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爱网

[婚姻感情]中国式相亲:怎样找到爱你一辈子的男人

2017-01-17 11:16   79201   0
卢悦心理(金牌会员) 关注
标签: 离婚 , 相亲
年底了,又是催婚季vs相亲季。

说到相亲,我们往往会有一种负面的思维:一对心怀鬼胎的男女坐在一起,交换一下人口学资料,男的害怕遇到拜金女,女的害怕遇到猥琐男,说着客套话,句句都是陷阱,美好的情感,成了暗流涌动的斤斤计较和勾心斗角。

但是,相亲又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潮流,如果你年近三十,又在空窗,你几乎不可能不去相亲。



英国数学家彼得·巴克斯在2010年计算过,银河系中拥有智慧生物的外星文明数量,比可与他交往的潜在女性还要多。

他通过“住在我附近的女性有多少”“多少人年龄适合”“多少人单身”“多少人和我合得来”等一系列问题,计算出他愿意与之交往的女人,全世界只有26个——这大概也为巴克斯长期单身找到了理由。

找到真爱是如此之难,我们需要更有效率的找到真爱的方式。

在古代,崔莺莺如果想找到真爱,那真是难上加难,几首诗+一夜情就要迅速锁定终生,否则就只能被父母锁定她一生的伴侣。

但在现代,我们的痛苦是:看上去一切皆有可能,但却一切都不太可能。

《中国式相亲》里,出现了现代“崔莺莺”贝贝,看到暗恋对象朋友圈发布要去相亲节目的消息,就不远千里到相亲节目来表白,结果被发好人卡。


正当大家为她当场泪崩心疼的时候,有人爆出她之前曾在另外一个相亲节目曾牵手心仪男生,甚至结婚,但最终还是离婚告终。这次她再次试图在相亲节目中寻觅真爱。

有些人好像很喜欢参加各种相亲节目,为什么?

对此大家有几种看法:

1.上过多个相亲节目就是演员?

这是中国社会普遍的信任危机导致——只要出问题,我们都会怀疑,一切都是假的,甚至在王宝强婚姻出问题的时候,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他的电影做宣传。如果我们稍微客观的看:一切要看机会成本。

有些节目里,演员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比如一些揭露婚姻、家庭问题的现场秀,有演员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找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家庭隐私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且就算其中一个人愿意暴露,但其他人也不一定愿意啊,所以需要演员来撑场面。

但相亲类节目应该不缺乏急迫想要进入婚姻的优秀男女,而且这个舞台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找到这样的人,应该不难。

但为什么这些节目会有其他节目出现过的嘉宾呢?

因为这些节目共享几大婚恋网站的相亲数据库,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最优秀的,也最擅长展现自我的男女,这样下来,就很容易出现重合的现象。

2.只会相爱,不会相处的困惑:谁来帮帮我?

从中国式相亲,再到当下的中国,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

我们往往被两种婚姻观所左右:

一方面,我们有很强的传统婚姻价值观:生存哲学——能一路走到最后的,都是忍者神龟;

另一方面,我们又越发被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影响:生活这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和旧式婚姻最大的差异是,我们对相爱的需求变大了。但相处的哲学和方法论却是缺失的:“忍滚狠”策略已经日益无法适应我们的情感需要了。

婚姻的预期高,婚姻的能力差,婚姻的风险高,婚姻的保障低。

最终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真爱,如何知道这个人以后会和我一直爱下去?

这个时候,相亲节目成为很多优秀男女的选择,因为那里有专家,有主持人,有各种火眼金睛的观众,有各种关于情感三观的讨论——这些都会给这些人以一种支持感。

媒体的公信力更是降低了相亲的危险系数,参加过电视相亲的人发现,来到这里相亲和婚介相比更高效且安全,并且相对来说相亲的对象质量也会高一些,于是再次选择在这样的舞台来解决单身问题也比较普遍。

《中国式相亲》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甄选机制,在这个面向全国的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番仔仔细细的审视与辨别,这种众目睽睽之下,往往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相亲节目,成为他们最好的试金石,可以更好地“验货”。

决定一场真爱的两大因素:短期关系vs长期关系

那么为什么具有相当强度和挑战性的相亲节目还不一定给这些人以保险系数呢?相亲只会考验现在,但却无法考验一生。

老实说,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保险,永恒的,只有风险。短期关系中,你优秀,就可以决定一切。但在长期关系中,你的软件条件——相处能力才是真正的婚姻“货币”。

有人说所谓的真爱应该是:慢慢爱,快快离。意思是说,你要好好验货,这样才安全;一旦货物不符合要求,就要退货。这是用淘宝的思维去思考亲密关系。

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维修。

结婚时间越长,你退货的成本越大,如果不会售后的维修,那么你的人生就要不断走在相亲的路上。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几十年来致力于用数学模型分析婚姻,预测离婚的准确率高达90%。他发现,人们往往认为那些看上去更包容的夫妻会拥有更稳固的婚姻。

但统计真相是,容忍度低,但懂得交流的夫妻,婚姻关系最长久。因为他们从不积攒愤怒,小事不会被无限放大。

也就是说:婚姻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将就,你不但要不忍,还要会维修,不会维修的关系,就很难有好的下场。

相亲的现场,我们都会展现最完美的一面,但问题是当我们走下舞台,来到真实的生活,我们能否依然维持相对高标准的情感生活

3.刷存在感

所有参加节目的嘉宾都会享受聚光灯下的美好感觉,这是参加节目的素人们得到附加属性。这种仿佛被全世界人关注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



得到关注,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如果一个婴儿得不到母亲的关注,那么等待他(她)就是死亡。

我们得到关注就是靠三个方式:

1.审美:你看我多美,多优秀,鲜花掌声都来吧。
2.审丑:你看我多丑,多让人讨厌,鸡蛋和石头一起来。
3.审乖:你看我多乖,多听话,多让你放心……

心理学有一句话名言:人一生追逐的,就是母亲眼中的闪光。

一个人是否自信,是否成熟,和在成长经历中得到父母和身边的人的点赞多少有关。如果得到的点赞足够多,他就是在得到关注方面吃饱的人,会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的事情上,如果在这方面严重残缺,那么他会一直努力在以后的人生中寻求被关注“点数”的满足。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一段情感更有预测性呢?

其实心理学在这方面有更靠谱的答案,只需要三个关键点,你就可以大概预测一段关系。

一、我们要看这个人的情感模型

所谓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因为在我们5岁之前,一生的情感模板已经形成。我们的模板拷贝的对象往往就是我们的父母。


这一点《中国式相亲》做的最好。因为你只要看看嘉宾的父母是如何互动的,他们和嘉宾的关系,就可以大概了解,这个人的情感模型是什么。

如果父母关系很和谐,也愿意一起出镜,那么往往预示着这个人在情感关系中,正向的因素比较多。

如何父母和当事人的关系有些紧张,比如父母过于控制,或者过分失控,那么往往也说明当事人可能在将来做父母的时候,会有一些疑问。

我们还可以通过看当事人和父母哪一方紧张,哪一方联盟,看出他在内心更认同谁。但真正黄金关系是这个当事人,和父母的关系是等腰三角形的关系,他不偏不倚,说明他足够成熟,可以和父母都同时保持比较好的关系。

这样的人,内心的模型是比较健康的。换句话说,,他心里比较干净,不会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纠缠不清,而是善对自己,也善对他人。

如果过度和一方关系近,过度与一方关系远,都有可能让他在和自己的关系中和对他人的关系中出现问题。

比如妈宝男,比如和父母疏离的伴侣,比如总是和父母一方产生剧烈冲突的伴侣,这些人都很难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拥有一种比较有弹性的关系。

二、我们要看这个人和家庭的互动模式

《中国式相亲》最被人诟病的一点还是带着父母来相亲,台上嘉宾其实根本没有见到选择它的异性,只看到了他们的简单资料和照片。

他们见到的,是玻璃屋中嘉宾的父母,它们是根据其父母的状态,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素养和家教,并进行双向选择。

直到他们做出了选择,玻璃屋中的嘉宾才真正亮相,和对方对话和牵手。这近乎盲选,但却是最有效、最准确的盲选。也正因为此,台上父母衡量嘉宾时的一言一行,成为了相亲过程中最大的看点。

因为,那些嘉宾的性格和素养,和他们的父母亲是有因果关系的,和他们父母表现出来的性格素养环环相扣。父母展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他们的孩子就会有什么表现。

例如那位现场唯一没有对女方列出要求,一切以儿子喜好为主的蒙古母亲,她豁达开朗,平易近人。他们的儿子,也自信温和、不骄不躁,和别的男嘉宾一起等候在小黑屋的时候,也并没有对场上女嘉宾发表出格言论、品头论足。



在中国式婚姻里,父母总想取代孩子成为孩子婚姻中最具有决定权的那个人,把孩子永远和自己拴在一起,变成自己身边的小绵羊。

但是婚姻的主角不是父母而是孩子,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把孩子的主动性和他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抹杀掉,这对于一个人而言是最可悲的阉割。

所以在孩子将要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应该是一个团队的关系,而不是领导和服从的关系。

《中国式相亲》中,也是这么呈现的,并不存在有部分人攻击的所谓“父母之命包办婚姻”。

子女全程可以遥控父母,最终做选择的也是子女,父母更多是参谋的角色。而且在《中国式相亲》的舞台上,父母越是尊重子女,子女越是独立自主,最终能顺利牵手的,往往出自这样的家庭。

聪明的父母会让自己作为一个队友和顾问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涉及到婚姻的时候,比如恋爱、相亲。

队友型父母:这样的父母和孩子相互配合、民主协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功能,在相亲过程中得到孩子授权才去做出一些行动。

顾问型父母:不顾则不问,顾问型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边界,在孩子不向自己求助的时候,就不会插手孩子的事情。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理解孩子在探索中的迷茫和不容易,尽量只给孩子一些有帮助性的方向性的指引。

比如内蒙古的家长,就是全部尊重孩子的想法。

这个母亲就没有对孩子的婚姻有具体的要求,只是用建议这样一种方式,来教会孩子: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看她是否有车有房,是否白富美,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对方的三观、性格等等。这就是一种启发式的和顾问式的互动方式。

一切下定义的方式和帮助孩子做判断的行为都在抹杀孩子成长的机会,而一个只听父母之命的妈宝男、妈宝女实在不适合进入婚姻。

三、我们要看这个人的核心需要

我们考察一个人的核心需要,其实就可以预测一段关系的质量。

根据马斯洛理论的远离,人的需求就是五层:
1.对物质的需求
2.对安全感的需求
3.对归属感的需求
4.对自恋的需求
5.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1.如果我们的感情核心需要更多建立在物质上,那么就是钱和性让我们连接起来,一旦这些因素消失,我破产了,你破相了,那么关系就完蛋,这样的关系,就是浮萍式的关系。

2.如果我们的情感核心需要更多是因为安全感才在一起,那么一旦伴侣的其中一方有了能力,比如一个女人一开始需要一个如父如山的男人,但十年后,她自己成长了,需要更平等的关系了,这样的关系,也会有危机。

3.如果我们的核心需要是和归属感有关系的话,那么这样的关系很容易陷入稳定,但却乏味的状态,很容易可以有包容,但没有情感的质量,因为我离不开你不是因为我爱你,是因为我需要一个家。这样的感情如果不好好发展,也容易出问题。

4.对自恋的需求,会让很多俊男靓女们成立那种让人羡慕的“模范婚姻”,但这样的童话式的关系最缺乏的就是“共情”,因为我们会一直要营造完美,但却无法接受关系中的那些阴暗角落,这样的关系很容易最后演变成“假性亲密关系”

5.只有人的需要落实在“我懂你”的层面,这样的关系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因为我们在一起以后,可以一起面对我们以前不敢面对的残缺和恐惧。我们了解到彼此的弱点,还可以彼此扶持,相互合作,这样的关系,才真正有长期情感交流。但这样的关系需要我们有很大的情感能力才能完成。

四、我们要看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性格这个东西,就是一种实现我们核心需要的手段而已。

人的性格,就用西游记的师徒四人形容就可以。孙悟空是力量型,他的人生就是战斗,谁有能力服谁的;唐僧是完美型,他的人生就是搭积木,一切都要完美无缺;猪八戒是活泼型,他的人生就是游乐场;沙僧是温和型,他的人生就是和稀泥。

孙悟空vs沙僧的伴侣关系可能看上去很和谐,但其实孙悟空只追求力量,不注重和谐,这恰恰是最伤害沙僧的,因为沙僧最害怕的就是关系不好。

很多孙悟空式的妻子往往要到沙僧式的丈夫出轨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对我的不是包容,而是忍受,我以前对你的种种你都有小黑账记录!

这就是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特点,最容易造成的误解,而误解就是情感的毒瘤,不尽早发现和摘除,就会容易不断扩散,到最后往往回天乏术。

希望以后的相亲节目能有这样的内容,这样才会让更多人不会陷入:相爱很简单,相处却太难的悖论循环,我们才会真正从相亲中找到真爱。

《中国式相亲》可以让你在一个舞台上看到他的情感模型,看到他与家庭的互动方式以及他本人的性格特点,这可能是我看过最能多方面体现一个人的节目了。

这是一个相爱很简单,相处太难的时代。这还是个退货很容易,维修很难的时代。

关于金星节目的全民大讨论,让我们越发明白:决定一辈子的,是你的眼光。不是你嫁得不对,是你不懂这个世界。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微信查看情感资讯。
挽回男朋友、挽回老公、挽回爱情、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 反对



上一篇:感情中,最伤人的态度是这种
下一篇:很多女生都是这么把男朋友作没的


关注美爱微信,一对一案例分析,解决爱情难题
美爱:专注 恋爱、婚姻、情感的平台


热门标签
相关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联系方式|sitemap| 美爱 ( 粤ICP备14021978号 )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19 06:16 , Processed in 0.595161 second(s), 86 queries .

Powered by 挽回男朋友 X3.2  Template by:挽回老公

© 2016-2024深圳市一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挽回爱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