 妻子躲在厨房里闷声哭泣。丈夫坐在沙发上喝着啤酒,焦躁不安。 最后,两个人都演不下去了。 妻子借口去便利店买辣油,在楼下路边大哭。 而丈夫在妻子一出门后,脚上只穿了一双拖鞋,就从家里落荒而逃。 看完卷先生和妻子在婚姻里的“演戏”过程,我觉得好累好累。 对婚姻充满期望的卷先生,活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婚姻里的“最佳演员”。 而妻子,则是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观众。 4 好的亲密关系, 必须是真实灵魂的碰撞和连接 有人觉得,婚姻里遇到矛盾去”演戏“,是为了两个人好,可以让两个人风平浪静地维系一段感情。 但我觉得,“演戏”的那一方很自私。 Ta 的自私,在于擅自决定把两个人沟通的窗口关闭了,不给对方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你不说,问题不会消失不见,只会慢慢腐蚀。 《四重奏》里,在炸鸡上挤柠檬汁这么小的事情上,卷先生宁愿和病友抱怨妻子,和同事抱怨妻子,唯独从来不愿意和妻子沟通,哪怕一次。 她当时心里想,“我们或许不算夫妻吧”。 因为丈夫的“演戏”,两个人对婚姻完全形成了错位的感受。 2年夫妻生活,卷真纪觉得幸福至极,卷先生“演”得痛苦至极。 毁掉他们婚姻的,不是不爱了。而是琐碎日子里,你不问,我不说,一次次话不投机,从来没有真正的沟通。 假如卷真纪在给炸鸡上挤柠檬的时候,能问一句:你喜欢这样吗? 假如卷先生能够在自己觉得相处不舒服的时候,能够说一句:其实我想吃不洒柠檬的炸鸡。 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如实告诉对方我们真实的感受,就不要过多的指望他人能理解我们。 很多时候表达出来的都未必能得到理解,更何况是什么都不说呢? 好的亲密关系不是一场表演,而必须是真实心灵的碰撞和连结。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带着面具生活的人,是一个可以真正沟通的灵魂。 沟通如果停止了,亲密关系也就死亡了。 卷先生说: “我虽然爱她,但我已经不喜欢她了。这就是婚姻。” 他还有对妻子有爱的责任,却在自己一天天的“演戏”里,失去了喜欢妻子的怦然心动。 卷真纪在丈夫失踪后问自己:夫妻到底是什么? 她觉得:夫妻,就是可以分开的家人。 可以像亲人一样,相亲相爱一起生活;但是当失去了了解对方的机会,有一天也会头也不回地解除这种关系,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真心希望每个在爱情里的人,都能够学会用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非暴力沟通非常强调要明确、具体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比如: “我希望你能多关心我。”是一个抽象的请求。 “我现在头很痛,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是一个具体的请求。 你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就别指望别人能够百分百理解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