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手大叔 出轨者为何回归家庭 金属质感分割线 《2013中年危机调查》显示: 仅2012年,发生过婚外情的中年人为53.8%; 34%的中年人曾对配偶以外的异性产生过好感; 21.5%的人曾约会过配偶以外的异性; 8.6%的已婚中年人发生过婚外情或一夜情。 47.5%的受访者希望有蓝颜/红颜,高收入群体对蓝颜/红颜需求比中低收入者高,达到52.6%。 但是,因为婚外情而离婚的,不到5%。 心形动态分割线 也就是说,偷腥的人不少,但是出轨者不想擦嘴,不想负责,也不想买单。 他们既要婚姻的安稳,又要情欲的刺激。 这种状况在外遇男人中占了95%以上。 而那5%离婚的出轨者,不是因为爱第三者太深,也不是因为他有多有责任感,而是这三个原因: 1,妻子太糟糕。 2,第三者太优秀。 3,第三者手腕太厉害。这一点,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小绵羊似的温柔女性,会令男人心动,也令他迷醉,甚至会令他无数次为她落泪,但几乎不可能令男人离开婚姻。 除非你貌美多金,还有雷霆手段,冷酷心肠,敢于杀伐决断,敢于面对全天下的指责,心理能量巨大,资源又极其充足,他才可能真正思考自己的选择。 否则,出轨者还是能藏就藏,能隐瞒就隐瞒。 实在瞒不了,也会首选婚姻。 许多第三者会疑惑:男人那么迷恋我,为什么不对我负责,和妻子离婚? 先从经济角度来分析。 假设婚外情带来的满足感假设是10,离婚带来的失落感就是20-100。 而这种痛苦,是扎扎实实的损失,真真切切的麻烦,根本避无可避。 财产的分割,房子的争夺,债务的划分,孩子抚养权的争抢,共同关系的重新梳理,对亲朋好友的交代,资源的切割,对夫妻二人共同经历的往昔的一笔勾销,对孩子的内疚,以后重组家庭的麻烦,以及重组家庭后对孩子的可能性伤害…… 点点滴滴,林林总总,一件一件又一件,都会成为他的难以承受之重。 而和第三者分手,也就是狠狠心的事。 非常简单。 非常便捷。 人是自私的,在麻烦多与麻烦少,损失多与损失少之间,他肯定选择后者。 于是,95%的男人都会回归家庭。 心形动态分割线 如果与第三者正在浓情时,有没有可能离婚呢? 也很少。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关于得到与失去对人的刺激强烈程度。 他们找到两拔受试者。 告诉一批受试者:恭喜你,你得到10000元。 告诉另一批受试者:很不幸,你刚刚失去了10000元。 再测试他们的情绪强烈程度。 反馈出来的结果显示: 人们对失去的感觉剧烈得多,时间也要持久得多。 也就是说,失去一份感情,比得到一份感情,更容易令人感受深切。 这就证明了我刚刚说的,婚外情假如快感是10,离婚的痛苦就不会是相等的10,而会是20-100。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都会本能地规避更加痛苦的后者。 许多出轨者会说:婚姻名存实亡,对妻子只有亲情,没有爱情,对婚外的情人更加迷恋。 我相信这是真话。 调查发现: 近二成中年人婚姻状态不尽人意,坦言面临婚姻危机。 5.1%的中年人对目前婚姻全无感觉; 4%的中年人正面临婚姻分崩离析; 10.6%的中年人婚姻状态如此。 36岁-40岁的人之间,婚姻乏味期达到峰值。 41岁-45岁的人之间,婚外情达到高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中年婚姻的乏味几乎是一种常态。 但是,乏味与分手,却不能划等号。 我曾听过一个出轨者说: 想到一起经历过那么多,就觉得不能为了另一份感情和她离婚。 夫妻二人共同经历过的事件,都会加深二人关系的联结。 也就是说,往昔的故事,曾经的冲突,或欢乐或痛苦的回忆,都会加大婚姻的沉没成本,也会深化夫妻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不是早上起来么么哒,晚上回家啪啪啪,而是一种多年以来的依赖和习惯。 这种依赖,比激情更顽强,比欲望更深刻,联结更紧密,更能抵抗冲突与变节。 在这种生命习惯面前,新生的感情根本不是对手。 心形动态分割线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男人虽然有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特别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不要什么呢? 不要损失,不要麻烦,不要更久长的痛苦,不要可负可不负的责任,不要前途受影响,不要名誉受损,不要净身出户,不要重头再来,不要孩子从此父母不双全,不要短暂而激烈的激情,要恒久而稳定的家庭…… 婚外的女生,他也爱。 但是,这种爱,含了审判的目光,随时撤退的准备。 一旦觉得你不如从前了,就会说:“祝你幸福,我不能耽误你!” 然后抽身离去。 而这种结局几乎是一定的。 婚外情是一种感觉阈值不断上升的体验。 最初时,一点小小的刺激,就能触发身心的巨大快感。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我真的太爱你了,我想每天25小时和你呆在一起”……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同一行为的爽感会不断下降,边际效用越来越低…… 直至后来,出轨者觉得感觉平平,甚至索然无味,犯不着用巨大的代价,为这份庸常又累不堪言的感情买单,于是回归家庭。私情告终。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许多婚姻都在外遇的暴风雨中,固若金汤地保全了下来。 只是,这样的婚姻,生了罅隙,变了滋味,身处其中的人,如果不思改变,怕是也难以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