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能陷入一个心理误区,只要我对他好,对他付出的足够多,他总会感动,总会得到回应。谁没有因为爱情,变成像狗皮膏药一样黏过人。我看到有很多人回复共同的经历,我们常用飞蛾扑火来形容这样炽热的爱情。 【1】 33岁的A和一位已婚男士B在一起已经9年了,9年里,A为了B放弃了自己的青春,风雨同行,即使是A已经有了家庭也不在乎。她需要的只是能对他好就行,多么悲壮的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大伙都说,你总是为他考虑,有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过没有? “他就是我的将来”这是她给予我们所有人的回答。 3年前,B与他妻子离了婚,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苦难怎么得到自己的幸福,于是大家都与A一样,等待一次甜蜜而浪漫的婚姻的到来。然而编剧却和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B离开了,离开了这个拥有爱他爱了9年的女人的城市,离开了一个为他默默奉献青春和爱的女人。 “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她说,“我不停地努力让他感到快乐。但是我憎恨他的优柔寡断。我应该结束这种关系,但我做不到。” 【2】 C和D,相恋6年,同居两年。但没有发生关系。年纪大了,父母开始催婚。两个孩子才说了实话,原来,他们从来没有发生关系,因为男孩从来没有成功过。 听到这个原因家里就炸锅了。首先,父母担心的是孩子们的身子是不是不行。然而,医院的检查结果出乎意料:一切正常。 然后家里又查找了很多书籍,找了很多视频、资料,总之有点气急败坏的意思,一切都正常怎么就不能成功呢? 经过一番折腾,用了很多方法,他们这才想到也许这是个心理问题。后来他们带着孩子们找到了心理咨询师。 在咨询室安全舒适的状态里,D开始慢慢吐露心声,他说,其实我并不想娶她。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她更像我的亲人,在私底下我还经常管她叫“妈妈”。 D说,她对我的生活照顾的微不至,甚至比我亲妈照顾的还要好。吃饭、穿衣、洗脚水,所有的事情都帮我做到,而且是立马就做好。我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我不用有任何操心。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但是我就是不想娶她。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意思就是在爱情里,当一方无微不至的照顾另一方时,就会有一方变成小孩子,而另一方就会变成类似于“爸爸”或者“妈妈”的长辈。一个孩子在他的心理是不允许自己跟他的妈妈发生性关系,所以即使男孩的生理上是正常的,但他无法度过心里的那一关。所以在他们每次进行性关系的时候她都会力不从心,最后无法完成。 但是D又特别喜欢被照顾的这种感觉,他甚至不愿意离开,也担心离开了就再没有这种舒适的被照顾。 爱情里需要共同付出才能持久 在爱情里,我们使自己习惯于付出关爱,而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也无意识地选用同样的角色。我们阻止自己接受爱,是因为从未经历过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看重自己的价值。几乎每一个愿意施予爱的人,隔一段时间都会收起他/她的爱。 在生活里他们都面面俱到,不需要另一方的任何付出,不给他留下任何发挥的空间,所以另一方找不到可以付出的方向,那么这个关系就变成被爱的模式,而不是互爱的模式,当双方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时,要么破裂,要么就成为了长辈和小辈的关系。 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的相互付出,你凭什么要我毫无保留的爱你?爱情中没有谁真的只是一味得到或者付出,爱情中的付出也没有谁多谁少的分别,因为爱情不是交换,是交流。 在付出爱的同时,作为一个爱人者,他们更期待回报所带来的价值。临床心理医生舍利·杰克森就说:“有些人并不会因为付出而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得到了对方其他形式爱的回报”。不期待结果的爱情虽然可能充满了甜言蜜语,可能齿缝里流淌着柔情蜜意,但实际上却不肯多付出一点,也绝不会吃半点亏,这样的爱情绝不是真的爱情,即便没有欺骗和谎话,那也很可能只是一次邂逅,一次偶遇,或者彼此只是人生旅程中路过的过客,而不是伴侣。 爱情里的平衡模式 “一段亲密关系就像一本由不同章节构成的书,在这些章节中故事逐渐呈现。”丹尼斯·纽赖(Denise Knowles)说,“在两性关系中,有时候他们彼此爱与被爱,有时候他们互相不喜欢,有时候一方享有被爱的权利,有时候这种平衡又反过来。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情绪波动。 如果你坚持待在一个位置上,不管是爱人者还是被爱者,都可能使你们的亲密关系变得停滞不前。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对于双方幸福都有利的是——故事要不断持续地发展下去。”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先生说:婚姻里需要存在平衡。 爱情里双方是平等的,但关系是动态的,这个动态要符合一定的平衡。当一方为另一方付出的时候,另一方也要有所付出,而且要比前面的付出略多一点,关系才会递进。家庭关系在这样动态的平衡里才会保持关系的稳定。 不过鉴于爱情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时候一些人认为甚至无需对方参与,所以不一定对每个人的爱情都适用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真正的付出是无条件的是存在的,就像把钱借给好朋友,你爱还不还。可是关键是,我并没有钱,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怎么借呢?所以阿,想要无条件的付出,那你首先得让自己充实、强大。 |