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被人逼到墙角,我们自己要负一半的责任;因为你教会别人怎么对待你。 meiya: 你好! 我的问题有关于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我是出国留学的学生,因为我是大二从计划内转到计划外的,所以和其他同学的接触时间不是很长。之后又因为他们合伙在校外租房,我住在学校,平时除上课其他时间基本接触不到。不过如若碰巧坐一起,我也喜欢和她们一起聊天。 事情是这样的,前天论文辅导课(需电脑)上,看到同学H桌上没电脑就叫她过来一起坐。她当时就说:“为什么我过来?你过来。”不过她还是和我一起坐了,说她电脑放在刚刚座位的包里。老师在讲台的电脑上打开了以前成绩优异的作业,我看到有人偷偷拿手机照。当时我正在问旁边同学怎么做相关的excel,于是我就悄悄让H也拿手机去拍。她回应为什么不是我去,她没带手机。我说那拿我的吧。最后她还是拿着她的硬盘去了,结果被老师拒绝了。我跟她说拷贝不行拿我的手机拍吧,H就冲我吼:“为什么我去,不是你去!老师说会放网上。”我说:“我在问怎么做excel呀。”之后气氛就很僵了,两人都没理对方。等到下课的时候,H又要复制我的excel,我说老师会放网上,她回答今天就要。我不想给她,沉默了。但是最后她还是一声不吭拷贝了excel,之后马上回到最开始她的座位。课后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其中一个同学的口头禅是“你有病呀”。在我和那位同学的交流中,她又用到了这个词,其他同学知道她这个习惯都没反应,只有H在旁边冷哼。虽然我心里真的觉得很不舒服,但是还是选择了忽略H。 这只是其中一次,平时这种故意呛声的事层出不穷。但是抄我的笔记,问我问题还是照常,从没说过感谢。虽然我也有外国朋友,但同专业只有这些同学,还是不想闹得太僵。可是发生了这种事,真觉得很憋屈,真的不想忍了。所以我想请教下meiya,这种人到底还要不要交往?要交往应该怎么样交往?为保护自己,得体的处理方式是什么?还有,能不能通过这事指出我人际交往中的缺陷,或是我的心理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办法改善?我在平时遇到类似有人故意找茬的事,也总是选择沉默,之后自己心里又难受好几天。这些事我都未向朋友提起。我本身性格开朗直爽,喜欢交朋友,愿意帮助别人。 也许我的烦恼和其他人比起来微不足道,不过依旧希望meiya能提出合适的建议。 meiya姐: 你好! 我今天和在上海最好的朋友吵了一架。 导火索是今天下班时她在更衣室所有人面前不给我留面子,说话时完全不考虑我的感受,让我感觉我的自尊心被她彻底地伤害了。因为我是个胖妞,最近一直在减肥,所以油腻的食物我都不想吃,下班时一个同事叫我一起去吃馄饨,我自然就拒绝了。正说话时被她听到了,然后她不屑地说:“还不吃馄饨,你还没见过她吃油腻的手抓饼的时候呢。”听到的人都笑了。可能别人觉得没什么就当作听了个笑话,可能meiya你也会觉得我太斤斤计较了,这点小事没什么,但当时的我真的是又尴尬又难过。我的脑海里蹦出来的是:“怎么这么说话,完全不顾及我的感受。”回家我就跟她因为这件事吵架了。 其实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说话不是这样的,但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俩越来越熟了,关系越来越好了,她说出来的话就越来越难听了,越来越让我有就此绝交,不再和她说话的冲动。刚开始我对她经常对我的挤兑、讽刺、嘲笑、嫌弃都不当回事。可能就是我惯着她,导致她越来越不尊重我。我真的不是玻璃心,可是真的越来越无法忍受了。她对别人也不这样,我有时真的在想她到底有没有把我当朋友,为什么这么不在意我的感受。她有想到过我吗? meiya姐,朋友之间,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到底该怎么相处?我们都说好朋友要坦诚相对,心里有什么都说出来,可是就算说出来大家不当回事不也是跟没说一样吗?好朋友之间不应该是尊重友爱吗?你在意的我也在意,你的逆鳞也是我的逆鳞,你珍惜的我也宝贝着,可是为什么我们俩变成了这样了?由刚开始的“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人”这种感觉逐渐变成了“这个人怎么这样伤害我的心”。 我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但也不想忍受下去,我该怎么打破这个僵局呢? meiya 这两封邮件,一封谈的是和同学的关系,另一封谈的是和闺蜜的关系,在我看来这两封信谈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别人如何对待我们的问题,或者说:“我这么好,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先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有个女友,每次我们约会她都要迟到。无数次的等待之后,我终于受不了了;但是即便这样,我还是没有冲她发火,只是内心懊恼又痛苦。这时候我开始认真思考:她为什么会这样对我?每次她迟到时跟我道歉,我都会笑着原谅她,甚至在她道歉前已经在心中帮她解释了。我从来没有向她表达过自己的不满,更不要提认真地谈这件事情了。我所有的表现会传达给她一个怎样的信息?你会等我的,反正你的时间多的是;你的时间根本就不如我的宝贵,你等我是应该的…… 再讲我另一个朋友的事情。他梦见自己在等飞机的时候跟工作人员聊天。正聊得热火朝天,一抬头发现自己的航班刚刚起飞了,震惊、焦虑、悔恨等情绪涌上心头。他拖着行李,心里一直在责怪那个跟他聊天的人。朋友知道我对梦很感兴趣,就告诉了我。我问他想到了什么,他说:“我忽然明白,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自己要负一半的责任,我好像给对方这样的感觉:我上不上飞机不重要,能让你开心更重要。” 有部老电影《喜福会》,讲的是四位女儿和四位母亲的故事。其中一位女儿罗丝在上大学的时候,因自己的美丽和骄傲赢得了一位高富帅的爱情。在婚后,她却放弃了获得奖学金的学业,一心为了丈夫与家庭,完全无视自己的要求,明明不开心的她却告诉丈夫自己快乐。后来,她失去了这份感情。某一天要跟丈夫谈分割财产事宜,她的母亲发现她还在做只有她丈夫会吃的东西。她的母亲说了一段话:“你以为他看到这个,就会遗憾自己不珍惜你吗?你这么想就太傻了。你每次给他礼物,都像在求他:请收下这个,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不如你这么重要。他只会更加视你的行动为理所当然,你就像我母亲,从来不懂自己的价值,直到无法挽回。”在母亲的鼓励下,她的自我意识萌发了,面对要来分割财产的丈夫时,她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滚出我的房子,你听见了吗?滚出我的房子。你不能拿走我的房子,不能带走我的女儿,你不能夺走我的任何一部分……我曾说过,我的爱无足轻重,你的爱才更珍贵,全是一派胡言。”这番话,帮助她的丈夫重新“看见”了她,后来他们和好了。 我讲的这几个故事是要说明:是我们自己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被人逼到墙角,残留立锥之地,甚至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我们自己要负一半的责任,因为你教会别人怎么对待你。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虐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尊重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轻视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珍爱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忘记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记住自己…… 《喜福会》里的母亲说:“我成长在中国,从小被教导要无欲无求,忍受他人的侮蔑,吞忍一切苦楚。即使我以另一种方式教育女儿,她仍不脱自怜自哀。”我觉得这表明了中国的教育特色。我们中国的教育常常灌输给孩子的是:你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你要温良恭俭,记得吃亏是福,懂得忍让他人;你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你要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在小时候接受了这样的教育,长大了却发现残酷的现实是,别人会专找你这样的软柿子捏。这些正统教育思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地这样教育,孩子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就会被压抑,丧失自尊和自我意识,容易把孩子教育成滥好人,有求必应,不懂拒绝,在人际关系中盲目退让,然后让自己成为一个痛苦纠结,充满怨恨情绪的人,因为没有人甘愿忍受不平等的情感关系,持续下去最终只会导致关系的疏离与破裂。 来信的二位表现出来的这种“滥好人”的气场真是又明显又强大。第一封信的女生说:“我在平时遇到类似有人故意找茬的事,也总是选择沉默,之后自己心里又难受好几天。”别人为什么找你茬?其实是因为你教会了别人来找茬。你总让自我被欺负、被伤害,所以别人才敢来欺负你。第二封信的女生,你的好朋友敢跟你说完全不顾虑你感受的难听话,答案也在你自己身上,诚如你说的那样:“刚开始我对她经常对我的挤兑、讽刺、嘲笑、嫌弃都不当回事。可能就是我惯着她,导致她越来越不尊重我。” 要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讲一讲自己的认识和方法。 要自尊自爱。只有自尊自爱,然后才能去爱和被爱。古语有云:“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自尊自爱,别人才会尊重你、爱惜你。而爱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心意而活,不要因为他人的目光,挑剔、为难自己,扭曲内心的意愿。要把取悦自己放在取悦他人之前,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去做会使得自己特别痛苦的事情。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求,而做违背自己本心的事情,结果搞得自己痛苦不堪,怨气冲天?面对他人的要求,如果自己做不到也特别不愿意去做,要学会适时适当地拒绝,懂得说“NO”。虽然这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只要多加练习,你慢慢就会习惯,然后可以很自然地说“不”。学会拒绝他人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需求,是真心实意爱着自己的表现。你要多倾听自己的心声,常常往内看,别人的眼睛只看得到你的外表,而只有你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当然我不是教你要自私,而是教你在自尊自爱与融入群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伤害和侵占他人的利益。 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你要对方怎么对待你,你可以教TA。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总会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以为对方就应该完全明白自己、理解自己,要和自己心有灵犀。这样想是把对方当作了神,因为只有神才知道你所有的需要。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远比让TA来猜你的心思意念来得更加简单高效。表达的时候记得遵循具体化原则。第二封来信的女生,你去向好朋友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与其说“我希望你尊重我”,不如说:“我不想听你讲那些挤兑、讽刺、嘲笑、嫌弃我的话,比如‘还不吃馄饨,你还没见过她吃油腻的手抓饼的时候呢。’尤其是有外人在的场合,我希望你能给我面子。”这样说,更具体有效,能够让对方清楚地明白她要怎么做。如果双方发生争吵,可以采用“非辩护性应答”。不要指责对方不对,尤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而是就事论事。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也有利于对方明白你的界限在哪里,这有利于关系和谐健康的发展。 谨记“你不是人民币,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你,你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你”。很多人是希望通过顺从别人这一方式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喜欢和认同。然而赢得他人喜欢和尊重的方式有许多,比如变得更有知识和技能、更自信、更风趣幽默。一味地讨好,容易造成自我的丧失,别人也容易只把你当工具来使用。当放弃让大家都喜欢你这一念头时,你会活得更轻松和自在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