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女性是传统婚姻的“忠实信徒” 为什么所谓的终身大事在男女心目中的分量差别如此之大呢? 这要从两性不平等的经济地位说起。 人类进入男权社会以来,男性作为不断创造价值的生产者,一直在经济上处于优越的地位。 男人在社会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他付出得越多,收入就越高,地位就越稳固,就越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女性则不然,由于一直扮演生殖和家务的角色,她们大都深居简出,她们的劳动价值因而被社会所忽略不计,加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需要丰厚的经济保障,毫无经济来源的女性只好屈从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男性。因此,波伏娃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从未形成过一个等级,平等地与男性等级进行交换、订立契约。” 早在原始社会,父系部族从来就是把女人当作一种物:她被列入两个群体同意交换的物品中。当婚姻在其演变过程中以契约形式出现时,这种处境并没有多大改善。没结婚前,女人受父亲供养,结婚后她要被丈夫供养,丈夫死后,儿子又继续奉养她。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女性在经济上无法独立,她们只有在经济上依赖于身边的男性亲属。婚姻是她得到供养的唯一方式,也是证明她生存正当性的唯一理由。如果一个女人贸然选择独身,在经济上等于断了后路。在男女经济上不平等的年代,婚姻是女性结合于社会的唯一手段,如果没有人要娶她,从社会角度来看,她无异于社会的弃儿。如今,随着女性的经济独立,她们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了,但女性再强大,骨子里依然是依赖性很强的小女人。除了少数坚定的不婚主义者,绝大多数女性基于对亲密关系的向往、对生儿育女的渴望,还是传统婚姻的“忠实信徒”,还是要筑巢的。 我们常爱挂在嘴边的一段话:男人是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是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它的潜台词就是:对男人来说,世界是第一位,女人是第二位,世界是基础,女人是其次的;对女人来说正好倒过来,男人是第一位,世界是第二位,男人是最重要的,至于世界则是等而下之的。有人说,这种说法极端男权,但如果把男人理解成女人所需要的爱情和婚姻,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也常常要求男人最好先立业后成家,如果一个男人在社会上无立锥之地,又怎敢奢求娇妻美眷呢?汉朝的大将军霍去病都知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何况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社会?倘若一个男人失恋了,我们总会听到这样带有明显男权色彩的劝慰语:大丈夫何患无妻?天涯何处无芳草?然而,对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父母家人更为操心的反倒是她的婚事:何时出嫁?怎样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婆家?还记得世界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吗?小说一开头,就是一个老母亲在整天发愁,如何顺利地将五个女儿嫁出去。真是一语道尽天下父母心,至于女儿的升迁调动,则无可无不可。若有,则锦上添花;若无,也顺其自然。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男女在对待结婚这个问题上的表态大相径庭。很多女孩子,无论漂亮与否,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如何,当被问起她们对未来的规划时,都会一如既往地回答:“我想结婚。”但是,年轻的小伙子则会首先考虑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买一个称心如意的大房子,其次才会考虑终身大事。 反之,如果一个女性在35岁之前还没找到一个男人嫁掉,她就会有种岌岌可危之感。年过30岁的单身女性,面对亲朋好友时,最尴尬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结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如果一个办公室里还有一个年近40的单身女性尚未出嫁,而且还总是形单影只地上班下班,“老处女”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绰号便会毫不客气地戴到她的头上。渐渐地,这个被同事暗地里称作“老处女”的单身女性就会越来越焦虑,性格也越来越古怪,在单位的处境也越来越微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